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均住宅1.1套,是否專家口誤?

昨天,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雲昌拋出一個言論:“現在中國住宅人均1.1套,人均建築面積大概在35平米-40平米之間。”

看到這個說法,網友們炸了鍋,紛紛表示自己“被平均”,按照這個標準,一個三口之家,至少應該有3套房才對,但實際上,很多人並達不到這個標準。

01

我也很驚訝,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自媒體,我還是仔細琢磨了一下,這極有可能是個口誤:

1、這句話前半句和後半句相互矛盾,如果人均1.1套,人均35-40平米又如何解釋?是不是意味著一套房也就35-40平米?到底是人均1.1套還是人均35-40平米?

2、查了很多資料,之前沒有官方機構或專家說過人均套數,說的都是人均面積,如果說套數的話,用的是“戶均”(一戶平均幾套房)。

所以,專家口誤的可能非常大,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中國住宅戶均1.1套,根據官方此前披露的數據,這個是有可能的。

可能仍然有人覺得戶均1.1套有點不靠譜,但仔細想想,問題不是出在數據本身,而在於中國在住宅方面“貧富差距”太大。

不說別的,就說最近剛剛落馬的華融前董事長賴小民,據稱調查人員在賴小民的北京房產中一共被搜出2.7億現金,總重量達到了3噸。另外賴小民還被查出有100多套房產。

在國內,賴小民這樣的人絕對不少。2013年,因為網貼舉報,陝西省神木縣農村商業銀行原副行長、榆林市人大代表龔愛愛一夜成名。後北京警方證明,龔愛愛在京就有41套住房。

這些都是個例,但國人有錢以後,置產卻是普遍現象,最近十幾年,房價一路上漲,作為財富增值最快的手段之一,絕大部分人都熱衷買房。

所以,如果說“中國住宅戶均1.1套”其實並沒有那麽離譜,離譜的是有些人大量囤積房產,有些人卻連基本的安身之所都沒有。

02

“中國住宅戶均1.1套(更正後)”這個說法並非顧雲昌首創。2012年,《人民日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做過一張圖(如下),按照當年常住人口家庭計算,戶均約1.02套(6年過去了,現在1.1套是有可能的)。

不僅如此,《人民日報》當時還預測,2015年(“十二五”末),我國家庭戶均擁有住房可能會達到1.08套。

當時,就有專家稱,根據全世界的經驗,戶均擁有1.1套住房以後,住房市場的峰值就會到來。(按照現在的房地產情況,感覺被說中了)

2012年的戶均約1.02套是怎麽計算出來的呢?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的說法,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相關數據推算,2012年全國累積的存量住房約179億平方米、2.2億套。按照當年常住人口家庭來算,戶均約1.02套住房。

不過任興洲表示,雖然戶均擁有住房已達到1套左右,但如果計算帶廁所廚房的成套住房,這個數字就下降到0.72套。

也就是說,當時的計算是把早年的一些老舊存量房(筒子樓)計算在內的。

另據央行調查統計司的有關研究,1991年到2012年我國城鎮住宅竣工套數累計約為1.4億—1.7億套,以1990年城鎮居民住宅存量為8000萬套計,2012年我國城鎮住宅存量約為2.2億—2.5億套。

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數為7.12億,以2011年城市戶均人口數(2.87人/戶)計算,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數為2.48億戶。因而,估算我國城鎮戶均住房套數約為1套。

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到2012年底,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2.9平方米。

到2016年的時候,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又上漲了一些,國家統計局在《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的文章稱,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40.8平方米,其中城鎮36.6平米。

如果以36.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做粗略計算,再參考國家衛計委2015年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家庭戶均3.02人,我國平均每戶家庭居住面積約為110.532平米,大過英國、德國、荷蘭等絕大部分歐洲國家。

03

和顧雲昌拋出“中國住宅人均1.1套”後外界的反應一樣,幾乎國家或者專家說出中國人均住宅情況時,大家都覺得“被平均”、“數據不真實”。

這其實主要和中國的地域差異太大有關,比如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6.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45.8平方米,全國平均是40.8平方米,北上廣深等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平均面積可能低於這個數值。

差距還體現在同一區域不同人群的房屋擁有量上,儘管北上廣深絕大多數人均住房面積不大,但大戶型住房、別墅還是大量存在的,這些房屋動輒一套就幾百平米,無形中拉高了平均值。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統計數據公布時,一般都是“隻報喜不報憂”。其實在調查研究應該少做些人均、多看些差距,多看看人均背後究竟有多少“不均”。

最近幾年,就有專家批評指出,社會發展進步、和諧局面締造,也絕不是靠表面樂觀數據所能支撐,只有正視差距、正視問題,人們才能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出路。

對此,去年國家統計局還專門做了回應,其實不存在是不是“被平均”,要理性去分析。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等概念都有其特定含義和統計意義。以中位數為例,假設對16萬戶做抽樣,每個人抽樣數都有數值,從高到低一直排下來,排到中間第8萬個人的數值就是中位數,當人們居住面積差異很大,中位數一般會低於平均數,甚至會遠低於平均數。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通常講的平均概念主要指的就是中位數,但現實中,中位數和現在已經公布的算術平均數是有差距的。

其實不只是住房面積,每當涉及平均工資、平均盈利、平均網速等數據發布,大家都會自覺不自覺和自己的實際數值對比一下。可惜這些數據發布時很少配發中位數。

另外,再加上許多統計分布屬於典型“偏態分布”,也就是少數人水準較高,多數人水準較低。這意味著多數人水準會低於平均數值。這也就造成,普通人總感覺“被平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