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論孝:發乎誠心,自然而然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而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對孝的理解別開生面,令人深受啟發。莊子認為,孝是人之為人的義務,無可逃於天地之間。他在《莊子·人間世》借孔子之口說:

羊羔跪乳(資料圖)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事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天下有兩大戒律,一個是命,一個是義。命是子女愛父母,義是臣子為國家服務,二者是不可逃避的義務。所以子女孝養父母,臣子服務國家,無論什麼處境、無論任何事情都要安置好,儘力去做,這是忠孝的最高境界!

那麼,侍奉父母是不是要窮盡天下奇珍才算是孝呢?《莊子·寓言》講了一個故事:

曾子第二次出仕做官,心裡怏怏不樂,說:「我先前做官的時候父母健在,只有三釜的俸祿而心裡很快樂。現在我再次出來做官,雖然有三千鍾俸祿,但父母不在了,我心裡很難過。」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事而安之,孝之至也(資料圖)

三千鍾是三釜的一萬倍,曾子第二次出仕做官,俸祿增加了許多,但曾子非但沒有喜色,反而心有憂戚。因為錢再多有什麼用?父母都過世了,他們沒辦法享受到。

有學生問孔子:「像曾參這樣,可以說不受利祿牽掛了吧?」孔子回答:「已經有所牽掛了。如果是無所牽掛,哪裡會有所哀傷呢!應該看待三釜、三千鍾,有如看到鳥雀、蟻虻從眼前飛過去一樣。」

孝養雙親,外在物質的奉養倒在其次,關鍵是內心的真誠。《莊子·漁父》篇說,有了內在的真誠,「事親則慈孝······處喪則悲哀。」

事親則慈孝,處喪則悲哀(資料圖)

只要真誠,外在的形式就不必要強求一定的標準,只要合適就可以了。所以莊子進一步說:「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

有了內在真誠的愛,自然而然表現出來就好,不是說物質生活越豐富,禮儀越完備,就證明越孝順。所以,孔子評價曾參已經有所牽掛了。真正的孝順,三釜的俸祿與三千鐘的俸祿都是一樣的。

如果說三千鍾俸祿的孝高過三釜的孝,那麼,沒辦法拿到三千鍾薪水的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孝,採用非正當的方式去獲得三千鍾,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是父母希望的嗎?這反而是大不孝啊!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資料圖)

莊子認為,孝是有層次的。《莊子·天運》篇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用恭敬的心來行孝容易,用愛心來行孝較難;用愛心來行孝容易,行孝時忘記雙親較難;行孝時忘記雙親容易,使雙親忘記我較難;行孝時使雙親忘記我容易,我同時忘記天下人較難;我忘記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同時忘記我較難。

出於內在的真誠的愛(資料圖)

莊子的這些說法,說明孝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然。這有幾個要點,一是出於內在的真誠的愛;二是不刻意,不矯飾,不做作;三是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一切出於真情和自然。

孝的真諦就是出於真誠的愛,不是勉強去行孝,順其自然就好。為了孝而行孝,反而有不盡人意之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