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成都這4個為何入選?

7月28日,2019年全國鄉村旅遊(民宿)工作現場會在成都召開,會上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並予以授牌,四川共有12個村入選。

成都有4個,分別是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都江堰市柳街鎮七裡社區,在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一。

明月村一角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資源開發處處長瀏海表示,自上世紀80年代末,成都鄉村旅遊發展經歷了自主發展(1987-1991年)、規模發展(1992-2002年)、規範發展(2002-2008年)、提升發展(2008年至今)等四個階段。

而在排名第一的背後是成都鄉村旅遊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具體來說,目前主要有十種模式。

模式一:文創+鄉村發展模式

明月村:文創進鄉村農民得實惠

明月村位於蒲江縣甘溪鎮,以陶文化為主題,以文創產業為支撐,以旅遊合作社為主體,以鄉村旅遊為載體,實現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農民增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和諧統一。

明月村計劃引進知名藝術家、傳統手工藝翹楚、知名手工藝收藏家及文創項目,建造新窯、陶瓷博物館、國際創意大集市、中國茶道交流院落群、國際陶瓷大師創意工作院落群、中國首個創意型鄉村酒店、中國傳統手工藝創意產業園區等主要內容,形成以‘陶藝’為特色的藝術家集群和文化創意集群。

目前,該村已引入36個文創項目,100餘名創客。首期明月窯、蜀山窯陶瓷藝術博物館、遠遠的陽光房草木染工房等15個鄉村旅遊和文創項目已建成並開放。遊客與在明月村創業的100多名“新村民”共同參與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公益講座,深刻影響著明月村的文明鄉風和鄉村治理。

扎染

當地農戶通過租賃閑置院落、在文創項目就業、鄉村旅遊合作社入股社員分紅、自營餐飲、住宿、傳統手工藝項目拓展了增收渠道。2018年,明月村接待遊客23萬人次,文旅產業收入超1億元,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和“全國百佳鄉村旅遊目的地”等稱號。

模式二:推進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模式

都江堰市培育鄉村旅遊新場景

綠水青山是都江堰的天然優勢。都江堰市依托豐富的林盤資源,按照“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以城鄉綠道、精華灌區打造、川西林盤整治修複為重點,引導農戶實施農房和林盤旅遊化改造,配套建設現代消費場景,塑造林在田中、院在林中、人大畫中的美麗鄉村圖景,成功打造七裡詩鄉、灌區映像、全國首個田園詩歌小鎮等鄉村旅遊示範點、旅遊特色城鎮,川西音樂林盤、拾光山丘、七裡詩鄉、灌區映像等林盤景區獲評成都市首批AAA級林盤景區。

都江堰鄉村美景(圖據每日都江堰)

天府源田園綜合體獲評全國首批、全省首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七裡詩鄉”林盤景區成為全國首屆農民豐收節分會場。從而,讓遊客體驗更多元。

2018年,都江堰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72元,超過四川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主要涉旅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15%以上。

模式三:鄉村旅遊綜合體發展模式

戰旗村讓村民享受產業發展帶來的成果

戰旗村位於郫都區唐昌鎮,是典型的農業村,傳統旅遊資源並不豐富。多年來,戰旗村通過積極探索本地的特色來發展鄉村旅遊。

“互聯網+共享農業”互動種養平台等新業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正在打造的“第五季香境”特色商業街和“鄉村十八坊”等鄉村旅遊綜合體項目……戰旗村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推動產業興旺擺在突出位置,打造觀光旅遊農業,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為村民致富增收提供了長效保障,讓更多村民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成果。

戰旗村鄉村十八坊

在戰旗村,有著成都“小普羅旺斯”之稱的“媽媽農莊”是四川第一家規模化熏衣草種植基地,是“一三聯動、以旅助農”的典型代表。

戰旗村“媽媽農莊”

目前,戰旗村錯落有致的川西民居式鄉村別墅、整潔的道路、秀美的環境、好客的村民,呈現美麗鄉村的生動畫面。

2018年,戰旗村接待遊客85萬人次,文旅產業產值達到3200萬元,增長300%,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8萬餘元,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裕,日子也越來越安逸。

模式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模式

竹藝村做好竹文化

竹藝村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鎮的一個自然村落,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得名。2018年竹藝村竹裡代表中國未來的鄉村,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

竹藝村盜夢空間

竹藝村堅持做好竹文化,用實踐詮釋“小竹子大舞台”,初步探索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新路徑。同時竹藝村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參與建設新中式川西林盤;以中央美術學院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為核心動能,形成“竹生態、竹生活、竹空間”的文旅產業生態圈。

2018年文旅收入1.2億元,接待遊客20萬人次,入社農戶人均增收5595元。

模式五:依托景區帶動發展模式

溫江區提升鄉村旅遊品質

溫江區充分依托國色天鄉、幸福田園2個4A級景區和萬春—國色天鄉、壽安西村2個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等龍頭景區景點,大力發展主題遊樂、四季漂流、健康休閑、文化體驗等特色鄉村旅遊項目,先後引進大嘉匯·全齡康養小鎮、鳳凰康養文旅小鎮、國壽嘉園等百億級康養旅遊項目;推進依田村、臨江花海、七彩海巢、桐岸·水雲居、半畝方塘等重點康養旅遊項目,形成田園生態“玩出彩”、主題樂園“玩出趣”、健康休閑“玩出格”、文化體驗“玩出味”主題旅遊線,促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

2018年全區接待鄉村旅遊遊客1372.9萬人次,鄉村旅遊實現綜合收入15.38億元。

溫江鄉村民宿

模式六:培育“綠道+”發展模式

新都區打造旅遊消費新風尚

天府沸騰小鎮位於新都區三河街道,將天府文化與綠道建設、特色小鎮打造深度融合,實現集鄉村旅遊、火鍋美食、音樂演藝於一體的旅遊消費新場景。

國內外的遊客慕名而來,目前日均人流量4000人次,逢周末或長假,上萬人前來“打卡”也不鮮見。

天府沸騰小鎮瑪歌莊園

沸騰小鎮項目是新都區結合綠道體系建設創新發展綠道經濟的典範,充分展現“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沸騰小鎮的規劃建設,串聯起了桂湖、熊貓大道綠道、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漫花莊園等景點,通過包裝行銷形成整體旅遊品牌,打造成都北部旅遊資源最集中、客流量最大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模式七:景鎮一體發展模式

安仁鎮:傳統農業鎮向現代文旅小鎮轉變

安仁鎮以文博為核心、文創為引擎、文旅為載體,強化博物館IP,廣泛引進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業態、新的消費模式,打造“藝術展陳+文化體驗+新消費場”為一體的文博綜合體,發展“美學+民宿+社交+餐飲”的體驗式生活服務,形成可進入、可參與、可共享的商業模式,建成四川影視學院文化創新創業園、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建川文創街坊、康佳創投安仁創新中心、深圳文化產權所西部運營中心和華公館、方知書房、威士忌酒塔、咖啡博物館等項目。

以濕地、農田、綠地等構築生態綠隔,形成親近自然、蜀風雅韻的特色風貌和人文標識,打造南岸美村、錦繡安仁花卉博覽園等一批特色川西林盤和田園綜合體,打造“錦系列”“鄉系列”等精品公館酒店群,培育“楊柳的院子”、明軒客棧等在地民宿,初步實現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到村。

安仁文創產品《今時今日安仁》

目前,基本具備生活宜居地、就業理想地、投資目的地、旅遊休閑地雛形,基本實現從傳統農業鎮向現代文化旅遊小鎮轉變。2018年,安仁鎮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9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億元。全鎮居民直接從事文化旅遊的從業者佔36.9%,間接從業者佔23.1%,對經濟和就業的貢獻率超過30%。

安仁古鎮

模式八:山地休閑度假發展模式

寶山村:產業興旺 百姓增收

寶山村是個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寶山人抓住5.12災後重建的歷史契機,規劃確立了“一心四區”的旅遊發展格局,對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進行升級重建。

“一心”即寶山旅遊接待中心,是寶山旅遊的集散中心,主要承擔谘詢、展示、商務、接待等功能;

“四區”則是指寶山溫泉度假區、回龍溝大峽谷風景旅遊區、太陽灣風景區、新農村旅遊區。

目前,“一心四區”在當地已發展成熟,成為業界認可的山地休閑度假的新模式。

寶山旅遊度假區不僅是是村民的生活區,也是展示民風民俗、農耕文化的旅遊區、接待區。現代化的農業觀光園、溫泉度假區、山府佳園別墅區靜立其間,獨具地方特色的寶山書畫院、特色旅遊產品交易區也備受遊客青睞。遊客絡繹不絕,寶山旅遊度假區聲名遠播,先後榮獲“中國十佳魅力鄉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頭銜,成為西部山區旅遊的典型示範村。

寶山村一角

模式九:露營車度假發展模式

青白江區66號露營車度假營地

66號露營車度假營地位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青白江片區福洪鎮杏花村,佔地317畝,總投資1.3億元。項目引進32輛原裝進口美洲豹高檔露營車,配套帳篷露營區、休閑娛樂區、生態餐廳、汽車電影院、星空酒店、帳篷王國等多個戶外體驗區和露營車主題文化野奢酒店,提供品質化、產異化、管家式服務。

項目依托萬畝杏林,國家3A級旅遊景區,把遊客的需求與營地周邊的現代農業生產、鄉村生活、民俗體驗等進行了有機融合和對接,帶給遊客一種野奢的心靈休閑度假體驗,帶動周邊鄉村旅遊提檔升級,積極發展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

成都66號露營車度假營地

模式十:花卉+休閑觀光發展模式

錦江區以花為媒 增收致富

錦江區充分發揮三聖鄉花卉種植的傳統優勢和地處環城生態帶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2018年,三聖花鄉接待遊客1319.49萬人次,旅遊收入8.3億元。通過準確定位,錯位發展,三聖花鄉五個主題景區——“五朵金花”競相開放。

三聖花鄉

依托紅砂村花卉種植銷售,發展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等相關產業,進一步帶動了“三聖花鄉”核心區及核心區外的發展,打造了觀光農業特色主題景區“花鄉農居”。

依托幸福村梅花種植傳統,以梅為主題,圍繞梅花文化和梅花產業鏈,發展旅遊觀光,打造了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齊、數量最多的四大梅花基地“幸福梅林”。

依托江家堰村綠色蔬菜品牌,通過城市居民與菜地農戶認種代種結對方式,發展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體驗式觀光農業,打造了新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江家菜地”。

依托駙馬村菊花種植,形成四季菊園景觀,以菊造景,形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打造了“環境、人文、菊韻、花海”相互交融的“東籬菊園”。

依托萬福村近千畝蓮藕形成的風景線,利用荒坡美景打造環境,吸引了國內外知名畫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萬福風光畫意村和藍頂藝術中心,打造了以藝術創作為主體的“荷塘月色”。

據悉,2018年,成都市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18億人次、同比增長10.20%,實現旅遊收入393.85億元、同比增長21.49%。鄉村旅遊就業人數為213.78萬人,佔全市社會總就業人數的22.51%。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編輯 陳怡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