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娛樂圈那點破事兒,都在這裡了

說起以“女演員”為主角的影視作品,之前已經和大家聊過不少。

比如驚悚片《食肉動物》,講述兩個女演員表面親如姐妹,背後撕X撕得你死我活;

比如懸疑劇《女鼓手》,講述一位女演員與陌生男子墜入愛河,卻不料卷入諜戰陰謀,一路各種刺激。

而今天要聊的這部德國影片,同樣情節獵奇,適合吃瓜群眾食用。

不過它從2011年上映至今,在豆瓣只有一千多人標記看過,可以說非常冷門——《殼中裂縫》

影片女主芬妮是個表演系學生,她長相不起眼,身材有肚腩,說台詞帶口音,只能在舞台劇中跑跑龍套。

可即便淪為背景板,她也會各種掉鏈子,要麽在表演當天遲到,要麽在台上睡著……

顯而易見,這樣的演員不僅不專業,還會禍害同台者。

於是,校長主動找她談話,勸她改行乾點別的,反正再演下去也沒前途。

芬妮聽了深受打擊,難道自己真不適合做演員嗎?

其實她之所以經常遲到睡著、無暇顧及功課,是因為家裡有個腦癱妹妹——

父母一直把焦點放在妹妹身上,把芬妮當空氣,極少給予她關心。

芬妮在八歲時,有一次騎車摔斷胳膊。但她回家自己沒說,父母竟然也就整晚都沒看出來。

後來父親離開了,芬妮還得幫母親照顧妹妹,每天都被折騰得疲憊不堪。

別說背台詞和練習表演,她連按時上學演出都很困難。

不過,就在苦命“學渣”差點被勸退時,突然有位大導演卡斯帕看中了她,叫她去面試舞台劇《卡蜜兒》。

芬妮不僅一面即中,還破格獲得了女主“卡蜜兒”的角色。

這個消息讓校長大跌眼鏡,難道大導演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但無論背後原因是什麽,這機遇就像是暗淡生活中的一線生機,芬妮明白自己必須抓住它。

此後,芬妮將導演奉為人生導師,對他的指導言聽計從。

一聽說卡蜜兒的性格像野狼,她就回家邊看紀錄片,邊練習模仿。

可即便經過各種練習,芬妮仍然無法讓導演滿意,排練時頻頻出現卡殼。

這是因為,她與角色之間的反差,實在太大——

在劇本中,卡蜜兒四歲時被父親強暴,性格變得十分扭曲,不僅生活放蕩,還有自殘傾向;

而在現實生活中,芬妮是個乖乖女,每天兩點一線按部就班,母胎solo毫無性經驗。

因此,在與男演員互動時,芬妮就表現得非常尬。

即便有了服化道的加持,她也演不出卡蜜兒的性感誘惑。

這時候,導演要求她,在生活中多揣摩代入角色,體驗卡蜜兒是如何挑逗男人、傷害自己的。

於是,芬妮先是整日戴著假發,濃妝豔抹,還學起了抽煙;然後又盯上了男鄰居,沿路跟蹤人家,試圖強行撩漢。

由於躲在卡蜜兒的人設裡,芬妮在男人面前,漸漸變得遊刃有余。

她一邊說著戲中的台詞,一邊施展著“女性的魅力”,隨著強撩的次數增多,不用我說你們也能想到,這兩人之間有了假戲真做的趨勢。

但即便如此,在排演時,芬妮的狀態效果仍然沒有好轉。

這是因為她雖然克服了異性親密障礙,卻get不到卡蜜兒的扭曲和暗黑。

為了啟發表演,導演再次使出“歪招”。

他先是引導芬妮重溫摔斷手臂的經歷,利用這段童年陰影,激發出她內心的陰暗;

接著又讓男演員當眾羞辱她,讓她感受被施暴的痛苦。而這種源自真實痛苦的表演,最終才得到導演的肯定。

事情發展到這兒,可以說性質已經變了。

但更恐怖的是,芬妮在生活中,也越來越像卡蜜兒——

回到家裡,她一看到母親眼中只有妹妹,就不由自主地爭寵。

結果母親情緒崩潰,發瘋似地對她一頓暴打,還把她連夜趕出了家門。

於是,無家可歸的芬妮只好去導演家借宿。

導演又直接借“撫慰”的名義,睡了自己的女主角。

這還沒完,芬妮在排練時變得越來越瘋狂。

為了表演自殘場景,她真的把自己撞得鮮血直流。

這一下,連其他演員也看不下去了。

他們私下裡警告芬妮,這個導演喜歡利用演員的不幸經歷,激發出病態表演為作品服務。

換句話說,導演當時之所以選芬妮做女主,就是看中了她的悲慘和殘缺。

芬妮這才恍然大悟,同時又陷入了新的矛盾:她既厭惡自己被卡蜜兒同化,又不想失去這個表演機會。

糾結痛苦之下,她找到男鄰居,並當面摘下了假發。

誰知,對方不僅沒有問原因,還溫柔地安慰了芬妮,倆人自然而然滾上床單,總算是度過了治愈的一晚。

但芬妮沒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導演突發奇想,要求她在眾人面前脫下衣服,借此詮釋卡蜜兒的瘋狂。

聽到這個要求,芬妮不知所措地僵在原地。而其他人要麽袖手旁觀,要麽勸她忍忍算了,還有人嫌她矯情耽誤時間。

在眾人的變相脅迫下,芬妮的內心防線終於被擊垮。

然而當她一絲不掛地開始排演時,男鄰居突然出現在了場邊,聽到了那句耳熟的撩漢台詞。

於是,這段以欺騙開始的感情,瞬間化為烏有。

倒霉的事還接連不斷,芬妮回家又跟母親大吵了一架。

一時間,痛苦從四面八方襲來,芬妮終於徹底“黑化”。

她將妹妹視為悲劇的源頭,衝動之下險些用枕頭捂死了她,但清醒過後又陷入悔恨。

事已至此,她意識到自己就像卡蜜兒一樣,在精神上已經陷入失控。

為了防止事態惡化,她連夜敲開導演的家門,提出辭演。

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原本跟芬妮最親的妹妹,如今看到她,只剩一臉的傷心和恐懼。

親情、愛情和事業盡失,走投無路的芬妮,選擇了割腕自殺。

好在及時被人發現,送到醫院救了回來。

直到這時,母親才意識到,大女兒雖然身體心智健全,但同樣需要關心和照顧。

最後,一家人終於重新抱在一起,相互和解、相互療愈。

整體來看,這部影片的設定很容易讓人想起娜塔莉·波特曼的《黑天鵝》,它同樣講述了“一個女演員為詮釋角色而逼瘋自己”的故事。

一方面,影片展示了成功的表演背後,不光需要演員的天賦,更需要日複一日的練習;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演員在創作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破殼式”的折磨與迷失。

就像我們說“不瘋魔不成活”一樣——只有打破軀殼讓角色進來,才能做出完美的表演。

但從故事層面來看,這部影片實際上藉由“演員芬妮的誕生”,引導觀眾去關注她背後的家庭問題。

正如片名“殼中裂縫”所指,芬妮的軀殼上有一條裂縫,這條裂縫就是父母之愛的缺失。

雖然表面上她的家庭健全,但父母把愛全用來補償妹妹,卻沒意識到對芬妮來說,無視也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傷害。

當芬妮得到導演的誇讚時,興高采烈地想與母親分享,結果母親非但聽不進去,還讓她別吵到妹妹吃飯。

正是這種傷害,造成了芬妮的自卑性格,讓她在導演的引誘下深深迷失了自己。

但幸運的是,母親救回了芬妮的性命,並最終決定用母愛彌補了讓她的缺失。因此在影片結尾,芬妮重回劇組,並帶著自信與完整的自我,成功演出了《卡蜜兒》。

沒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身負一定的殘缺,或許來自身體,或許來自精神,或許來自情感。

但比起完美,殘缺才更像是生命的常態。只有當我們能認清和接受這一點時,才能最終從自身經歷的陰影中破繭重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