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中立到參戰,美國經歷了怎樣的利弊權衡

作者 | 畢競悅,世界五百強企業戰略研究員

編輯 | 未雪梨

文章版權歸屬本账號,轉載、合作請留言

摘要:美國的開國領袖借鑒歐洲的重商主義實踐,為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在歐洲交戰時選擇中立作為基本國策。然而隨著美國派兵參戰,美國從孤立中走出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立原則逐漸受到侵蝕,甚至瀕臨消亡。

德國的潛艇戰

英國的封鎖取得成功。一年後,美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額下降到戰爭爆發前的十分之一。同一時期,美國與英國的貿易額增加了5500萬英鎊。禁運食品導致德國的食物供應嚴重短缺,德國抱怨英國試圖餓死他們,以迫使他們屈服。

作為回應,1915年1月,德國皇帝接受建議,用潛水艇封鎖了英國。2月4日,德國宣布自2月18日起,不列顛群島的所有水域為交戰地風雲帶;出現在這一水域的敵方商船將被擊毀,警告中立國國民離開此類船隻,不要再在此類船只上裝運貨物;並警告稱,由於英國船隻經常懸掛中立國國旗,中立國船隻不要進入這一戰區,因為針對敵國船隻的魚雷不可避免地會使中立國船隻成為犧牲品。德國以此報復英國的扼殺行動。

當時美國依然秉持中立立場,並沒有明顯偏向協約國。因而威爾遜沒有直接抗議德國,而是指示美國駐柏林的大使告知德國政府,美國不認為潛水艇封鎖是合法的戰爭形式,德國艦隊只可以對商業船隻實施禁運。但就美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而言,美國采取了類似於最後通牒的態度,警告德國政府:對美國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的任何傷害,德國都要負嚴重的責任。在此問題上,顯然美國區別對待了英國和德國。因為英國的行動只會造成財產損失,財產損失可以彌補;而德國的行為則會造成致命的人身傷亡,人身傷害不可彌補。

但德國認為這是美國繼續幫助協約國的遁詞。對威爾遜和大多數美國人而言,德美問題和英美衝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美國的對德照會,可被視為對任何一艘船只上的美國公民的保護,而這種保護是以中立國身份難以提供的。美國此時已經向前邁出了一步,使自己成為堅持臨檢原則的中立國領袖,而非僅限於警告德國。

不過美國依然采取調停的立場。美國認為,如果德國的潛艇戰是因英國的經濟壓力而致,那麽安排食品供給可以解決潛艇封鎖問題。1915年初,美國國務卿布賴恩作了外交上的嘗試,要求德國放棄使用不宣而戰的潛水艇攻擊,作為交換條件,英國允許食品運往德國。德國方面聲稱,德國一開始就接受美國的提議,遵循《倫敦宣言》,英國切斷中立國與德國的各種貿易的做法與國際法相悖,如果美國能勸使英國修改其政策,德國願意撤消自己的封鎖命令。

儘管希望渺茫,美國依然為德英雙方起草了協議。但該建議遭到交戰雙方的拒絕。德國需要原料且層層加碼;英國列舉德國的暴行來否定美國的建議。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強硬表態,如果德國希望他們的貿易在戰時可以自由通行於海上,同時德國又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這是不公平的。

3月11日,英國發布樞密院令。其核心內容是:由於德國恐嚇駛往英國的中立國商船,英國就恐嚇所有與德國進行的中立國貿易;德國剝奪了中立權利,英國以剝奪中立國殘存的權利相報復。由此,大大壓縮了中立國存在的空間。3月15日,英國正式對美國的協調建議作出答覆。英國聲稱,從德國的答覆可以看出,德國並不會放棄使用潛艇攻擊商船,且明顯表明德國不會放棄在公海上以進攻為目的敷設水雷。在歷數德國的戰爭暴行後,英國政府稱協約國與德國的政策雖目標一樣,但區別在於,協約國在達到目標時,不會犧牲中立國的航運業和非戰鬥人員的生命,不會使船、貨在未經提請注意、檢查、審判等程序的情況下遭遇摧毀。

盧西塔尼亞號慘案

1915年3月28日,德國潛水艇擊沉了一艘由利物浦駛往塞拉利昂的商船法拉巴號,一名美國公民失蹤。《紐約時報》指責這是反文明的犯罪,但是這件事在德美關係中並沒有掀起太大波瀾。德國潛艇依舊奉命襲擊敵國商船,但敵國商船上也許有中立國國民,且可能誤襲中立國商船。隨後,德國又攻擊了兩艘美國商船。這些小事件的風波未平,德國潛艇就在大西洋上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盧西塔尼亞號慘案。

1915年5月1日,屬於冠達郵輪公司的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從紐約啟航駛往利物浦。5月7日,在距離愛爾蘭海岸11英裡左右的地方,該郵輪被德國魚雷擊沉,1198名乘客死亡,其中包括128名美國公民。德美關係由於“盧西塔尼亞號”事件而受到強烈震動。盧西塔尼亞號慘案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偷襲珍珠港,通常被視為導致美國參戰的關鍵事件。

盧西塔尼亞號航行的照片

德國官方對此事件的回應是,英國正在武裝商船,準備攻擊潛水艇。實際上,盧西塔尼亞號的建造經費主要來自英國政府,目的是在後期武裝它。有一段時間,它被注冊為武裝船隻,但是它從未用於作戰,因而注冊被撤銷。德國的公共輿論普遍認同擊沉盧西塔尼亞號的行為,德國公眾表達了希望德國贏得戰爭的強烈決心。

威爾遜既想讓德國尊重美國的權利,又想維持美德和平。國務卿布賴恩則希望美國應從自身出發解決危機根源。他提議,在與德國進行談判期間,美國公民不要乘坐交戰國的商船,同時,他強烈主張抗議英國干涉美國海上貿易,認為英德都違反了國際法。他認為,這種姿態顯示了美國的和平意向,而對英國的抗議則顯示了美國的公正。實際上,他的建議等於使美國接受了德國的潛艇戰,若他的觀點佔了上風,那麽美國與協約國的貿易將戛然而止。威爾遜總統拒絕了布賴恩的建議。總統的其他顧問也不同意布賴恩的觀點。豪斯此時遠在英國,他傳來自己的意見,表示堅決反對德國。威爾遜將豪斯的信宣讀給內閣。內閣對於德國的態度分成兩種,即姑息和挑戰。而在美國的公共輿論中,公眾對盧西塔尼亞號事件非常憤慨,要求政府采取強硬姿態,這使得美國作為大國不可能繼續忍耐下去。

在威爾遜看來,潛艇戰已經成為對國際法及人類利益的威脅,同時逐步威脅到美國的經濟利益。由於美國絕大部分的出口物資繼續由英法船隻裝運,潛艇戰將造成美國商業的巨大損失。在盧西塔尼亞號沉沒後的一個月內,威爾遜下定決心,決定以戰爭相威脅驅使德國尊重美國的利益。威爾遜已經逐步關閉了向德國讓步的去路,擯棄了布賴恩的綏靖建議。6月6日,國務卿布賴恩辭職,由蘭辛取而代之,後者是一位親英派。7月,威爾遜指示增加軍備。他又批準了給英國的大額貸款,但沒有公開這個消息。在中立期間,威爾遜政府批準給予協約國的貸款,總數達到23億美元,而德國僅得到2700萬美元的貸款。

1915年夏末盧西塔尼亞號事件風波未平之時,8月19日,一艘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阿拉伯號。儘管只有兩個美國人喪生,但對美國政府來說,情況比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更為嚴重,這意味著德國無視美國的警告,繼續踐踏中立國權利。但威爾遜仍有顧慮,他讓蘭辛私下把他的想法轉述給丹麥外交大臣伯恩斯托夫:德國必須妥協,否則斷交。德國首相貝斯曼堅持主張下令給艦艇,避免襲擊所有客輪,但這一主張遭到德國海軍部的反對,他們主張無限制地使用潛艇戰。然而陸軍方面不想招惹美國,陸軍的觀點暫時佔了上風。德國政府秘密地從英國西海岸撤走了全部潛艇,命令北海海域的海軍指揮官在行動時僅遵循臨檢規則。德國在潛艇戰方面的妥協,幾乎在德國政府內部引起一場危機。

不過阿拉伯號事件的處理結果使美國相當滿意,威爾遜感到外交努力勝利了。貝斯曼認為,與德國矛盾的滿意解決,會促使美國反對英國侵犯中立權利的行為。美國的確對英國的海上行為提出了抗議。此時,英國海軍正在加緊限制以歐洲大陸為目的地的海上貿易。美國輿論強烈反對貿易限制,最無法容忍的是英國大規模截獲棉花,這已引起南方諸州的經濟困境。同時潛艇戰刺激了協約國擴大海戰範圍,這使美國對所有交戰國都感到不滿。

歐洲的和平是美國最終擺脫戰爭危險的唯一途徑,威爾遜始終沒有放棄調解的念頭。在威爾遜的授意下,1916年初豪斯上校赴歐調停。但協約國從未主動邀請美國介入。威爾遜意識到,中立姿態不會賦予美國重要的國際地位,折衷政策將使美國喪失歐洲的尊重,而無法充當交戰國的調停者。

美國參戰

1916年3月24日,德國潛艇(U-29)襲擊了蘇塞克斯號非武裝商船,約80人因魚雷爆炸而死亡。船上共有25名左右的美國人,其中有4人受傷。德國的這一行為違背了阿拉伯號事件發生後的保證。美國不作反應或反應較弱都有失尊嚴,還可能會鼓勵德國的非人道行為。美國面臨著斷絕美德關係的選擇,威爾遜最終處於他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力圖避免的局面。

5月4日,德國照會不僅承認對“蘇塞克斯”號的攻擊是錯誤的,潛艇指揮官已受到處罰,而且最重要的是,承諾潛艇將隻遵循臨檢規則行動。德國政府同時為自己留了後路:如果美國不能迫使英國遵守國際法,德國政府將保持決策的自由。儘管這是德國外交的權宜之計,但這份保證提高了威爾遜的聲望,成為他連任選舉的砝碼。威爾遜開始著手研究如何避免新的潛艇危機。

1916年7月,英國公布了一份與同盟國有貿易關係的公司黑名單。協約國禁止國內外的本國公民與黑名單上的公司有任何貿易往來。黑名單上的美國公司不能與英國國民進行貿易,因而面臨著經濟困難。其它美國公司則因擔心列入黑名單,自覺與這些公司保持距離。英國認為對國民的貿易行為進行約束是正確的內政措施。美國不能否認英國在禁止其國民從事貿易問題上擁有主權,因此美國主要抗議黑名單的後果,即它已超出阻止通敵貿易的範圍——中立國的商船不敢接手黑名單上公司的貨物,中立國銀行拒絕對他們提供貸款,商人拒絕批進他們的貨物。9月初,美國國會通過一連串法案賦予總統對英國實施經濟製裁的權利。但在真正實施之前,這些頂多不過是種威脅。若真的實施,則不僅損害協約國且有悖於美國的經濟利益。英國控制著海洋,美國只能為協約國提供戰爭物資及信貸。威爾遜拖延做出最後決定。最終,美國做出讓步,承認英國有權采取黑名單做法,放棄傳統的敵性國籍的標準,使英國去掉了黑名單上的美國公司及個人。

美國的偏向性觸怒了德國。1917年初,危機迅速加劇。1月31日,柏林宣布,從第二天開始,德國潛水艇將不加警告地擊沉在英國海域附近發現的所有船隻,不論是敵國的,還是中立國的。德國決心破釜沉舟,他們預計,能夠在美國大規模投入戰爭之前結束戰爭。

2月3日,美國政府下令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美國已經不可能在潛艇戰問題上屈服。此時美國的出口貿易,因德國潛艇戰而受挫,美國的出口數字及進出港口的商船數量,不論是與1月份還是與去年同月相比,都呈現大幅下降。美國的繁榮面臨著厄運。2月24日,英國截獲並破譯了德國外交部長髮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亞瑟·齊默爾曼的電報。德國政府建議同墨西哥結成軍事聯盟共同對抗美國,德國承諾擊敗美國後將幫助墨西哥收復1846年失去的領土,把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割讓給墨西哥。“齊默爾曼電報”事件促使威爾遜下定決心武裝美國商船。但武裝商船的立法在國會未能通過。3月,美國有四艘商船在大西洋被德國潛水艇擊沉。3月20日,被激怒的威爾遜在國會兩院發表演講,呼籲美國與德國開戰。威爾遜把潛艇戰說成是“對人類的戰爭”。經濟利益、道義以及國家的尊嚴結合在一起,迫使美國人參戰。4月4日,國會參眾兩院分別以82票對6票與373票對50票讚同總統為和平而戰的呼籲。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個既維護人道又保護自身經濟利益的機會。

1917年4月2日,伍德羅·威爾遜在國會發表請求參戰的演講。

1918年3月,德國發動了最後的進攻,所有跡象都表明他們會取得勝利。然而,到六月末,一百萬美國士兵出現在法國。顯而易見,德國錯誤估計了形勢。德國最高司令部要求停戰,並於1918年11月11日停戰。

美國的開國領袖借鑒歐洲的重商主義實踐,為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在歐洲交戰時選擇中立作為基本國策。然而隨著美國派兵參戰,美國從孤立中走出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立原則逐漸受到侵蝕,甚至瀕臨消亡。(完)

作者介紹

畢競悅,現為世界五百強企業戰略研究員。有多年智庫工作經歷,曾任《改革內參》執行主編。主要學術興趣為能源與環境政策、戰略管理、國家與社會轉型研究。出版專著《中國四十年社會變遷,1978-2018》、《法治美國》,譯著《羅斯福憲法》、《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權利的成本——為什麽自由依賴於稅》等十餘部作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