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帕金森病可治可控,但一定得避免三大誤區!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希望患者都能得到及時、規範的診治,享受美好生活。

帕金森病可治可控,但一定得避免三大誤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但由於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沒有明確,治療誤區很多,不斷有患者走彎路、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其實,帕金森病可治可控,只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就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達到長期滿意的效果。

三大誤區要避免

帕金森病是一種隨年齡增長髮生率增加的退行性疾病,65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達1.7%。目前研究認為是由於腦部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壞死,多巴胺神經遞質分泌減少而引起的,呈終身緩慢進展特點,尚無法治癒。

  • 早期診斷不要妄下結論。

帕金森病早期與很多疾病的癥狀表現都很類似,容易誤診。家人或者患者自己不能僅憑癥狀就妄下結論。尤其是在患者發病前一兩年時間裡,更不容易區分。在此提醒讀者,震顫、僵直、運動遲緩、姿勢或步態異常是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癥狀,此外還伴有一些諸如睡眠障礙、精神異常、感覺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非運動癥狀。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動作有些變慢或遲鈍,甚至有走路拖步的現象,應儘快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確診。

  • 拖延用藥不可取。

帕金森病患者在面對治療時常常會誤入兩種極端。有些患者被確診為帕金森病後,不願意及時吃藥,主觀上認為拖延用藥時間可以延緩藥物的耐藥性。他們顧慮的是,如果早用藥出現耐葯情況,後期就沒有其他治療辦法了。事實上,2014年我國發布了第三版《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相較於前兩版最關鍵的變化就是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有個病友講得好,比如有好的新鮮蘋果,你放著捨不得吃,等啊等,等到蘋果都爛了再去吃,顯然再也吃不到新鮮蘋果的味道了。帕金森病在早期、中期,吃藥效果較好,如果不去吃藥,但病情還是照常發展,到晚期,再去吃藥,效果也不好了。

  • 自行加藥隱患多。

另一種極端的患者則是一心求快,拚命吃藥,只要感覺自己癥狀加重便自行加藥。初期僵硬、遲緩等癥狀會有所改善,但不久就會由不動變為多動的異動症,還會伴隨出現低血壓、幻覺等副作用,導致遠期治療效果越來越差,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

如何找到適合的療法?

帕金森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患者不要指望看一次門診,就能把一輩子吃的葯都定下來。醫生會根據疾病的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病人至少是一個季度要到門診隨訪一次。如果病情沒有什麼變化就吃原來的葯,如果有新的變化就要進行調整,一旦出現藥物引起的運動障礙併發症和藥物療效下降,經藥物調整後無明顯好轉的患者就要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帕金森病患者在發病後,會有一個較好的藥物治療時機,人們將它稱之為「蜜月期」。它是指在帕金森病初期或是中期的前幾年服用較少種類和較小劑量的藥物,可以獲得比較滿意和持續的效果,通常患者在蜜月期的生活質量比較高,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響。經過3~5年後,過半數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和癥狀波動等難以克服的運動障礙併發症。

許多患者在蜜月期過後,仍會抱著換一種藥物再試試的心理,期待還能與新藥物再創蜜月,直到每一個藥物都嘗試失敗後,才會不得不選擇手術治療。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還拖延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一旦藥物蜜月期消失,就應考慮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這裡的手術指的是腦起搏器治療。臨床發現,腦起搏器可以明顯改善帕金森病人的僵直、震顫、運動遲緩的癥狀,減輕步態、平衡、起立、開步、轉身、翻身等癥狀;有效地減少服藥的劑量及藥物副作用,顯著提高生活活動能力。

如何恢復正常生活?

除了規範的藥物治療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也是帕金森病治療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我們期望患者和家屬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相信帕金森病可治療不可怕。我們所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就有一位陳先生(化名),曾經是一位專業級的攝影愛好者,帕金森病不僅奪走了他的愛好,甚至連拿穩相機都成了奢望。但是陳先生沒有放棄治療,他樂觀地面對疾病並積極採取了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如今,恢復正常的陳先生經常週遊世界,前段時間還去了美國旅遊,拍攝了許多優美清晰的照片,還在攝影展上參展獲獎,並把這些喜悅分享給了其他病友。這種群體間相互的鼓勵,傳遞正能量,既可以幫助改善癥狀,又能開解患者心情,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知識鏈接:

得了帕金森 怎樣運動最科學

帕金森病可治可控,但一定得避免三大誤區!

運動有助於緩解帕金森病的癥狀,提高運動能力,預防認知功能的減退。問題在於什麼形式的運動適合帕金森病患者?最佳運動強度、每次運動持續時間,以及每周運動的次數該如何確定?

常見的運動形式包括有氧運動、力量訓練和柔韌性運動。有氧運動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人體的有氧活動能力,這類運動有步行、慢跑、自行車、健美操等。力量訓練是以增強力量、健美形體為主的運動,如利用啞鈴、彈力帶等負重法或阻抗法進行的力量練習。柔韌性運動主要是拉伸肌肉和韌帶,並且伴有調整呼吸節律的運動,如瑜伽、太極、養生操等。這種運動形式以伸展和平衡運動為主要內容。

根據病情制定「運動處方」

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千差萬別,需要個體化分析,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健康情況、以往運動能力等多種因素來綜合判斷如何進行合理的運動鍛煉和康復。

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原則是避免運動負荷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注意控制心率,加強運動中的保護,避免跌倒等外傷風險。熱身時間要有保障,運動後應適度按摩恢復。

一般推薦在帕金森病癥狀相對較好的「開期」進行運動鍛煉。因此,運動應與藥物治療相互銜接好,在藥物治療比較到位的前提下進行運動,可以事半功倍。單純依靠運動,藥物治療不合理,效果會適得其反。

早期帕金森病「運動處方」

患者可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伸展運動、平衡運動,運動時間一般以半小時左右為宜(不建議超過1小時),每周鍛煉次數以3~5次為宜。

運動形式包括:散步、快走、慢跑、走跑交替、自行車、有氧舞蹈、健美操和不劇烈的球類運動等。對於早期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舒緩、伸展性運動比較適合,太極、瑜伽都可以選擇。國際上已經有研究證實太極和瑜伽都適合帕金森病患者。健身操等集體運動形式可提高運動能力、調節情緒,也是推薦的運動方式。

運動過程中應注意監測心率,避免運動強度過大。對健康中老年人來說,適宜的有氧運動心率=170-年齡。如60歲健康人參加有氧運動時,心率不宜超過110次/每分鐘(170-60)。而對帕金森病、體弱且年紀較大的人,可以乘以0.7~0.9的安全係數。

中期帕金森病「運動處方」

這個階段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有減退趨勢,在運動中要特別注意避免跌倒和外傷。要嚴格控制運動負荷,持續時間不宜過大。每周鍛煉2~3次即可。

如果平衡能力較好,可選擇散步、快走、太極和瑜伽等。如果平衡能力減退,可以在適當防護下慢走、做上肢為主的康復操等。康復專家推薦這些患者做徒手或者低阻抗、低負重下的肢體伸展運動和平衡鍛煉。

晚期帕金森病「運動處方」

這個時期患者應在康復師或者家屬的輔助下,進行有防護的平衡訓練、行走訓練、上肢徒手操、床上肢體伸展運動等。運動中可以適度拉伸肌肉、活動關節,有助於避免肢體攣縮、減緩運動功能退化。既可以進行主動運動,也可以進行被動運動。運動中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監測心率、血壓等指標。

文:上海長海醫院神經外科教授 胡小吾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副主任 馮濤

編輯:管仲瑤

審核:曹政

點擊下方圖標,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