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腹瀉一般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那麼它有什麼特點呢?

腹瀉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稱之為腹瀉。其本質是多種因素引起腸道蠕動加快,結腸對水分回吸收功能減弱所致。

如解液體狀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糞便總量大於200g,其中糞便含水量大於80% ,則可認為是腹瀉。

腹瀉一般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超過兩個月者屬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發生的原因:

1.腸道疾病:常見的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蠕蟲等感染所引起的腸炎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等。

2.急性中毒:食用毒蕈、桐油、河豚、魚膽及化學藥物如砷、磷、鉛、汞等引起的腹瀉。

3.全身性感染:如敗血症、傷寒或副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

慢性腹瀉的發病原因:

1.消化系統疾病: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後胃酸缺乏等;腸道感染如腸結核、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鞭毛原蟲病、鉤蟲病、絛蟲病等;腸道非感染性病變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多發性息肉、吸收不良綜合征等;腸道腫瘤如結腸絨毛狀腺瘤、腸道惡性腫瘤。

2.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胃泌素瘤、尿毒症、放射性腸炎等。

腹瀉的特點及意義:

1.起病及病程:急性腹瀉起病驟然,病程較短,多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慢性腹瀉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多見於慢性感染、非特異性炎症、吸收不良、消化功能障礙、腸道腫瘤或神經功能紊亂等。

2. 腹瀉次數及糞便性質:急性感染性腹瀉常有不潔飲食史,在進食後24小時內發病,每天排便數次甚至數十次。

多呈糊狀或水樣便,少數為膿血便。慢性改瀉表現為每天排便次數增多,可為稀便,也可帶粘液、膿血,多見於慢性痢疾、炎症性腸病及結腸、直腸癌等。

阿米巴痢疾的糞便呈暗紅色或果醬樣。糞便中帶黏液而無病理成分者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征。

3.腹瀉與腹痛的關係:急性腹瀉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瀉較為明顯。小腸疾病的腹瀉疼痛常在臍周,便後腹痛緩解不明顯。結腸病變疼痛多在下腹,便後疼痛常可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明顯腹痛。

小克認為不論發生急性腹瀉或慢性腹瀉,都應查明原因後進行合理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文章來源小克醫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