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平成最後一天,我決定到點下班

從明天開始,日本將正式進入“令和元年”,平成時代將宣告結束。

平成時代是日本近代第一個沒有戰爭的時代,但日本人的生活卻沒有想象中那麽順利。在昭和末期,隨著廣場協議的簽訂,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從此日本經濟迅速走向蕭條。在剛剛邁入平成時代的時候,長期的經濟低迷與就業市場的萎靡,便給了日本當頭一棒。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與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又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平成中期,經濟依然持續停滯,而財政也捉襟見肘,保守主義日益壯大,社會階層也趨於固化。

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生並成長起來的日本年輕人,已經不斷喪失了“昭和男兒”的熱血與自信,國家主義與企業終身雇傭製的瓦解,也讓年輕一代對集體缺少歸屬感,並變成了沒有理想和熱情的“平成廢物”。網絡上甚至有網友戲稱,“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說,“在日本,當下平成年代的年輕人隻關心以自己為圓心半徑3米內的事情。”寬鬆的教育、萎靡的經濟與外來文化的衝擊,讓許多人佛系了起來:平成時代的年輕人,會因為上司的一句責罵而遞上辭呈,會理直氣壯地表示“我要到點下班”,因為“除了工作,我還有愛好與生活。”

在大眾的眼中,大原扁理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平成佛系青年:沒有固定工作,喜歡獨處,懶得出門,不想應對人際關係,但求溫飽,快樂度日。在日本青年大原扁理身上,你很難找到那種應該屬於年輕人的,奮鬥與積極的能量。但在他看來,清理掉消費社會的浮華和誘惑後,自己與他人和世界的連結,反而更真切、更堅實、更鮮活。

在平成的最後一天,大原扁理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年輕人,提供了另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不看電視,沒有手機,跟自己覺得不重要的人斷絕來往也無所謂,不用過度工作也可以生存下去。

用低欲望來抵抗浮華的消費主義侵蝕,重新回歸生活,追尋內心的安穩與平靜。人生,從來都不是被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後產生的。

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作者:大原扁裡

1.

手機沒了,不必要的人就會自動離開

人生第一次有點在隱居的感覺,是在長到十八歲時吧。

當時我雖然已經高中畢業了,但既沒有念大學,也沒就職。原因是自己想做什麽,我也不知道。老實說,就算再怎麽努力想破頭,我也沒什麽特別想做的事。

“升學也好,就業也罷,好像都不怎麽對勁啊……”就在我這樣思考時,填志願的期限也過了……總之,如果有事情要讓我做的話,總有一天它會主動找上我的吧。硬要我在當下想出結果是很奇怪的。如果沒有任何要做的事,就這樣吧。

當時我下了這個結論。這種一切由外力決定,或是“該來的就是你的”的態度,現在也完全沒變。但不管怎樣,就算上了大學,我家的經濟狀況也沒辦法幫我繳四年的學費。

從小開始,我就一直被教育:“雖然我們會照顧你到高中畢業,但之後就不要再依賴爸媽了,請自己獨立生活。”但我也不覺得這有什麽不公平,只是覺得:“哦,原來人生就是這樣啊。

就算沒有想做的事,要活下去就要吃東西,要吃東西就要花錢。而且如果突然想做些什麽時,也一定會花到錢。為了要存夥食費和未來想做某些事的花費,高中時起我就開始在便利店打工,這份工我決定繼續打下去。

大概是高中畢業後約兩個月左右的事吧。我發現原本就不怎麽會響的手機,跟死掉一樣完全靜悄悄了。我想要回顧一下至今為止的朋友有哪些人,所以把手機的聯絡人複習了一遍。學校的朋友佔了八成。畢業之後,的確就沒有必要再聯絡了。其實我也沒有畢業後還想要特別保持聯絡的人,所以手機也就不會響了。

明明沒有在使用,只是因為有手機,所以還要繳錢。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很浪費錢。

所謂的移動電話這個商品,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難道不是個毫無用處的東西嗎?

在我隱約有這種感覺時,我的電信公司寄來一封信告知我:“由於套餐修改的關係,在合約期間不用付違約金即可解約。”我就這樣順水推舟地解除了手機合約。而且沒手機後也沒發生什麽令我感到困擾的事。

結果,在高中畢業數個月後,我周圍的人都像潮水一樣退去了。不過,我的老朋友們偶爾會打家裡電話關心我一下。在我回老家時,我也仍會跟這些人聯絡。老實說,這樣真的非常輕鬆。只不過因為手機沒了,這些不必要的人就自動離開了,完全不用我拜託他們耶。

人一旦有了手機,就算是晚上,好像也可以不用顧慮對方是否方便接電話,想打就打。這也是我對手機沒什麽好感的理由之一。

如果換成是固定電話,就一定會好好地說出:“我是××,請問扁理在嗎?”為什麽換成手機,就會省略這句話呢?只不過是沒有手機,原本隨時隨地都會堂而皇之找上門的人就消失了,從精神健康方面來看,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了。

也許會有人覺得把手機關掉不就好了,但就算關機,還是要付月租費呢。結論就是,手機果然是不需要的!從那之後,我再也不辦手機了。

就這樣,漸漸地除了打工時間以外,我幾乎都是獨自一人生活。原本我就是喜歡與自己相處的人,所以對我而言這也是很自然的事吧。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煮飯,一個人聽音樂,一個人看電影……誠如“光陰似箭”這個詞所說,等我發現時,已經三年過去了,我二十一歲了。

2.

不用認真做取捨,也能生活下去

經歷了這段繭居的日子之後,我莫名覺得人生定期會有個“大清洗”(大選擇)時期來臨。就跟身體會累積汙垢一樣,人生若是放著不管,也會囤積類似老舊廢物的東西。也許會有一段時期必須割捨不必要的事物,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

現在回想起來,對我而言,在家足不出戶的日子,也是有意義的。面對著各種在不知不覺間包圍自己的事物,一遍又一遍地反問自己:這是必需的嗎?是真的因為喜歡才留著的嗎?在詰問自己的同時,我感覺到喜愛的純度上升了。

狠狠拒絕不要的東西,最後留下來的,就是雖然稀少但自己真心喜愛的超樸實生活。這麽說來,也許自己當下身處的狀況,也不一定能用好壞去判斷。

每個人對某段時期的想法,不是由外人決定的,而是由本人自由解讀的吧。我現在深深地這麽覺得。

為了不被誤解,我話先說在前頭,當我自己有任何問題時,我可無法每次都像個智者一樣做出判斷。我認為對事物的看法或是對情緒的掌控,不能靠已養成的習慣來決定

這是因為世界不停變化,各種事情都在發生,此外,判斷力的有無還會依自己的精神狀況而有所不同。特別是精神狀態不佳時,很容易被人趁虛而入。

我的經驗是,當這種時候,自己獨斷獨行是沒有意義的,最好先保留兩年再說。每次都活用直覺和經驗,不要迷失自己,認真地一較高下。常會有敗北的時候,稍不注意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隨波逐流,這可以說是人類的悲哀吧。

在旁人看來,一個高中學歷、身心健全的男子,既不升學也不就業,足不出戶又沒朋友,旁人一定會擔心地想:“你還好吧?”我現在也懂了,的確是會讓人這樣想呢。

我很想跟當時擔心我的人說:“從一般觀點來看這似乎是個黑暗時期,但真的經歷了才意外發現,這只不過是段歷程喔。”

對我本人來說,這段繭居時期其實是很快樂的,回憶裡甚至只有單純明朗。大概我跟其他繭居族的不同之處在於,我並沒有因此變得厭世吧。

誰也不見,不外出,只是專心致志地沉浸在個人世界中,這是非常快樂的體驗。雖然似乎是矛盾的概念,但這可以稱為“積極的繭居族”吧。

正因如此,在那段緩慢、停滯不前、尚未完全轉化為大人心態的時期,我所得到的東西是非常重大的。

不看電視,沒有手機,跟自己覺得不重要的人斷絕來往也無所謂,還知道了不用過度工作也可以生存下去。人生不是被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後產生的,或許我當時體會到了這層快感也不一定。

重點在於,不用認真做取捨、選擇,也生活得下去。泡澡之後髒汙就算沒有洗掉,也不會死。

不過我很慶幸那段大清洗時期很早就來了。周遭的人紛紛升學或就業,如果那時的我無視了當下漫無目的的自己,感覺之後會需要更加辛苦地償還。

不知是否多虧了那時,現在的我沒有地位、身份、名聲、金錢,也沒有不滿、不幸、不足的情緒。因為什麽都沒有,所以無所畏懼。更正確地來說,一無所有反而落得輕鬆!

今後不只是物質上的東西,只要是與自身相關的事物有所增加的話,我光想都覺得麻煩,所以我會盡量敬而遠之。

更正確地說,得到了什麽或擁有了什麽,程度越大責任也就越大,還可能會需要繳稅。光是被束縛或擔心的事情增加這一點,就讓人覺得不妙。

只要能夠滿足衣食住的需求,就不需要為了其他目的而庸庸碌碌地工作。因此,現在還和我有所往來的少數奇葩們,若是完全去除掉我的頭銜、地位或財力後,對我這個人仍有興趣的話,那真是令我再高興不過的事了。

如果有人問我這是不是一件好事,我其實也不太確定。最近無論是好是壞,我幾乎都沒感覺了,而且似乎原本就沒有決定好壞的必要。因為現在的我隻以“活著”這件事為目標。我不認為“無欲”這件事是偉大的,也不打算勸別人這麽做。

但就算這樣,我也不認為每天工作是件偉大的事,所以我不會確實地去上班工作。全部都是不知不覺就發展至此的,感覺怎樣都好……所謂一切皆無,沒有狂喜,但取而代之的是也不會覺得無聊,每天都能輕輕淺笑著過生活。

畢竟都這把年紀了,太強烈的喜悅對身體也不好。我的隱居生活能出版成書一事就讓我大為吃驚。低程度的安定最棒了!

嗯,這陣子我對人生的態度,也讓我更確定要繼續過隱居生活。

3.

所謂的人類,原來不是按順序走的

下定決心環遊世界以後,父母非常反對,但是我完全不理會他們,仍然任性地繼續準備。終於他們發現“講了也沒用”,就慢慢地放棄說服我了。

我做什麽事都是這樣,只要想做,就會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執行。長輩們都會說,年輕人有大好的未來,但我不這麽認為。

曾經有打工的夥伴突然因為交通事故而過世。而且他年紀還小我兩歲。所謂的人類,原來並不是依照順序走的啊……無論年輕人或老人,明天都可能會因為突發事故或疾病而死去。與年齡沒有關係。

因此,比起今天“我能做什麽”,用“我不做什麽也可以”的消去法來思考,會更快也不一定。我是這樣想的。

對當時的我而言,因為或許明天就會死,所以現在“不升學也可以”“不就業也可以”“不結婚也可以”“不存錢也可以”“不跟人往來也可以”“不達成父母的期待也可以”等等。

就是這個“現在不馬上做什麽也可以”的節奏。我甚至覺得,該不會人生有八成都是由不用做的事所構成的吧。

基於這個理由,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二十歲之後的人生要用減法”。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嘗試,一直用加法來考慮的話,全部都會混在一起,有時反而不知道什麽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先快狠準地刪掉不用立刻做的事,剩下來的就是在死前無論如何也想做的事了。這樣的話,就算今晚死神突然來敲門,應該也可以坦然讓他進來。

現在,我依然是照著這個行動準則來走,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想接觸的人就不來往。但如果身無分文還繼續活著是很可怕的,所以為了以防萬一,為了不成為他人的負擔,我不會把存款花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