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印象筆記七周年 :從矽谷公司到本土企業 “大象”如何瘦身?

文 / 王增勇

7月18日,在印象筆記七周年線下活動的演講台上,CEO唐毅笑談這一年的最大感受:“我還真瘦了一點,但變瘦以後感覺更加靈活了。”

印象筆記七周年,也是從Evernote分拆獨立、成功“變瘦”的第一年。

從矽谷公司到本土企業

​​

綠色背景下的灰色大象Evernote來自美國,2012年進入中國後,使用了“印象筆記”在華品牌名。在中國市場,這頭大象一路向前,直到2015年轉折點的到來。這一年在用戶量和付費用戶量方面,中國已經是Evernote的第二大市場。

雖然2015年印象筆記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優異成績,但時任Evernote中國區總經理的谷懿卻在2015年9月宣布從印象筆記離職。谷懿在印象筆記似乎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選擇離開,很多人表示不解。

她在微博中解釋了選擇急流勇退的原因:中國已經擁有1500萬注冊用戶(非安裝量),經歷四年發展,從當初把美國模式照搬到中國,到現在與本土企業拚速度,“四年前不易,四年後愈難”。

當時還在K&A Ventures擔任風險投資人的唐毅卻對印象筆記非常看好,接任了印象筆記CEO的位置。

有人曾將矽谷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谷歌退出中國之前,以惠普、IBM等IT巨頭為代表,中國市場是它們重要的銷售增量;第二階段是以Evernote、Airbnb、Linkedln等公司為代表,它們在中國市場啟動了獨立的品牌和運營團隊,並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中方資本,但並無獨立決策權;最後一個階段是以印象筆記等公司的獨立為標誌,代表著矽谷公司正視市場差異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在中國市場拆分出具有自主決策權的獨立公司。

從上任CEO起,唐毅便致力於推動Evernote中國區分拆獨立,想將印象筆記變成一家真正的本土互聯網公司。

終於在2018年6月,印象筆記宣布從Evernote分拆獨立成功,獨立後的印象筆記獲得紅杉寬頻跨境數字產業基金首輪數億元人民幣投資。中國資方、管理團隊與Evernote均衡持股,在印象筆記的董事會上各佔一席。

印象筆記至此變成了一頭中國本土的大象。

過去一年:“進入了日更節奏”

“過去的一年是印象筆記用戶可感知進步最多的一年,這一年,我們進入了日更節奏。”

唐毅說的“日更節奏”雖有些誇張,但過去一年中,印象筆記功能更新速度的確在明顯加快:從“千出萬喚始出來”的“Markdown編輯器”到“大象好物”、“大象學院”的推出,從“Siri捷徑”、“密碼鎖”、“桌面便簽”、“內置模板”到“微信小程序2.0”、“思維導圖”、“空間協作”和“印象助理”等功能更新……這一年的印象筆記對用戶需求的感知與反應變得更“敏感”和“靈活”。

“有些功能是全新的,有些功能不僅是全新的,而且是全新品類的,或者是在原有品類裡具有相當程度的創新。”

與拆分獨立前的那頭慢吞吞的大象不同,印象筆記過去一年動作變快了很多。

印象筆記拆分獨立前,唐毅形容:“那是無法施展的狀態,或者只能施展一隻手,另一隻手綁著也不能打出拳。”

“另一隻手綁著也不能打出拳”似乎就是當年谷懿發出“四年前不易,四年後愈難”感歎的原因。

Markdown功能的推出歷程,是印象筆記拆分獨立前後變化的一個縮影。

Markdown是一種輕量級的標記語言,創始人為約翰·格魯伯。它憑借簡潔的語法被眾多知識工作者、寫作愛好者和程序員等群體喜愛。中國筆記類產品的用戶尤其鍾愛這項功能。

早期的Markdown功能還可以說隻局限於程序員這樣較小的用戶圈中,但隨著Markdown越來越普及,它的閱聽人人群也變得越來越廣泛,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樣化,不支持Markdown功能的印象筆記嚴重影響了這一群體的使用體驗。

其實實現Markdown功能並不複雜,但中國的印象筆記用戶一直呼喚了幾年都沒能如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vernote對中國市場用戶需求反應的遲鈍,也反映了未拆分前的印象筆記的笨拙。它無法對本土用戶的需求快速的聚焦,更不用談解決了。

“那時候我們既沒有現在企業的治理架構,更沒有研發人員、產品經理,我們沒有辦法把一些核心的東西在中國互聯網環境下真正通過產品詮釋出來,我們也無法獨立的提出符合中國互聯網或者印象筆記自己的合理願景和方向,我們甚至無法做一些最基本的功能。”

2018年6月6日,印象筆記宣布拆分獨立。2018年8月,Markdown功能隨即上線。拆分前後,差異立現。

如今市場:“C端一點都不擔心”、“B端決不放棄”

“用戶增長翻倍、用戶活躍翻倍、營收增速翻倍。”

這是灰色大象在過去一年的另一項速度指標。

在7周年的線下活動演講中,唐毅並沒有提及具體的用戶與營收方面的數據,只是給出了這樣一個相對的結論。

在被問及能否展示詳細數據的時候,他說“我們這次講的不是特別具體,我們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會講得特別具體。我覺得每個產品都有不同的狀態,我們強調的是一個加速的過程,我們寫的是‘加速增長’。”

但“加速增長”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印象筆記分為企業版和個人版,個人版又有免費版本和收費版本。

目前雲筆記市場在C端的競爭日益激烈,有道雲筆記、麥庫筆記、為知筆記等產品接連推出,並逐漸獲得大批用戶。雖然此前無論是CEO唐毅還是高級副總裁喬遷,都不願將印象筆記簡單的劃歸到“雲筆記”範圍內,但這些新秀們的確正在與印象筆記競爭,有些甚至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迭代,各大雲筆記的功能差距會越拉越小甚至消失。另外部分閱聽人對於雲筆記的功能要求並不高,因此印象筆記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的產品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現在主要是C端的工具屬性,或者C端的功能,來帶出C端的場景。”唐毅認為印象筆記能“逐漸滿足用戶的痛點,超越客戶的痛點”,因此“在C端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的位置是非常穩定的”。

B端市場的競爭似乎比C端更加激烈、更加火熱。過去一年中,國內各大互聯網廠商紛紛布局B端:2018年4月,騰訊推出騰訊文檔,並宣布個人版永久免費;5月份,網易有道推出了企業級的Wiki產品“有道雲協作lite”;接下來,釘釘和金山WPS聯合推出了釘釘智能文檔,快手收購了在線文檔一起寫,字節跳動也投資了石墨文檔。在這樣的激烈競爭環境下,印象筆記的企業版似乎顯得格外低調。

提及印象筆記在B端的發展前景和布局,唐毅認為要看到B端和C端的勾連,認識到每個人的多重身份,而印象筆記也“絕對不會放棄B端”。

“B端我們是絕對不會放棄的,B端是一個正確的策略方向,我們B端的策略方向肯定既不是複製中國的,也不是複製印象筆記,也不是舉一個大旗說我們進軍B端。每一個C端用戶不僅僅是一個C端的人,同時又是B端的,不管你是虛擬團隊、小團隊、自由職業和大公司裡面的小團隊,你有一個B端屬性。但同時B端的決策方式、行為特點、消費特點等都與C端存在差異,我們充分理解這一點,另外我們習慣的思考方式是想深一層。”

未來目標:“成為3億人的首屏應用”

對於印象筆記的未來發展,唐毅提出了他的“小目標”:“成為3億人的首屏應用。” “首屏是一個非常狹隘的概念,那就是隨手用的那幾個。三個綠色應用,印象筆記、微信、電話。”

唐毅又將這個目標具體分為了三點:能夠管理個人信息的智能助手,能夠提高團隊效率的企業工具和富集高價值信息的內容平台。

印象筆記能成為“第二大腦”,是Evernote創始人Stepan Pachikov 和Phil Libin的初心,也一直是唐毅在堅持的方向。“第二大腦一定是有思考的,一定有交流,一定有分享,你腦子裡面存了很多內容,它會管時間、管任務、管內容,但是也會思考、也會聯想、也會創意。”

印象筆記能否成為首屏應用,與它能否真正成為用戶的“第二大腦”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目前來說,要成為用戶的“第二大腦”,這頭灰色大象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AI技術的發展似乎能為這頭大象插上翅膀。在七周年發布會這天,印象筆記特意邀請了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主任李涓子,在CEO唐毅之前講解“知識圖譜與人工智能的未來”,似乎也就顯得理所當然。

將人工智能技術在印象筆記產品中具體落地才是成為“第二大腦”的關鍵,唐毅坦言:“這個問題我們沒有一個旗幟鮮明的答案。這個問題只能是一邊深耕,一邊研究需求,一邊看技術發展。”

唐毅說重組後的公司人員多了三、四倍,剛開始以為矽谷的企業員工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會有衝突,結果整合了一下發現不但沒衝突,而且整合的特別好,只要“你不是特別裝、特別事兒,真正為了產品認真思考”。

印象筆記七周年,是灰色大象狂奔的一年。灰色大象能否實現其小目標?能否依托AI成為用戶的第二大腦?只要“不是特別裝,特別事兒,真正為了產品認真思考”,也許未來可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