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文解物:上海人的搪瓷記憶

老早,搪瓷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備品,買汰燒要用的鍋碗瓢盆;喝茶洗臉用到的杯子、臉盆;婚嫁送禮的禮品……它濃縮了上世紀整整一個時代的記憶。

許多人對搪瓷的最初印象源於一隻普通的小碗,白淨素坯上是手撒的星星點點。那是不止一代人的童年集體記憶——外婆、奶奶總是用這樣一隻碗喂孫輩喝粥。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尋常人家,大抵能看到這樣的生活場景:老式縫紉機上擱著一個搪瓷茶杯,一座半人高的木櫥上整齊擺放著搪瓷便當、木鍾擺、搪瓷暖水壺,一側的三腳木架被6個花紋各異的搪瓷臉盆佔得滿滿當當。

一百年前的搪瓷工場

《上海工業志》對搪瓷的引入做了如下記載——

民國3年(1914年)後,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向中國大量傾銷搪瓷品,民國4~20年共計輸入搪瓷品達關銀1366.19萬兩,中國市場基本被日本所壟斷。

搪瓷、琺琅、景泰藍,其實是一回事。之所以有這幾個不同稱呼,其中景泰藍製品體積比較小,在坯體上面鑲點銅、黃金,比較小型、精細。而實用的搪瓷製品,比如杯子、面盆,體型就比較大。實際上本質都是矽酸鹽。

琺琅,即在金屬基底表面塗上玻璃質的瓷釉,再通過高溫燒製形成的一種複合材料。

在1956年中國制定搪瓷製品標準前,人們將搪瓷這種工藝都稱為“琺琅”,其實這種工藝最早在隋唐時期就傳入中國了,只是一直在宮廷深藏。搪瓷用品真正從貴族的工藝品轉向民用,走進尋常人家的生活,已經是二十世紀的事。

1916年,英國人邁克力在上海閘北顧家灣(現中山北路、恆業路附近)開設搪瓷工場,製造牌照、口杯、食籃、燈罩等搪瓷製品與日貨競爭。當時中國機械工業還沒形成,只能靠老工人手工敲打。主要生產杯子、盤子等,一些淺形、簡單、顏色單一的產品。

1917年,劉達三與姚慕蓮合資在閘北創設中華美術琺琅廠,這是中國人自辦的上海首家搪瓷廠。在此之前,劉達三專門去奧匈帝國留學,學習美術琺琅工藝。1920年7月5日,中國搪瓷業歷史上第一個研究機構——中華琺琅研究會成立。隨著民族經濟開始發展,各類搪瓷、琺琅工廠在上海灘開設出來。

1921年,上海益豐搪瓷廠開辦起來。可以看到搪瓷產品有市場,受歡迎。

1931年10月,由顧志廉等9人集資國幣10萬元創辦的上海久新琺琅廠,正式宣告成立,後因受“一·二八”淞滬抗戰影響,開工被拖延到1932年5月,設爐窯2座,工人262人,生產九星牌搪瓷產品。開工之前,廠方還請黃炎培先生題寫了廠名。

上海久新琺琅廠出品搪瓷茶盤,生產建設和平鴿圖案

搪瓷在最初的時間裡,是一個家庭的體面象徵。那時一般的老百姓可能還買不起,有錢人家的女孩就比較喜歡有情景的物品,比如有仕女圖,或者金魚的畫。在臉盆裡倒水進去,水在動,看上去好像金魚的兩條尾巴也抖了。

搪瓷走入尋常人家

隨著搪瓷工業的發展,搪瓷器皿除了美觀,它作為日用品的好處也越來越深入人心。搪瓷用品比較乾淨,沒有汙染,而且隔夜的食物放在搪瓷器皿裡沒問題。一些上海人小時候聽過父母說,糖醋排骨這樣的帶點酸的東西不能放在鋁鍋裡,要壞掉的,放在搪瓷碗裡就可以。而且這些器皿分量也不重。

輕便、耐用又美觀的搪瓷用品大受歡迎。1949年以後,國家倡導大力發展搪瓷日用品工業,開啟了搪瓷家家有、人人用的序幕。大批年輕人投入到搪瓷工業的建設中。

當時上海有七家搪瓷廠,各有名字,比如華豐、益豐、錦隆、順風,等等。後來改成了搪瓷一到七廠。

華豐搪瓷廠老照片

由於搪瓷製品要經過近900度的高溫燒製而成,爐窯車間就成為工廠裡最悶熱、最危險的地方。最老的爐窯是蛋形的,有一個口。以前車間裡有工人在工作中昏倒。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當時的年輕人還是對這個工作抱著極大熱情。

1957年,如意商標,華豐搪瓷廠生產的牡丹花盆子

搪瓷杯就好像現在的“文化衫”

那時候搪瓷杯既是一種商品,同時又有一點特殊,就好比後來出現的“文化衫”——在T恤上印上字、詞、句子,表達一些想法、態度等等。當然,那時候出現在搪瓷杯上的文字是帶有政治色彩的,比如抗美援朝時期的慰問杯。上海各家搪瓷廠裡的生產積極性都非常高。

1963年,全國掀起學雷鋒熱潮,“雷鋒杯”又成為當時最紅火的紀念品。搪瓷跟整個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

在當年上山下鄉運動中,知青們隨身攜帶的行李中大多都有時興的搪瓷杯、搪瓷碗等。白底紅字,通常寫著“上山下鄉光榮”、“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等口號。

當時要買到這樣的搪瓷用品還需要憑專門的通知單,“上山下鄉”這張通知單,粉紅色的。根據通知單買東西,比如臉盆、碗、杯子。當時這些搪瓷製品雖然有點程式化,花色比較單一,但是它的傳播效果很強烈。每一個知青能夠 買到搪瓷臉盆,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認可。

在物資稀缺的年代,參加工作領到一套搪瓷用品也算是一種福利。新進員工會領到一套印著自己工號的搪瓷碗杯,一般都有兩個碗,一個盛飯,一個盛湯。

除了杯子和碗,搪瓷廠裡的職工還能領到臉盆,為了洗澡方便。下班時候場面特別壯觀,每人夾一隻臉盆,去浴室洗澡。當時一家人家一隻臉盆,所有人洗臉都用它。所以在搪瓷廠工作領到臉盆就很高興。

每個搪瓷杯印著自家廠的名字,所以不管走親訪友還是鄰裡鄰居,不經意間看到搪瓷杯、搪瓷碗上的資訊,都可以是打開話匣子的源頭。特別是天熱,在弄堂裡乘風涼,晚飯就在弄堂裡吃,這時候就可以在各家桌上看到,放著的這三四隻碗,都是搪瓷碗,每家人家在什麽廠工作、什麽機構工作,飯碗上都寫著。碰到比較好的廠,比如上海機床廠,人家就會說一句“哦喲不得了”。

有一種搪瓷杯,拿回家以後會不捨得用,就是印著“獎”字的。當年捧回這些,一定會贏得不少人羨慕的眼光。在國有企業,按照每年12%的比例來評出車間級先進、工廠級先進,獎品就是搪瓷杯或者搪瓷臉盆。這上面印的就不是工號了,是“獎”字。帶回家,放到玻璃櫥裡,作為留念。

那個物質稀缺的年代,搪瓷用品常被當作“獎品”或“禮品”。年輕工人進廠,獲贈搪瓷杯;當選“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捧回的也多是印著“獎”字和部門名稱的搪瓷杯、搪瓷面盆;退休時,“老壽星面盆”則是發給老員工的紀念品標配。

溥儀在進行勞動改造中得到的搪瓷杯

上海搪瓷工業壯大

搪瓷用品上那些活靈活現的圖案頗有講究。尤其是1958年,王個簃、唐雲、程十發等十名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到上海久新、益豐兩家搪瓷廠勞動鍛煉。畫師們通過對搪瓷工藝的了解,設計了一批珍貴的搪瓷畫稿。

三個月時間,畫師們一共畫了120種以上的花樣投入生產,製成兩百多萬個臉盆,遠銷國內外。經由畫師們設計的那些色澤豔麗飽滿的花鳥、山水圖案,以及各色紋樣的搪瓷盆等,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

有用徐悲鴻的畫作為圖案,層層渲染、煙染,漸變的過程都有,做得很逼真。還有用齊白石的蝦作為圖案,寥寥幾筆,讓人覺得在臉盆裡放了水以後稍微動一動,這蝦像活的一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的搪瓷工業逐步壯大,但由於上海搪瓷工廠過於集中,其他省份又極度匱乏,國家因此調整搪瓷產業的布局。

上海搪瓷工廠響應號召,紛紛到內地開設工廠,幫助全國搪瓷工業發展,比如到南京、西安、開封、哈爾濱。像是西安人民搪瓷廠,就有很多是上海的老司機,西安的搪瓷裡有西安的“阿拉”,阿拉就代表我們上海。

那時候全中國的輕工業產品主要看上海,上海起了非常大的支柱作用。

結婚都要有“小配套”

很長一段時間裡,搪瓷製品還是年輕人結婚時必備的“硬體”。帶有萬紫千紅、花好月圓等花樣的臉盆、痰盂等紅色套件最受年輕人喜愛。

國畫家穆益林曾為久新搪瓷廠設計了一套主題為萬紫千紅、花好月圓、芙蓉鴛鴦、竹編牡丹、金錢牡丹五朵金花的小配套描金系列產品。萬紫千紅主題的意境是,從窗格子裡望出去,望見梅蘭竹菊,又是牡丹花盛開的時候,一片紅調子,有種喜慶、吉祥,帶有春意的感覺。這款產品銷售了近20年。

“萬紫千紅”搪瓷套件

最為緊俏的搪瓷產品,須憑結婚證明才可購買。一套定價122元,包括2個面盆、2個杯子、2個痰盂,月工資約40元的上海普通工人得省吃儉用上半年。饒是如此,搪瓷廠的職工結婚,也只能買到二等品。

一等品、二等品,以及等外品,就是根據搪瓷製品的品質劃分出的等級。在那個熱賣的年代,不管什麽等級都很緊俏。

一般生產出來的一等品,都是放在像上海中百一店這種大公司裡售賣,是熱門貨,還要托關係買。處理品、二等品,也很緊張的。當時都是噴花,不像現在是貼花,噴花是噴上去的粉,粉有立體感,厚出來的。但如果粉噴太厚,燒了會裂開,就相當於二等品。一般消費者是看不出的。二等品價格稍微低一點。

一等品要憑票買,等級品不需要。這個票子那時候是供應的,一個員工發一張。

結婚時購置的搪瓷用品叫小配套,俗稱四喇叭,職工知道廠裡的計劃科長手裡有票子,都會去問他要。那時候相當緊俏,拿票子買搪瓷用品,就相當於人家買自行車、縫紉機這類物件。

蝴蝶牌茶具,產於1982年

結婚前很早就開始準備這些東西,痰盂、臉盆,都趁早買好,藏好,而且是金邊的,臉盆用紅繩子系好。到了結婚那天,這些都要放在車子上稍許醒目點的地方,嫁妝放到車上,用紅繩子系好,對於新娘、新郎來說覺得蠻炫耀的。

外地的同事,比如在無錫、南京,會專程到上海買這樣一套東西作為陪嫁。當時上海品牌就是品質的保證,深受全國人民喜愛。外地親戚結婚,送一套上海生產的搪瓷產品作為新婚禮物。那時候還沒流行快遞,要通過火車托運,每樣東西用稻草包好,托運過去。當時最受青睞的就是萬紫千紅主題的搪瓷用品,因為都覺得它紅得喜氣。

搪瓷製品的變遷

雖然當時的噴花工藝已經很成熟,但由於都是手工操作,產量始終上不去,而且搪瓷粉末非常微小,即使車間內配備簡單的吸塵設備,還是會對生產工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畫家唐逸覽開始追尋解決辦法。他看到自行車杠子上有一條貼花的東西,蝴蝶牌縫紉機機頭上有一個貼花的東西,覺得搪瓷上也可以這樣做。他花了一年多時間,自費研究搪瓷的噴花,但由於是美術設計出身,對化工行業不熟悉,想要在搪瓷製造上引進貼花技術碰到不小的難題。

唐逸覽

終於,在不懈的努力下,唐逸覽在國內首創了搪瓷絲網印貼花工藝,獲得國家輕工部重大科技成果獎。之後,工廠的搪瓷產量不斷提高,搪瓷燒鍋更是掀起一個新的潮流。燒鍋成為搪瓷臉盆、杯子、痰盂後又一次高峰。搪瓷燒鍋的好處是,不管怎麽燒,釉彩不變,而且不發黑,燉了湯放過夜也沒什麽副作用,一般家裡都有這樣幾套。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各家搪瓷廠生產的搪瓷用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走出國門。

上海的搪瓷製品還經常出現在外事活動中。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就獲贈了一套上海搪瓷三廠生產的熊貓圖樣湯盆。此後,搪瓷產品經常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外賓。

1977年,上海搪瓷一廠在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下榻的賓館裡製作了裙板式彩色浴缸。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的搪瓷製品不僅在日用品上全面開花,甚至突破性地走進了城市基礎工程建設的行列。1990年,上海久新搪瓷廠開發生產的6000平方米搪瓷平板,作為兩側護牆的裝飾板成功地安裝在打浦路隧道內,一時傳為佳話。

但是之後,搪瓷產業開始面臨諸多挑戰。不鏽鋼、塑料等性價比更有優勢的產品開始搶佔原先的搪瓷品市場。

2000年前後,隨著上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搪瓷產業整體下行,加上搪瓷生產過程中的酸洗,會造成汙染,不少國營搪瓷廠停產關閉。久新搪瓷廠是堅持到最後的一家。

2002年9月21日,久新搪瓷廠關爐關門。它的最後一任廠長謝黨偉,將最後一箱貨裝好,看著貨櫃卡車運走了,他感覺“這個時候感情上有些難過”,甚至哭了。

現在,搪瓷用品雖然不再是生活必備品,但新的一種帶有情懷的方式被運用到搪瓷的製作中。它會更環保,更接近時代的潮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