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蔘是怎麼變成神葯的?

俗話說得好,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人蔘一直被認為是東北長白山一帶的特產。人們把人參看作一種神奇藥材,人蔘也被視為大補之物,似乎包治百病、參到病除。品質不錯的人蔘一斤接近四五千元,所謂頂級人蔘要上萬甚至上百萬。

事實上,在古代,人蔘的產地並非只有東北一處,它的藥用價值也沒有後來傳說的那麼神奇,價格也沒有如今這麼高。

今天,就來說說人蔘究竟是如何被神化的。

漢代,人蔘用來治拉肚子

人蔘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五加科,喜陰涼。通常3年開花,多在初夏,花小,為淡黃綠色,花期6個月左右。5到6年後結果,果實為紅色扁球形。這一切看起來都和其他植物沒有什麼不同。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對人蔘的記載是這樣的:「人蔘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此後,我國的諸多醫書都對人蔘有著詳細的記載。人蔘可以止泄通血。漢代就把人蔘作為治拉肚子的方子中的重要藥材,而唐代人認為它「開心益智」。

宋代的《圖說本草》還舉例說明人蔘主治氣短急喘。大夫找了兩個人做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嘴裡含著參,另一個不含,讓兩個人一起走路,走了五裡之後,發現不含參的那位已經大喘不止,而含參的則氣息自如。


不過,雖然人蔘那時候還被認為是一種高級藥材,但並不算特別神奇。神奇的是黃精,一種百合科黃精屬的植物。

人們認為,長期服用這種植物能夠成仙,功效比人蔘高級多了。

明代,人蔘才登上神壇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以前,最有名的人蔘是上黨人蔘,而不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東北人蔘。



《說文解字》是最早記載人蔘主產地是上黨的文獻,此書對參字的記載是:「參,人蔘,藥草,出上黨」。陶弘景在他的醫藥學專著《本草經集注》中對人蔘產地的的記載為:「人蔘,生上黨及遼東」。

此外,不少的醫書都認為上黨的人蔘品質最好。宋代醫書記載:「人蔘,俱不及上黨者佳」。清末的一位醫者在他的一篇筆記中寫道:「清代以前,中國的人蔘大多產於山西太行山一帶的上黨,其質性優於百濟的高麗參」。

明代初期,人蔘的地位並不十分突出,《明史》中也隻一次提到人蔘。明朝後期,國人對人蔘的崇拜到達了驚人的程度。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認為人蔘能治各種疾病,包括:「男女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

從此,人蔘被認為能包治百病,這也直接導致了上黨人蔘的滅絕。明代以後,上黨便不再出產人蔘,這主要是因為當地的人蔘太過出名,官員們總是對當地的人蔘巧取豪奪,鬧得百姓以人蔘為害,便把參園開墾為農田,上黨也就不再出產人蔘,但中原地區對人蔘的需求仍在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上黨人參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黨參並不是一碼事。

黨參是桔梗目桔梗科黨參屬的植物,人蔘是傘形目五加科人蔘屬的植物,兩者的關係屬於八竿子打不著。

東北女真人善種人蔘,連蕭峰都去借

從此,東北也就成為了人蔘的最重要產地。隨著女真的不斷崛起,東北一帶成為了女真人的領地,人蔘成為女真的重要資源,女真人對人蔘也有著特別的熱愛,因為人蔘可以給它們帶來錢。


△《天龍八部》中第二十六章曾提到,蕭峰為救阿紫在女真部找人蔘

人蔘是女真人和明朝貿易過程中最重要的商品。明末清初之際,人蔘採集業成了女真「賴以為生者」,是女真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

女真人採集人蔘並不是自己消費,而是通過馬市、互市當作商品出售,或者作為方物向明朝進貢。據記載,僅萬曆十一年至十二年在廣順、鎮北二關交易中,人蔘一項即達3619斤,計值白銀三萬餘兩。此外,明朝和女真人還因為人蔘爆發過多次衝突和爭端。

後來,女真人還改進了人蔘的儲存方法。《太祖實錄》記載努爾哈赤發明了蒸煮人蔘的方法。萬曆三十七年(1609),明朝因故將與女真互市的邊境市場關閉,此舉導致女真的人蔘產量過剩,堆積的人蔘多至十餘萬斤,最後全都腐壞。為了應對這場危機,努爾哈赤把人蔘弄熟後製成乾。從此,人蔘開始便於保存,這也為日後人蔘的廣泛流通創造了條件。

清代,人蔘價格的飛躍,跟滿洲的崛起密不可分

相比清代,明代人蔘的價格並不高。萬曆十二年,每斤人蔘約需銀3兩,崇禎年間漲至每斤16兩。

清入關後,把滿洲的特產人蔘當作重要物產,把人蔘開採當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還逐步地全面掌握人蔘的開採權。人蔘的價格也逐步提高,康熙二十八年,每斤普通人蔘價格約十五兩左右,到了康熙五十三年每斤人蔘漲至五六十兩。

人蔘在清朝乾隆時期正式成為名貴藥材。乾隆時期,清政府為了加強旗人在東北的壟斷地位,封禁東北地區,並「重治偷挖人蔘者」。

人蔘的價格在乾隆時期也有了飛躍,到乾隆末年,人蔘的最高價格曾上漲至一斤1440兩。嘉慶年間,人蔘更是出現了一斤2240兩的天價。

清代補藥文化盛行,人蔘成為百姓迷信之物

人蔘的價格在乾隆年間會有如此巨幅的提高,與人蔘的流通方式有密切關係,與乾隆一朝補藥文化盛行也有一定的關係。

乾嘉時期,補藥文化盛行。清代醫書中常可見醫家談論當時社會普遍好用補藥的風氣,這種補藥風氣影響的範圍很廣,貧民百姓深受影響。當時的百姓相當深信補藥——尤其是人蔘的療效。

當時民眾普遍認為價貴的葯就是良藥,價低的葯就是劣葯。在此風氣下,即使病人是服人蔘而死,家屬也會認為醫者已經盡職。

乾隆二十二年,徐大椿《人蔘論》詳細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好用人蔘的風氣。他認為,人蔘不僅浪費民眾金錢,而且容易害命。這一時期,不少人都是吃人蔘溫補致死。乾隆時江南醫者李文榮在《知醫必辯》中寫道:「予近見治虐死者尚少,而治痢死者獨多,詢其致死之由,大抵由於溫補也。」

與此同時,由於人蔘價高且需求量大,人蔘的消費指南和假人蔘也都隨之大量出現。人蔘消費指南還塑造了幾個重要的人蔘品牌,例如鳳凰城、船廠和台貨等。

這樣看來,人們對養生的追求也不是在這個時代才有。好了,關於人蔘的神話之路,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俺去擼點串補一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