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健品老炮兒交大昂立的求生路:從大爺大媽到資本家

有這麽一家公司,淨利率連續9年逐年上漲,從2009年的6.47%一路上漲至2017年的60.64%,年複合增長率為32.28%,而詭異的是同期這家公司的毛利率波動只有11%。

如果淨利率也有“漂亮50”,2017年這家公司一定榜上有名,這一年的淨利率甚至高於毛利率。

這家淨利率足以笑傲A股江湖的公司是交大昂立(600530),對,就是昂立1號品牌的擁有者。大浪淘沙,小時候被媽媽逼著喝過的健腦補腦神品已所剩無幾,昂立1號一直都在。

看到這裡您是不是覺得證實了心中“保健品果然賺錢”的想法?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01

勝利者昂立1號

改革春風吹滿地,生活水準提上去。人民相對富裕,對健康便有了更高的追求,加上幾千年來受“藥食同源”的傳統食療文化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保健品行業開始興起。

1987年杭州保靈企業推出人參蜂王漿,普遍認為,這便是保健品的開山鼻祖。接下來的太陽神口服液、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振華851口服液、延生護寶液、三株口服液和巨人集團各個品種的口服液掀起了保健品市場的消費浪潮。

在保健品市場的一片火熱之中,1987年,昂立1號在上海交通大學生物系的蘭先德和同事手中問世,1990年,上海昂立有機食品廠(交大昂立前身)設立。與年營收13個億的太陽神相比,與曾做過昂立1號經銷商的吳炳新創立的三株相比,昂立1號只能甘做小弟。

1995年到1996年,保健品行業迎來轉折,《食品衛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相繼頒布,衛生部對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查,合格率僅為30%。消息一出,眾皆嘩然,民眾對保健品的廣告效果產生了強烈的質疑,保健品行業也走入了信譽危機的陰影之中。

受此影響保健品市場急劇萎縮,1994年行業銷售額達到300多億元,而1995年猛跌至100多億元。

後來,巨人集團受房地產開發之累,宣布破產;太陽神盲目多元化,保健品銷量大幅下滑;三株口服液因“八瓶三株喝死一位老漢”的常德事件被口誅筆伐,再無往日雄風。隨著巨頭一個個得倒下,保健品行業渡過了野蠻生長的時期。

這些公司雖然被劃分成了不同的流派,但在它們的敗局之中,都存在著過度的廣告投放和盲目多元化。

在廣告投放上,交大昂立並不吝嗇,只是和狂轟濫炸的模式有所不同。交大昂立的理念是“知識行銷”,這也和昂立的主戰場有關——以華東地區為主要基地向全國主要城市及周邊鋪設銷售網絡。交大昂立注重消費者的知識結構,採用新聞專題片、登報等方式進行宣傳和科普,更有利於樹立品牌形象。交大昂立也不搞多元化,是以,交大昂立活了下來,活得還有滋有味。

根據招股說明書,1998年5月以來,交大昂立的產品在保健滋補品市場的佔有率和綜合的排名中,除了3個月外,月度銷量一直位居全行業第一。

2001年,交大昂立以勝利者的姿態在A股上市了。

02

保健品賣不動了

保健品開始確實很賺錢。1998年到2000年,交大昂立分別取得了3.7億元、5.17億元和4.79億元的營業收入,幾乎都是賣保健品所得,同期的淨利潤為5123.28萬元、5972.03萬元和5061.59萬元,對應的毛利率分別為82.15%、80.32%和71.28%。

來源:招股說明書

2000年,昂立1號的銷售量達到了1188萬瓶,昂立多邦膠囊銷量超過了2億粒,這兩種產品還走出了國門,被銷往了新加坡。

2001年到2010年,交大昂立的保健品業務收入因年報未披露內部抵消後的數據而無法得出其準確的變動趨勢,也因和2010年以後披露的口徑不一致而無法進行縱向比較。

不過2011年以後,保健品的營收變動情況也足以說明交大昂立的保健品賣不動了。

從2012年到2017年,交大昂立保健品創造的營收從3.11億元一路跌到1.61億元。這種情況與行業內的情況剛好相反,自2011年以來,國內保健食品的銷售產值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中。2015年國內保健食品主營業務收入約為4000億元,2016年達到4568億元,而交大昂立的保健品收入卻節節敗退,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以昂立1號為例,當年動輒上千萬瓶的銷售量如今連零頭都不剩了,2017年只有可憐巴巴的21.88萬瓶。

當然,昂立也推出了其他的產品如“天然元”系列,但並沒有任何產品成為爆款,交大昂立的銷售也持續低迷,只有記憶中的昂立1號仍然頑強得活著。

03

非經常性損益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保健品賣不動了,營業收入也持續萎縮,交大昂立何以保持淨利潤連續9年增長?

答案在於非經常性損益。

市界研究歷年年報發現,交大昂立的歸母淨利潤與扣非淨利潤之間的差值從2003年開始持續升高。從2003年到2017年,交大昂立的歸母淨利潤合計8.13億元,扣非淨利潤合計卻為-1.51億元。2017年度,交大昂立的非經常性收益鋼彈1.40億元,相較於2001年度上市時的0.18億元,增加了1.22億元,增幅達700%。

2003年到2006年,交大昂立的非經常性損益中資金佔用費佔比分別為42.58%、78.08%、54.22%和30.93%,這項收益是因對非金融機構出借款項形成,這或許和交大昂立在2003年涉及的房地產業務有關。

房地產業務是交大昂立多元化的方向,也是2008年以前的一大營收來源。2007年12月創始人蘭先德及其左膀右臂范小兵、葉文良三人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受賄罪、貪汙罪被起訴,交大昂立的管理層也發生了變化。

2008年年報中,管理層依然重申了原有的保健食品、房地產和金融及股權投資“三足鼎立”的戰略發展方向,及以“確保、瘦身、節流、蓄勢”為年度經營指導思想。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房地產業務被瘦身,2008年銷售收入僅為17.9萬元,較上年的2.14億元下降99.92%。隨著房地產業務萎縮的還有資金佔用費,2008年以後就沒在非經常性損益出現過。

然而,非經常性收益還在增加,近三年,更是高得離譜,這主要是因為交大昂立開始變賣資產(主要為子公司及對外投資的公司的股權)。變賣資產沒什麽技術含量,但對扮靚業績而言,立竿見影,比如2016年賣了一家子公司,就生生得把虧損三千多萬元掰成了盈利一個多億元。

從上表看出,除了2016年,交大昂立變賣了一家孫公司來增加當期利潤,其余年份,交大昂立的淨利潤幾乎是被金融資產承包了。論起做投資,交大昂立比做保健品好得多。

04

投資高手

股權投資,交大昂立的眼光那是股神級別的。

交大昂立在1999年對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後者於2010年在A股上市,這6000萬的投資帶來了巨額的投資回報,股權投資的造福神話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2006年,交大昂立本打算以每股1.5元的價格原價轉讓4000萬股給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協定都簽訂了,最後收到了長城資產管理公司關於解除股權轉讓協定的函件。

持有六七年一毛錢都賺不著,這筆交易顯然很不劃算。然而關於為什麽要轉讓有兩種說法,當時正值前董事長蘭先德入獄,楊國平接手掌門人,雙方都認為轉讓一事是對方在搞鬼,各執一詞,孰是孰非暫且不論,至少興業證券的股份留下來了,這些股份在以後的日子裡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2007年,交大昂立參與了定向增發,以1800萬元獲得了1200萬股。在興業證券上市前,幾次交易的價格都是每股1.5元,等上市之後就渡上金身不可同日而語了。

2009年,交大昂立收到了興業證券676萬元的分紅,雖然不多,但對當年兩千多萬元的淨利潤來說已經相當可觀了。

接下來就是興業證券的show time了。

2011年,交大昂立減持興業證券260萬股,成交金額2633萬元,獲得的收益約為2330萬元,佔當年淨利潤的41.2%。

2012年,累計減持1100萬股,對淨利潤的影響金額約8103.95萬元,佔比97.09%。

2013年,第一季度減持420萬股,成交金額5409.11萬元,獲得收益4180.08萬元,佔當年淨利潤的47.84%,當年後續又減持了282萬股,獲得收益未披露,但當年年報顯示由金融資產取得的收益共7300萬元,佔當年淨利潤的83.55%。

2014年,累計減持713萬股,成交金額6675.27萬元,對淨利潤的影響金額為5219.66萬元,佔比54.71%。

2015年,累計減持1485萬股,成交金額2.05億元,對淨利潤的影響金額為1.52億,而當年的淨利潤還不到1億。

也是2015年,交大昂立投資的另一家公司國泰君安上市了,從此以後又多了一個扛淨利潤大旗的。

2016年,交大昂立累計出售國泰君安股票 792萬股;累計出售興業證券股票430萬股,兩者合計對公司2016年度淨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4783萬元,佔淨利潤的41.81%。

2017年,交大昂立累計減持國泰君安1400萬股,減持興業證券1990萬股,確認的投資收益為1.97億,佔當年淨利潤的120.12%。

除了興業證券和國泰君安,交大昂立2005年還投資了交通銀行,後者於2007年上市了。

至此,交大昂立在主營業務多年虧損下,淨利潤卻年年增長,甚至淨利率一度高於毛利率的秘密得到了解答。

當然,交大昂立也有失了前蹄的時候。2002年投資的康泰生物在2017年也上市了,然而交大昂立在2011年已經將其持有的所有股份賣出,上市後的高額套利交大昂立沒有拿到。

前一陣,康泰生物陷入了假疫苗風波,雖然失去了高額回報但也免得受其連累。

除了上面的長線投資,交大昂立也炒股也會去打新,比如讓無數散戶血虧的股災年2015年,交大昂立炒股取得了12.38%收益率。

05

進退可守的一筆投資

投資以外,交大昂立也在謀求其他發展——布局大健康。2015年,交大昂立曾稱要並購入股一家境外上市企業,並以此為契機向大健康領域轉型發展,然而沒有了下文。2017年又拋出了收購萬通藥業的計劃,還不到兩個月,收購便以失敗告終。

在大健康板塊的布局中,還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泰凌醫藥(01011.HK),經過多次增持,2018年半年報顯示,交大昂立持有其22.97%的股份。

泰凌醫藥既是大健康板塊布局中的一環,又可以在需要時衝業績,畢竟交大昂立能賣的股票已經不多了。

2018年上半年,交大昂立減持了興業證券1680萬股、交通銀行253萬股,至此,國泰君安和交通銀行已被減持完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只剩下5000萬股的興業證券。

持有泰凌醫藥可謂一舉兩得進退可守。

但仍應注意,泰凌醫藥的股權是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和協定轉讓的方式取得,獲利空間必定不如一二級市場間的套利。

留給交大昂立啃老本的時間不多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