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淨土祖師們提倡的念佛方法,你想知道嗎?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江西黃龍禪寺

本周日農歷十一月十七日,是全球佛子我們日夜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的本尊,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我們的慈父——阿彌陀佛的聖誕日。在阿彌陀佛的世界裡,沒有戰爭災難,沒有煩惱病苦,讓我們感念阿彌陀佛的慈悲,一心誦念阿彌陀佛,祝願現世吉祥,來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法:唐善導大師說十念法是念夠十句的佛號。北魏曇鸞大師強調了心無雜念,認為十念是沒有雜念的憶念佛號並緣佛相好。唐道綽大師和新羅元曉大師的說法也大致和曇鸞相同。近代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考梵文“念佛”的“念”字,應是“心念”之意;而《無量壽經》所說“念無量壽佛”的“念”,應是“隨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五念門: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五念門:禮拜門:心中願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彌陀異名)名號;作願門:如實修奢摩他(止);觀察門:如實修毗婆舍那(觀);回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五念門方法其實是:禮拜信願往生、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五方便念佛門:智顗五方便念佛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五種念佛由淺入深。第一稱名念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第五發菩提心。智顗認為,深層次念佛可通達一切法門。

高聲念佛:唐飛錫法師提倡高聲念佛。飛錫認為,高聲念佛能定心消禍,甚至能夠達到心佛兩忘的實相境界。

五會念佛:唐法照大師提倡五會念佛。依據是《無量壽經》中五會音聲的描寫和《阿彌陀經》中微妙音聲的描寫。但經中的五音聲指古樂譜曲用的宮商角徵羽,而法照的五會指五個階段的音聲匯集。以五音譜曲,抑揚頓挫緩急有致,使念佛人不昏沈散亂,通過專精持續念佛,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十念記數法:印光法師反對念佛用念珠記數,並提出十念記數法。從稱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第十句稱念完,再從第一句稱念數至第十,周而複始。印光法師認為,十念記數法可以全心投入佛號,而且非常適合鈍根之人修持。

佛七:又叫結七念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兩種,結七指在一定時限高職心修持。佛七即是在七天高職心念佛,另外禪宗有參禪的禪七。因為平時念佛是散心的念佛,不容易專精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淨土宗有結七念佛的加行法。

三時系念:《三時系念》傳為中峰明本禪師所製。有《三時系念佛事》和《三時系念儀范》兩個版本,兩者主要內容一樣,僅有細節差異。元代始便作為念佛儀軌流傳至今,目前此儀軌的舉行也十分普遍。三時系念雖重要普及,卻不見於藏經和其他淨土文類。如清彭際清在《淨土聖賢錄》記載明本的多種成就及影響,並無提及三時系念。甚至中峰所製的《幻住清規》也沒提到三時系念。另中峰禪師門徒所編撰、朝廷應允編入藏經的《中峰和尚廣錄》,以及目前收入續藏的《明本禪師雜》,全無載錄三時系念。印光法師認為,三時系念是後人偽造而非中峰禪師所製,並且反對用三時系念來助念。

念佛三昧的理論和方法

有關念佛三昧的經論很多,如《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大智度論》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攝大乘論》卷下、智顗《五方便念佛門》、圭峰宗密大師《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安樂集》卷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

修念佛三昧應具備:有定處和定期;信願往生;至誠心念佛不斷。

念佛三昧的方法次第為:稱名念佛:舍諸亂意,念念相續,口宣佛號,心系佛號。觀像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眾中說法。觀想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想,佛國淨土,依正莊嚴,佛菩薩眾,悲智解脫,功德法身。實相念佛:舍諸亂意,不取於相,念念相續,觀想體驗,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初修一般從稱名起修,若身心安穩則深層進修,至實相念佛則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

智顗和蕅益大師都認為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之首。蕅益大師認為,盧山派念佛是念他佛,達摩所傳禪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壽派是理事雙修禪淨兼顧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師並沒條理出念佛三昧的實踐方法,而是綜合禪宗和淨土宗做整合融會。

蓮池大師將念佛三昧視為淨土宗的聖教根本,他將持名念佛分作出聲念的明持,無聲的默持和微動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剛持)。蓮池大師又主張《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並將執持分為“憶念無間”的事持和“體究無間”的理持兩種。蓮池大師認為,執持至極可以達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蕅益大師也將“執持名號”分為事持和理持兩種層次,他認為:事持並沒有達到《觀無量壽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彌陀佛即心本具為心所造,並且以心所具的名號來作為系心之境,暫不忘舍。他不同意蓮池大師的體究之理,認為體究參究念佛只是攝禪歸淨的方便。

————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所有恩,下濟一切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安樂國!

請各位佛友吃素念經、

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學佛精進、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助建寺廟 功德無量

期待您的支持與參與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付出萬文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