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加入這場“陶淵明”狂歡了嗎?

這幾天的社交媒體,好像被一股神秘力量控制了。橫空出世了一個王菊,讓粉圈內外的人都駐足觀看。

王菊,某女團選秀節目選手。她在社交媒體上的突然霸屏,令不習慣瀏覽娛樂新聞,也不願意加入討論的旁觀者非常費解。為什麽一夕之間,身邊很多人都成了王菊粉絲,為什麽大量有關王菊的金句和排比句湧現眼前。大家紛紛慶祝王菊的勝利時,也許你會在心裡嘀咕:明明在昨天,還沒有看到過朋友圈裡有人談論這個女生。

事情源於一條diss王菊的微博,博主用不好聽的話評價了她。神奇的是,評論區裡沒有常見的撕x現場,而是一首首打油詩和段子。路人紛紛圍觀,她家粉絲怎麽這麽有意思。

部分評論微博截圖

王菊是特別的,這個女生有著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微胖的身材以及略帶張揚犀利的性格。她的特別之處在於,她挑戰了整個女團生態系統的基本平衡。

在過去,大家對於女團成員的外貌要求基本一致:瘦、美、可愛、膚白,沒有商量的余地。然而,王菊的異軍突起,動搖了大家的觀念,“她這樣也能火?”關於女性美的爭議令她的存在更為醒目。

王菊舞台照

更妙的是她的粉絲(名為陶淵明),被網友戲稱“你們這屆粉絲應該先出道”。他們打著“只要有奶就是娘”的實用主義大旗,在這個用戶生產內容的社媒時代,玩得風生水起,最大限度地賺取了眼球和好感度,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粉絲拉票現場。

狂歡的路人

真情的粉絲

這是一場顯而易見的“狂歡”。它的開端無人追溯,大家蜂擁而上,追逐它所帶來的快樂。許多人不明就裡,卻被裹挾在漫天的符號裡。一開始,你對忽然流行起的王菊表情包雲裡霧裡,然而,只需微博搜索一分鐘,你就會覺得,她的表情包太好用了!

狂歡理論最初由文化學家巴赫金提出,包含三個重要概念:“狂歡節”、“狂歡式”、“狂歡化”。陶淵明們在微博裡掀起的風浪就是狂歡式的,她們自創流行語,化黒酸於打油詩中,正好契合了全民性、顛覆性、狎昵性的特點。不同於之前的“嚴陣以待”,王菊的粉絲保持“我家大門常打開”的態度,構築了一個詼諧輕鬆的氛圍,不管你是什麽屬性,都歡迎你加入到這場狂歡中。

在狂歡理論中,有一點很有意思,即“暫時性的解放”,意思是說人們在狂歡節上會暫時地掙脫原有的桎梏,逃離各種意識形態的霸權。

這一點非常適用於王菊的爆紅。使用她的表情包、看她粉絲的熱鬧,於我這個路人而言,就是一種“暫時解放”。終於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粉絲表白、粉絲撕x、粉絲尬吹,而是粉絲對詩!你說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王菊本身也從傳統審美中解放出來。她不愛乖巧甜笑也不愛嚶嚶哭泣,她只是完成自己的歌舞表演。這讓我等普通網民喘了口氣,終於不用被迫看梨花帶雨和各路花式表白,對藝人評論兩句也不會被五馬分屍了。

小仙女和妹妹堆裡擠出了“菊姐”,瘋狂打call的粉絲裡擠出了瘋狂打油詩。可算是來點新鮮的了,大家當然樂得加入這場狂歡。

對於路人的加入,主動狂歡的粉絲喜聞樂見,這是因為粉絲終於有了話語權。

偶像產業發展的這些年,媒體技術也跟著發展。粉絲和偶像的關係不再只是仰視與被仰視。以前粉絲跟著偶像天南海北地跑還見不著,今天的粉絲與偶像更加密切。

選秀節目一直是粉絲決定偶像命運的地方。2005年,李宇春的粉絲也很瘋狂,她們上街派發傳單,懇請路人投票。那時候,一票並不便宜。現在只要在互聯網上盡可能地刷存在感,拉票成本幾乎為零,路人的幫忙也是零成本。覆蓋的路人越多越有利,倘若碰上個會員,隨手就是11票。(普通用戶每日為同一位選手只能點讚1次。會員用戶每日最高可為同一位選手點讚11次)。所以這就像社媒上的一場盛大party,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粉絲何樂而不為呢。

“狂歡”的背後是粉絲真情實感為偶像拉票。媒介帶來的變革產生了諸多便利,資本控制下的追星遊戲也有了更多規則。內容生產者、粉絲、媒體和圍觀的我們,合謀完成這場“狂歡”。

這次

來點不一樣的

“狂歡”對抗神聖和必然,未必就一定就是錯的。希望王菊能火起來,拋開關於她的商業行銷,我更希望的是,“不夠瘦不夠白不夠甜美”這些東西能變得不重要。

當然,你說女團理應如此,但“理”從何處來?瘦白細的女團不過是人們自己建構的標準罷了。維多利亞曾在的辣妹組合spice girls,一個純商業組合。從 1996 年開始,共發了3 張專輯,唱片總銷量超過8500萬張(全球的甜美組合誰也沒拿過這個成績)。對於團體組合來說,表演能夠傳遞能量和情緒,應當比什麽都重要。

spice girls舞台照

在我國偶像產業一直效仿的韓國,女子團體裡也逐漸出現所謂“歐美身材”(人們仍不願意改變東亞審美的框架)女偶像,她們正大受歡迎。國內外的平權運動持續多年,多元化的女性審美不應該再是個問題了。怎麽集中到女偶像身上,大眾又覺得不ok了呢。

《娛樂至死》這本書,常常被用來警告在新媒介時代迷失的我們。電視使閱聽人迷醉,我們沉浸其中,融化在權力建構的意識形態裡。但現在看來,在娛樂至死之外,還有另外的微光。互聯網的開放環境反倒是為用戶賦權,我們是不是也有一絲絲機會去推翻禁錮了呢?也有可能從審美霸權中稍微解放出來吧?儘管一個小眾節目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可能。

我始終認為推動審美的多元化是必然的事情。影視娛樂也好,文學作品也好,女性的魅力絕不是單一的。下面這幾句描寫可見一斑。

“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磁,現在由磁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

——張愛玲《傾城之戀》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雙眸子清明如水晶”。

——沈從文《邊城》

“一個相當標致的女人可以無須裝飾品的幫助,運用藝術的手法,把化妝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樸素的美”。

——巴爾扎克

幾乎每本書裡的女性角色都承載著作者的審美,而作者背後,又是整個社會審美意識的凝縮。總之,你有你胸口的朱砂痣,我有我窗前的白月光。關於女性美的喧囂討論從沒有也絕不會停息。

最後再補充一點,想聊聊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感受。王菊本人對於表演付出的努力是值得這份狂歡的。就像一個網友所說,我誇讚王菊的其他屬性都是建立在她的實力基礎之上。只有一事靠得住,業務能力。裝乖賣巧和梨花帶雨可能會讓偶像出道,可是普通路人誰知道愛豆是什麽呢,人們只會記住一個還不錯的歌手。希望努力的人都被善待。

每日贈書

●你心中的美麗標準是什麽呢?

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綜合留言品質和熱度選出1位書友,贈送新經典好書一本。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網絡/本期編輯:博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