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耀千秋的八一杠,真的是反擊戰催生的麽?

【上期內容A:卷怒濤,疾風急,一鼓作氣到漢城:朝鮮人民軍坦克兵七十年

【上期內容B:從“和平使命2018”到“東方2018”,史無前例的不僅是規模

首先啊,給大家看一張圖。

如今看來,這個頁面,猶如一座矗立在過去的裡程碑(按養雞的說法,叫墓碑)……當年選的這張背景圖,如今看來也算是得意之選。

是的,本篇要說的,就是81式自動步槍。當然,大家叫“八一杠”更多些,畢竟使用折疊托的81-1式(讀作八一杠一),比使用木托的81式更常見。

而說起81式,河馬首先想起的,是二十年前我軍各部隊大門執勤戰士的形象——

87式大簷帽,帽牆中間有一條紅線;

一張曬黑的臉龐,視端容寂;

87式戰士常服,翻領,有個領帶,雖然認真整理過著裝,但總有那麽些褶皺;

81杠和81式子彈袋,通常是第二位不持槍的哨兵帶著彈藥(槍彈分離);

膠鞋(穿著膠鞋打領帶,當年我軍一大怪)。

如果說現在多數人心目中,95式是人民解放軍的名片。那麽當年的81杠,在河馬我的心目中,就是解放軍的代名詞。

1999年建國50周年的世紀大閱兵上,81式是徒步方隊輕武器中的主角

畢竟稍微用點心,只要從外形就能看出81式自動步槍的獨特性,它與56式以及其他國家的AK系列武器之間,都有著微妙的不同之處。槍管上有環(後來才知道,是槍榴彈的閉氣環),準星在導氣箍上,導氣管緊貼著槍管,扳機護圈距離彈匣有一定距離。

從小到大,時至今日,我粗糙的文辭,一直無法言喻其中的美感。

這種看著更舒服的情況,就和南斯拉夫M59/66類似,其造型上也比原版SKS(包括M59)好看(連接導氣管和準星位置的,是發射槍榴彈用的L形標尺,豎起來自動切斷導氣管,確保發射藥能量都用來推動槍榴彈)

在95式引起網絡上的大範圍討論之前,倒是很少聽聞81式如何如何——當然也得說明,81式的時代,是在網絡時代以前了,自然各種紛亂的聲音會少很多。但眾所周知,56半生產比56衝耗時,56衝雖基本合格,但是不能完全滿足部隊對步槍的需求,63式又毛病纏身……81式,似乎沒什麽毛病?

誠然,在95式步槍引起的種種討論裡,81式作為其“前任”,往往也被拿來作為比較對象,自然也面臨著一個被過分拔高的情況——河馬自己得承認,情感上的偏好,使得自己對81式評價也是特別高的。

《士兵突擊》裡的台詞也影響了很多人的印象

畢竟,81式也是河馬唯一有過的實彈射擊體驗。

運用下掛槍榴彈的81杠,注意使用小握把抵肩操作

然而網絡上的紛爭嘛,誰知道鍵盤那邊是誰。所以河馬更傾向於,盡可能去了解現役中兄弟哥們的想法,畢竟他們分散在各個軍兵種,更有些感受過從81到95的過程。

顯然,部隊更喜歡95式(再埋個包袱,相比95-1,很多人也更喜歡有小握把的95式)。

好奇心“害死”伍班副,jpg

武器是軍人的第二生命,長時間的使用自然會產生感情。作為一支無托結構步槍,95式的優點與缺點都非常鮮明;而在已經形成使用習慣的老兵那裡,81杠擁有空倉連線、拇指即可操作保險快慢機的種種優點,可能就因為他們在換裝95式的時候要改變種種習慣,使得這些優點被放大了——大家都有個習慣,一種武器便於操作的優點是理所應當的,而其難用的部分就會被刻意記住。

而對還沒有對81杠產生“肌肉記憶”的,年紀稍小些的軍人來說,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乃至去擁抱95式的優點。至於更新一代的軍人,95式是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摸到的第一支槍,就更不會對81杠有更多情感了。

總之關於95式的分析,將在系列後續文章中詳述,這裡就不多講了。

81式之所以有這樣成功的評價,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先從上期講的63式說起,雖然其設計思想上,有不少設想不符合實際的部分,但最初的63式仍是一支相當不錯的武器。然而那個年代的諸多問題,導致現今我們看到的63式,大多為文革期間投產的63-1式,說它百病纏身並不為過。

被河馬戲稱為“缺孔”的標尺,雖是缺口準星的形式,但是上面有個封頂

許多資料裡提及81式開始研製是1979年,實際上在63式面臨諸多嚴重問題,零敲碎打的補救已經無法起效的1969年,81式就以“第二代7.62毫米自動步槍”的名義開始研製了。1975年,原第五機械工業部決定把第二代自動步槍研製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這才有1979-1980年期間,以一年多時間的研製試驗,通過國家靶場的鑒定和兩部組織的定型鑒定的情況,否則一支改動如此明顯的槍不可能這麽快就弄出來。81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其背後多個型號經驗教訓支持上的。這些型號裡,我們知道的有63式,而我們不知道的,還有若乾個。

自動機的運動、開閉鎖直接影響武器的射擊精度,尤其對點射精度的影響更為明顯。為提高81式槍族射擊精度,圍繞自動機設汁采取了一些綜合措施。

加強對自動機運動的導引,機框導軌長度連同複進到位後的輔助導軌。全長為110mm,相應的機頭杆部與機框配合長度為70mm,使每一發槍彈的閉鎖狀態盡量一致。又靠攏了機匣導軌、複進簧、活塞與槍管中心線之間的距離。

複進簧、活塞與槍管中心距離為18.5mm(56衝為25mm),機匣導軌位於槍管中心上方6mm,與活塞、複進簧中心靠攏,使自動機運動平穩,運動件質心降低,減小動力偶作用。減小運動中撞擊,防止射擊時全槍振動影響點射精度。槍機運動為較長行程130mm(56半為100mm),保證自動機後退與複進適當能量,控制合理射擊頻率,前後到位撞擊面盡量接近槍管中心並左右對稱。但由此導致扳機護圈與彈匣座之間距離過長,外形不夠美觀。

——以上內容來自《槍炮世界》網站

可以看到,81式的導氣管幾乎是壓在槍管上的,這種設計,在之前63式的文章裡也提到過

AK式導氣系統

81式使用活塞短行程自動原理——也是63式應用的自動原理,後坐能量比AK的活塞長行程後座更柔和,也被視為是比較適合自動步槍的設計(也有直接叫最適合的),可以說為了符合我軍需要,81式除了外觀上讓人想起AK之外,改進工作也算是操碎了心。

AR的氣吹式自動原理,直接省掉了活塞,精度沒的說,但是火藥燃氣直接吹槍機裡面,對發射藥品質、清理維護(定期潤滑)的要求就很高了——當然,河馬遇見幾個具有豐富槍械經驗的美國人,堅持認為氣吹系統優越性極高,對氣吹系統抱有極大信心

81式的機匣結構是衝鉚,從一開始就是。63式的問題,如果真要溯源到源頭,就是從鍛壓瞎改成衝鉚。而63式走過的彎路,趟過的地雷,全都變成了81式發展的助力。

誠如AK發展中從銑削機匣到衝壓機匣,說起來只是工藝的改變,乃至光從結構上看,有一定機械知識的人都能理解;但這個改進過程卻耗時很久,並且在其間發展出多個(子)型號,為什麽這樣?

——槍械畢竟是有個藥筒在槍膛裡爆炸,推著彈頭飛出去,火藥燃氣驅動自動機運作的,是個常年在“乾重活”的機械設備,機械結構上稍有弱點和缺陷,都很容易隨著使用而放大。

這種問題,是有鮮明案例的,比如說英國人的EM-1和EM-2(SA80槍族的先聲),設計人員基本完全缺乏輕武器經驗,在一般機械上可以可靠運作的設計,在槍械上,就是行不通!就是會出包!要不然,為什麽後來還要請德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改進到堪用。

現今依然流傳於世界各地,有著不小使用團體的槍械,基本都付出了這種程度的努力,不同的是這種努力完成於什麽階段——在設計與生產階段努力完成的,就會成就可靠武器的名譽;如果這些工作沒有完成,留到了使用階段再去解決,那就怪不得這種武器惡名昭彰,SA80如此,AR系也一樣,即使它們早已非複吳下阿蒙,但是當年出的問題,當年損壞的名譽,要完全挽救已不可能。

81式的成功,來自於其前輩的經驗教訓積累,來自於成熟工藝的運用,來自於戰場的呼喚,更通過了戰場的檢驗。

戰場的嘈雜環境,緊張的射手可能沒注意到自己武器已經打空,空倉連線的提示作用極大,這個特性是絕對有必要保持的

來自81式血統的CS/LR14,卻沒有空倉連線,讓人遺憾

總之從1969年開始研製,1975年被列為重點科研項目,1979年提出正式要求,1981年批準設計定型,到最終1985年11月,國家輕武器委員會發文正式批準定型,轉入大規模生產;81式作為一支輕武器,其發展歷程可謂穩定而流暢,成就了一支好槍的基礎。

河馬這個國槍系列進入國產武器以來,總提到“我軍要求更高精度”這一要求,那我們就姑且看一看81式的精度數據。

根據最初4年生產中抽槍進行精度驗收試驗紀錄,統計127支槍,每支槍在100m臥姿有依托單發射擊三靶,每靶20發,得出每支槍三靶平均R50。127支槍總平均R50=3.942cm。56式半自動步槍,統計10年的抽槍精度試驗紀錄,R50總平均=4.7cm。而56式衝鋒槍生產技術條件規定R50≤6cm,實際上還難以達到。

至於81式步槍的點射精度,在以上試驗統計中(每季度抽試點射精度),24支槍平均70%密集界20.2×17.44(方向×高低cm)。

同樣,在最初幾年生產81式輕機槍抽槍精度試驗統計中,32支槍單發總平均R50=3.59cm,20支槍點射總平均70%密集界16.67×15.84(方向×高低cm)。

——以上內容來自《槍炮世界》網站

河馬所掌握的資料,比較可見和《槍炮世界》的資料有一定差異

可以說,由63式開啟,卻未能完成的夢想,終於由81式圓滿了。

上文對81式的溢美之詞,就先告一段落——81式的問題,也是存在的,那就是,老。

畢竟研發的起點可是上個世紀60年代末,而81式面臨的需求,也是因為戰爭正在進行,而頗為熾烈。

新材料新工藝——沒有,這兩者,是對武器減重有著極大幫助的;

新設計——沒有,解決後坐力過於暴躁的方法很直白,延長機匣,這讓武器看起來有點醜;

對附件的考慮——也沒有,除了河馬叫做“缺孔”的標尺,安裝瞄具的81式,方式方法,都比較糾結,源自AK式的機匣蓋,是其主因。

上了RIS/RAS的81式,看著很……奇怪

使用全息瞄具的81式,射手也未運用瞄準鏡

這種奇怪的支架,部隊也沒見到,光圖片都比較缺乏

雖然槍管上有閉氣環,但是槍口掛榴彈的圖片並不多(俗稱陸軍海戰隊的對台一線部隊倒是有),反而是這樣下掛榴彈常見一些

而且,81式外形上非常沒有特色,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會覺得是AK的變種——直到21世紀加拿大人才徹底整明白:這玩意兒不是AK(他們認為算是SKS的後裔),可以說非常影響出口了。

至於國產槍械的認知啊,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能有這樣的誤解,即所謂“國產的自尊心影響了先進輕武器的裝備”。這種自尊心各國都存在,而大家從網絡層面上了解的“先進”,其實並不盡然,甚至有可能前因後果都說錯了。

81式,說到底是個過渡性的武器,國產武器的發展,還未停止。河馬的這一系列文章,還會繼續下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