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說出家身是求菩提最殊勝的身

為什麽說出家身是求菩提最殊勝的身

在大論集注這樣說,“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比丘等圓滿學處”,也就是說,不但是出家身比在家身要圓滿,在我們修道的時候,最圓滿的、我們最希求的身,還不僅僅是出家身——不僅僅是出家的沙彌,而且還是比丘,這是我們最希求的,因為它能夠最快地使我們的修道達到究竟。這就是說我們在發願的時候,希求常得出家——依著暇滿身,依著暇滿身當中的出家身,依著出家身當中最殊勝的比丘身,來滅除生死,來趣求大菩提。因此我們就了解到,是這樣發願的。

出家之後,要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出家有出家的相,出家的相是什麽?就是“剃發著染衣”。出家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剃除須發,然後著染衣、壞色衣。我們的裝飾,最主要的,一個是從我們的頭髮上來進行裝飾,還有是從我們的衣著上進行裝飾。如果這兩個都捨棄了,那就表示,出家人的心態從這個樣子上可以表現出來:他已經捨棄了五欲,不去受享五欲,從而捨棄了這個莊嚴身的頭髮和衣服。

衣服最主要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遮羞,一個是保暖。出家人他也是人,不能不穿衣服,所以穿衣服僅僅達到保暖和遮羞,顏色要壞色。

剃發,不是說我們沒有頭髮就活不下去,因此就捨棄頭髮。由於頭髮,我們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就像很多人做髮型要做好幾個小時,要染、要洗、要編、要燙、要怎麽弄,做了很多的花樣。沒有頭髮,這些都沒有了。有頭髮的時候,大家自己可以想,你還要經常關注你的髮型是不是亂掉了,經常要拿個鏡子出來照一照、梳一梳、理一理、弄一弄,心經常會放在頭髮上面,緣念著這個頭髮。出家人沒有頭髮,就不用緣念頭髮,省出了很多暇滿身的時間。

這是出家人的相、樣子,他的內涵、他的體就是這個戒體。出家之後,大部分出家眾——除了剛出家的人僅有出家相,之後就要受戒,受戒就是有了戒體。有了戒體,那就要修淨戒,不毀犯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也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二個要點。這是不毀犯淨戒。

在這裡要補充一點,就是關於出家的利他和自利的關係。通常很多人會誤解,剛才說了,出家身是求菩提最殊勝的身,那麽大家有的人就說,“你為了求菩提,為了成就菩提,你就選出家身,然而這不是最殊勝的利他,這是殊勝的自利,你為了自己修行快,所以你出家,但是你沒有關注到利他”。我們不是這樣認為的。這裡出家身本身,不能判定它是為了自利,還是為了利他,只能說它是很殊勝的利他的一個所依身。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你想用它自利,那它可以發揮自利的作用,你想用它利他,它也可以發揮利他的作用。在經典中就有記載說,包括修密乘、大乘,最殊勝的身也是出家身。也就是說,出家身有這樣殊勝的自利的能力。同樣,當你把這個自利的能力用來利他的時候,也就變成了偉大的利他的能力。

比如我們知道一個很有錢的人,他本身很有錢,這個時候你不能從他有錢來判定他是自利為主,還是利他為主。他有錢,他想自利的時候,他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享受得好;當他想利他的時候,他也可以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享用得好。那麽你不能說他本身有錢就是只顧自利、自私自利,說凡是有錢都不好。這樣的話,難道說凡是窮的人就都是好的嗎?他們都是為了利他嗎?那不能這樣界定。同樣的,一個人他很有地位、很高貴、很有權力,這也不能說他是為了自利還是為了利他。同樣的,出家身有這樣殊勝的自利的能力,不能說出家人都是僅為自利。他有了自利的能力,自然地把這個自利的能力用於利他的時候,就具有了偉大的利他作用。就像剛才說的,如果一個人本身自己的小小的利益,自己的妻子、兒女、財產都還放不下的時候,你希望他去多做一些利他的事情,那也是很有限的。當他徹底地放棄了僅為自利的一些很小的利益,僅僅為自己的親戚朋友時,當他沒有了這樣的心,他的利他能力反而會增加,這樣才能真正地利他。所以,前面說了,“無我利他”,當一個人執著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的時候,他的這種無我利他的心就被損害了。為什麽呢?執著為我所有,“這是我的眷屬,我要幫助;那是我的仇人,他損害了我的眷屬,我要去降伏他”。通常都是這樣子的。

在這裡,自利和利他的關係,我們要知道:出家身很殊勝,當我們運用它去利他的時候,也可以成為殊勝的利他的工具。這個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出家人在做利他的事情的時候,做得更大,心量更大、更廣闊,更徹底,並不會遜色於在家人。

還有一種說法,說“出家很好”,剛才我們說了很多出家的好,“但是你出家的時候,你的親戚朋友不理解,為你傷心、為你哭泣,這個時候你就是在害人。你為了自己出家得到好處,去傷害別人,這是不對的。比如傷害了你的爸爸、你的媽媽,還有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傷害了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哭泣,這樣就使你出家成為一個壞事了”。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就是要思考,首先我們承不承認出家是傷害人的事情?這個我們不承認。為什麽不承認呢?他說應該承認,因為你出家了,你的親人因為你的出家而痛苦了。那麽我們要思考,什麽叫傷害了他人?什麽叫傷害他人的行為?這個行為我們首先要達成共識:傷害了有情,是不是先要有一個傷害有情的想法和意樂?如果沒有傷害有情的意樂而對有情造成了傷害,算不算傷害?

在佛經裡有講,以前一種外道,他們認為殺生是惡業。什麽叫殺生?通過我們的行為令有情斷命了,就是殺生。(外道認為)這是一個惡業。佛陀認為要觀待動機。不觀待動機的話,比如我們走在路上,根本就不知道地上有個小蟲,然後一腳把它踩死了,被踩死的小蟲受到傷害了——命根斷了,那麽外道認為這要下地獄了。佛陀認為如果沒有傷害的意樂,沒有想殺死它的心,這不能成為一個下地獄的引業,這不是十惡業道的殺業道。這就是兩者的不同:觀不觀待意樂。如果不觀待意樂,那佛陀就說了,世間判一個人殺人了,就是說這個殺人者肯定是想殺人,然後判他死刑,不會說誤殺也給他判一個死刑,跟前面的一模一樣。

什麽是誤殺呢?比如說一個人在蓋房子,蓋著蓋著一個石頭不小心掉下來,正好一個人往那裡走過,把他的頭打壞了,死掉了。這個時候我們認為,這個人是不是受到傷害了?是受到傷害了。但是,是不是丟石頭的那個人去傷害他呢?不是。他不是要傷害他而丟石頭,這石頭掉下去時,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意樂加進去。

但是誤傷是有的,那這個問題是怎麽來解決呢?是不是用不蓋房子來解決呢?人家問這個人怎麽死的,“被那個人蓋房子的時候石頭掉下來打死的”。我們能不能因此定義為“蓋房子是殺人”?沒有人會這樣去定義,“蓋房子是害人。為什麽呢?因為把人打死了”。所以我們在了解這個情況時,“哦,原來這叫作誤傷”,誤傷的解決辦法是什麽呢?那要增加一些防護措施,比如把圍欄做起來,然後掛一些牌子,“此地危險”“閑人免進”等等。也就是說它的解決辦法並不是把這個事情改變。

如果是殺人的話,比如說張三拿著刀去把一個人殺死了,那我們判斷這個是不是壞事?殺人是壞事。那怎麽改變呢?那就不準他殺人,不準拿著刀去殺人。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主動去殺人,那我們要改變他這個事情;誤殺,那我們不是改變這個事情。也就是說,成就這個殺業的時候,必定要有殺的意樂,然後有殺的加行。那我們在對治的時候,把殺的加行和意樂兩個都對治,以後既不能去想著要把人殺死,也不能去做一些殺死人的加行,這兩個是要對治的。而誤傷,是沒有意樂的,我們卻不是這樣改變的。

從這個我們可以類比。一個人出家了,是不是必定會讓別人不高興?這不一定。比如像斯裡蘭卡、緬甸,還有上座部佛教,在雲南那些地方,他們從小就出家了,少數民族很多都從小出家的,他們認為不出家是很奇怪的事情,“你家怎麽兒子不出家?沒有出息啊!”是這樣認為的。你要受教育,你要怎麽樣,應該是出家。出家好,出家他很高興。所以說出家本身並不一定會給人帶來傷害,但是有的人出家卻給人帶來傷害了,那這就不是他出家去傷害別人,也就是說,出家本身不能定義為是一件傷害別人的事情。如果是的話,凡是有人出家了,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這兩個不成因果關係,所以我們知道這不是正因果。

如果我們一定要認為出家是傷害人的事情,那我們可以說世間任何成功的事情都是傷害人的事情。為什麽這樣說呢?你看,佛經裡記載,佛陀成佛了,得到很多國王的恭敬和供養。你說這個事情是不是好事情?是好事情。那有人說這是壞事情,為什麽?“他傷害別人了”。傷害誰了?“傷害外道了。外道的徒弟被拉過去,信佛了,不去供養外道,不理他了,那他氣得不得了,他嫉妒”。那這個時候,如果你說這是傷害,那你就直接說“成佛是傷害有情的事情”,為什麽?“因為外道不高興了”。為什麽不高興呢?“誰叫你成佛了,你不成佛的話,這徒弟不好好的跟著我?因為你成佛了,把我徒弟搶走了,所以你把我傷害了”。

這樣的話,推而廣之,現在商業上有很多人成功了,有很多人失敗了,那我們可以說,“凡是成功的人都是害人”。為什麽?“你把那些人打敗了,打敗的人被你傷害了。你雖然不是有意打敗他們,但是由於你的出現,他們被打敗了,他們在社會無法立足”。你在學校裡、班級上,你不能考得好,一考好了就傷害人。你考一百分,“你傷害人”,誰被傷害了?“你把70分、80分、90分的人全都傷害了。為什麽傷害了?你比我考得好,我氣嘛”。如果這樣的話,那就亂套了。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出家不是傷害別人。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哦,出家不是傷害人的事情,所以不管父母同不同意,我們都不要去管他,我們就出家好了”,那也不是這樣,我們應該防止“誤傷”。所以佛陀有制定這樣的規矩:出家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是女眾出家,要征得丈夫的同意。以前有這樣同意的一個手續,現在也是一樣,要有離婚手續這些。

所以我們在觀待親人的時候,也要慢慢地讓他們接受,不能說“這個好事,我就去做,不要管他”。“反正都是要死的,早死、晚死不如現在就死”,這樣是不對的。這樣的話,人家就說:“你這個人學佛學得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不管我的死活。你沒有學佛還會為我的痛苦想一想,學了佛了就變得不管人家死活了。”這是不行的,要顧及別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要跟他們講清楚。

有人就說,“講清楚了,他就不會同意了”。這個很正常,他第一次聽說,是不同意的。根據我的經驗看來,凡是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都是想為他好的。當他真正看到他的孩子已經決定要走這條路了,慢慢地,基本上最後都還是會接受的。之所以反對,一個是情感上不接受,一個是認為孩子比較幼稚,“這明顯是一條沒出息的路”,所以他就很反對。所以我們在說到如何成辦出家,一個是要觀待周邊的人,再一個,這也是在考驗自己是不是很堅定。如果你真的堅定、信心具足,慢慢地通過這樣多次的解決障礙、溝通,情況是會慢慢好轉的。千萬不要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突然就消失不見了,那種是不太好的,基本上也是有點在逃避的感覺。

這兩點,講了社會上的人通常對出家的一種誤解。這僅僅是兩點,其他的,希望大家自己去想。

——《普賢行願品講記》宗宙法師

系列回顧 |點擊查看

禮敬諸佛的要點是什麽?

禮佛,既積集資糧又懺悔業障

背誦《普賢行願品》頌的好處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這樣的頂禮方式是很殊勝的

什麽是意的禮敬?

念讚頌有哪六種好處?

朝山拜佛如何積累殊勝資糧

供養佛菩薩,一般是怎麽來供養?

為什麽供養佛會獲得極大的果報?

修持供養,從最簡單的下手

擁有人身而不做供養,實在可惜

日常生活中善巧修習供養 獲大福報

讓供養成為一種習慣

普賢十大願之懺悔業障

追悔,是四力懺悔中最主要的一個力

哪些過失你可能犯了還不知道

懺悔得安樂

隨喜的對象是一切眾生

發願每天都作隨喜

隨喜的境要廣,內容要深細

為什麽要請佛住世

“回向眾生及佛道”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修七支供非常重要?

如何在實際中運用七支供

清淨的發願和回向很重要

回向是執著嗎

什麽叫真正的饒益他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背誦《行願品》偈頌,臨終得普賢菩薩攝受

如何依《行願品》的頌去發願往生淨土?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