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餐後血糖竟低於餐前血糖 為什麼?

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是餐後血糖比空腹(或餐前)高。但臨床也確實有一些患者,餐後兩小時血糖比空腹血糖低。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出現這樣的現象時,我們應從哪幾個方面著手思考以便解決問題?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一起尋找答案。

標本採集及某些干擾因素的影響

例如,標本放置時間過長,或患者服用 VitC 等,均會導致血糖檢測結果偏低。

應對策略:採集後的標本不要擱置時間太長、夏天注意標本防腐,患者暫時停止服用 VitC 等可能干擾結果的藥物。

降糖藥物的影響

例如,接受三短一長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患者,由於睡前中、長效胰島素用量不足,或者用量過大(低血糖後反跳性高血糖),均可導致空腹血糖升高;三餐前短效(或超短效)胰島素劑量過大,則可導致餐後血糖偏低。

應對策略:加強全天候(尤其是夜間)血糖監測,科學調整藥物劑量,合理安排飲食及運動,保持血糖平穩。

肝病對糖代謝的影響

慢性肝病患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甚至偏低,進餐後,血糖迅速升高,30 分鐘即可達峰(>10 mmol/L),隨後血糖開始下降,餐後 2~3 小時的血糖值可低於空腹血糖水準。

這是由於腸道迅速吸收葡萄糖,而肝臟不能相應快速攝取葡萄糖,從而導致餐後血糖快速升高;2 小時後,由於反應性胰島素分泌增加,肝外組織利用葡萄糖增多,致使餐後 2~3 小時血糖值低於空腹水準。

應對策略:當排除本文的其他因素,勿忘考慮肝病對糖代謝的影響此因素,並予以相應處置。

滋養性低血糖

主要見於某些胃切除術後的患者,由於其胃排空時間縮短,導致葡萄糖吸收過快,快速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導致隨後發生低血糖。

典型患者可於進餐半小時左右出現高血糖,約 1.5~3 小時出現低血糖,低血糖嚴重者可出現癲癇發作、昏迷乃至死亡。

應對策略:少吃多餐,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入,適當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以減緩胃排空的速度。

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早期伴發的反應性低血糖

此類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符合糖耐量受損或2 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餐後 3~5 小時(即下一餐前)出現低血糖。

其原因可能與患者早時相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餐後血糖輕度升高,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延遲分泌增強而導致低血糖。一般認為這是 2 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現。

應對策略:改變生活方式,減輕體重,服用 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或餐時血糖調節劑)可以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

低血糖常發生於餐後 2~4 小時,癥狀一般較輕,每次發作持續時間較短(15~20 分鐘),多可自行恢復或稍進食即可緩解。臨床表現以交感神經受興奮癥狀為主,如心慌、出汗、面色蒼白、飢餓感、手足震顫、軟弱無力等,大腦缺糖癥狀(如神志錯亂、抽搐等)較少見。

多見於焦慮、緊張、情緒不穩定、神經質的中年婦女,進食高糖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後容易誘發,發作時血糖可以正常或低至 2.8 mmol/L(50 mg/dl),但不會更低。

患者通常無糖尿病家族史,血漿胰島素水準、胰島素釋放指數均在正常範圍,能夠耐受72h 禁食(這點可與胰島細胞瘤鑒別)。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的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高血糖素反應減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應對策略:

(1)避免進食可迅速吸收的單糖類食物,推薦低碳水化合物或高脂、高纖維飲食。

(2)對合併情緒焦慮、易激動、睡眠不佳的患者,可配合服用一些鎮靜安神、調節植物神經的藥物(如谷維素等)。

(3)這類低血糖往往癥狀較輕,低血糖發作時,可當即吃些餅乾、饅頭之類的食物,不宜服用糖類食物,它雖然能迅速緩解低血糖癥狀,但也可進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從而再度誘發低血糖。

提示:餐後反應性低血糖一般出現在餐後 3~5 小時,而在這之前(餐後半小時左右)往往有一過性高血糖出現。因此,確診除了根據病史及低血糖癥狀以外,5 h-OGTT 試驗(測空腹、0.5、1、2、3、4、5 小時的血糖及胰島素)也非常重要,對進一步明確診斷很有幫助。

胰島素釋放指數:為血漿胰島素(mU/L)與同一血標本測定的血糖值(mg/d1)之比。正常人該比值<0.3,多數胰島素瘤患者>0.4,甚至 1.0 以上;血糖不低時此值>0.3 無臨床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