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距今1400年的“趙州橋”還是那座“趙州橋”嗎

來源|豆丁施工、短史記

在古代,趙州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交通十分繁忙,可是卻被一條河阻斷了暢通,當遇上洪水的時候甚至不能通行。於是,朝廷決定在此處修建一座大橋,公元595年,工匠李春被受命建橋,公元605年建成了趙州橋。大橋落成以後,往來貨運都可以在橋上通過,橋下還可以行航泛舟。

據資料統計,在1400多年裡,趙州橋經歷了8次以上的地震考驗,承受了無數人畜車馬的傾軋,飽經了無數風霜雨雪和洪水的衝蝕,迄今為之仍然屹立在洨河之上。不僅如此,它的建築更讓人驚歎稱奇,它的建築采取了單孔長跨度、在橋心中沒有設橋墩,石橋的跨境長達37米多,這開創了我國常跨度單孔橋的先河。

它的小券(中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伏在大券上的空撞券法比歐洲建橋的歷史早了700多年。

01趙州橋如何建的,為什麽可以存在1400年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

02 1955年啟動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整修

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其中,1955年,做過一次比較全面的修繕,在拱背和護拱石板之間加鋪了一層鋼筋混凝土蓋板。加強拱的整體穩定性。

最終的整修工程中:

1、採用新的壓力灌漿工藝,改變了原橋的建造工藝。如《趙縣安濟橋保護工程技術分析研究》一文所總結:

“安濟橋原建造工藝是在構件之間無任何粘接材料,隻以鐵梁和腰鐵對拱券結構進行加固,在長年的自然力破壞作用下,石構件出現嚴重風化、破損和結構變形,使拱石之間出現不同程度的空隙。灌入高標號水泥砂漿後,實際上使拱券的乾擺砌築方式改為水泥砂漿砌築,極大地加強了拱券的整體性,但也改變了原建造工藝,同時水泥砂漿對石材具有腐蝕性,橋底常年出現泛鹼現象。”

圖:整修前的安濟橋。以腰鐵連結石塊是趙州橋的舊技術,50年代的整修,除拱圈外側顯露處(即圖中黑點組成的兩行弧形)仍用腰鐵以貼合原貌外,其余部分一律不再使用。

2、橋的歷史舊貌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煥然一新”。據參與此次整修的郭瑞恆披露,絕大部分舊石料被廢棄,約87%的修繕石料是新購的:

“這次修繕範圍,除了西側23圈主拱和4.0公尺小拱兩端的一部分墩壁面外,全部拆除重砌。重砌式樣以恢復隋代原狀為原則。河底打撈積石大部分能加以改製使用、橋上拆下石料,則因年久風化疏松,不堪再用。460多方修繕石料中,新購約400方,利用舊料約60方。”

橋體的欄杆、欄板部分亦全部以新石料重製。

圖:1952年河北省趙縣安濟橋址出土的隋代石欄板,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天所見到的趙州橋上的欄板和欄柱,沒有使用發掘出土的原欄板,而是全部新製——這與當時修補缺損石構件的技術條件限制有關。

03 梁思成對趙州橋的“煥然一新”深感遺憾

1963年,梁公開撰文,相當克制地表達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不同意見(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梁文中的“遺憾”“美中不足”,已是相當大膽的表態):

“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築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規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嚴重捐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在趙州橋的重修中,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梁思成解釋了趙州橋為何不應該全面翻新:

“就趙州橋而論,重修以前,在結構上,由於二十八道並列的券向兩側傾離,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還是明末重修時換上的,當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塊已經破裂或者風化,全橋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補砌的部分,都呈現蒼老的面貌,石質則一般還很堅實。兩端橋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這些石塊大小都不盡相同,砌縫有些參嵯,再加上千百年歲月留下的痕跡、賦予這橋一種與它的高齡相適應的‘面貌’,表現了它特有的‘品格’和‘個性’。作為一座古建築,它的歷史性和藝術性之表現,是和這種‘品格’、‘個性’、‘面貌’分不開的。”

也分析了不必全面翻新在技術上的可行性:

“在這次重修中,要保存這橋外表的飽經風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它的有利條件之一是橋券的結構採用了我國發券方法的一個古老傳統,在主券之上加了繳背(亦稱伏)一層。我們既然把這層繳背改為一道鋼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載,同時也起了搭牽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並列的單券的作用,則表面完全可以用原來券面的舊石貼面。即使舊券石有少數需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或者就在舊券石之間,用新石‘打’幾個‘補釘’,使整座橋恢復‘健康’、堅固,但不在面貌上‘還童’、‘年輕’。今天我們所見的趙州橋,在形象上絕不給人以高齡1300歲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橋——形與神不相稱。這不能不說是美中不足。”

為什麽絕大多數的舊石材會被棄置不用,以致千年古橋修複後“在形象上絕不給人以高齡1300歲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橋”,進而令梁思成深感遺憾呢?

據曾參與1954年6月的“安濟橋大修工程技術研究擴大會議”的孔慶普披露:當時確實有與會者主張“修舊如舊”, 如橋面的舊石板,雖飽經風雨高低不平,仍應該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負責同志說,安濟橋難得一次大修機會,從長遠考慮,可換可不換的舊石件盡量更換。……最後確定的大修工程設計,橋面的舊石板全部更新,在橋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車轍溝’和一個‘驢蹄印’。1000多年的橋面石板被廢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