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美軍盯上,股價曾腰斬,“小華為”如何再造奇跡?

考驗“小華為”想象力的時候到了。

文 / 華商韜略 賈澎

新時代潮湧面前,行業龍頭也沒了昔日的安全感。

不足患

自去年中興事件開始,美國頻繁針對中國企業搞事情,不僅在川普口中“美國必須要贏”的5G賽場,也在格外敏感的安防業。

作為全球最大的監控設備製造商、佔有全球22.6%的市場份額,來自中國的海康威視必然首當其衝。

北美擁有全球最大的安防市場,美國佔其中九成。海康威視也一直重視美國市場,其第一個海外分公司就開設在美國。

去年1月,為“消除公眾負面疑慮”,美國一陸軍基地就拆除了5個海康威視生產的監視器。

去年5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2019國防授權法》中的一項支出法案修正案。據此,美政府將被禁止採購海康威視生產的安防攝影監控設備。海康威視在國內的最大競爭對手大華股份,也同時被禁。

到8月1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2019國防授權法案》,禁令也隨之坐實。

作為回應,海康威視隨即發公告稱:公司與美聯邦政府機構沒有直接業務,法案對公司業務沒有實質影響。

然而股市避險情緒彌漫。從去年5月下旬到10月下旬,海康威視股價腰斬。

但海康威視的公告絕非安撫之辭。這家市值超過3千億元的安防巨頭,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布局。因此,美國市場整體影響有限。

同時,前述法案中也並未禁止民用海康威視產品。《華爾街日報》稱,海康威視的設備如今已經遍布美國中小型企業和房屋。

事實上,海康威視的崛起,背景也正是美國的“9·11事件”。

2001年,“911”激活了全球安防市場。當年,以陳宗年和胡揚忠為骨乾的中電科52研究所的28人丟掉“鐵飯碗”,創建了海康威視。

以數字視頻為核心,公司從板卡做起,產品線慢慢拓展到數字硬碟錄影機(DVR)、攝影機,後來過渡到提供安防解決方案。

在渠道上,也從最初的代理銷售,到逐步設立分支機構、發展經銷商。國內站穩後,開始進軍海外,從國家級分銷商,慢慢渠道下沉,發展二級分銷商,再做項目市場。

用了十幾年時間,海康威視以年均超過40%的營收和年利潤複合增長率,成長為超3000億市值的行業龍頭。

據美國IHS報告,如今海康威視已連續8年蟬聯全球視頻監控市場佔有率第一。

今年4月21日海康威視發布的2018年年報,似乎也印證了股市年中的反應過激:全年營收498.37億元,同比增長18.93%;淨利潤113.53億元,同比增長20.64%。

業績依然漂亮。

年報中亦提及,海康威視國內業務營收佔比71.53%。因此,雖已尊為全球行業老大,但海康威視的主場顯然還在國內。

這也再次坐實了美國的所謂“國家安全”大棒對企業的影響確實有限,“外患”不足為患。

護城河

在國內市場,海康威視有顯著優勢。對此,競爭對手的體會應該最深。

大華股份是國內第二大安防企業,營收規模約為海康威視一半。在去年5月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大華股份董事長傅利泉曾表示:“他們(海康威視)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說是央企身份,這樣的背景,使得他們能找到更好的資源。”

海康威視第一大股東中電海康集團持股比例為39.8%,該集團的母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國資委100%持股的央企。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同時也是中電海康集團董事長和52研究所所長,本人不在海康威視大股東之列。

業內人士介紹,安防業務仍以面向警察、交通、司法等政府類的傳統安防訂單市場競爭最為激烈,同時也利潤最足。海康威視在政府項目,靠多年積累,已形成了很深的渠道護城河。

雖然海康威視內部人士在今年4月曾表示,公司的政府業務大概隻佔國內業務的30%左右,非政府採購依然是主流的。但海康威視在銀行、電信、石油、文教衛等與政府業務緊密相關的非政府採購市場,佔比已達40%。

政府項目的進展,也直接影響到了海康威視的账面。

從2018年開始,海康威視單季淨利潤同比增幅逐季放緩。2019年一季度,海康威視季度淨利潤下跌15%,出現上市來首度單季下滑。

對此,海康威視高級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黃方紅給出的原因是:“2018年二季度開始,國內經濟出現大幅度下行,政府投資縮緊,反映為去年政府採購商機落地減少,部分中標項目未見到訂單,用戶持觀望態度;同時由於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顆粒度變大、決策周期拉長,落地變慢,最終導致商機數量與同期相比,明顯減少。”

黃方紅也預計,2019年,政府的調控措施逐漸落地,資金層面有所松動,商機數量正在快速上升。預期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可以回到20%以上。

的確,安防業是個增量市場,只要龍頭地位穩固,短期因素的影響或許很快就會過去。

2017年底時,海康威視CEO胡揚忠曾表示,安防業已基本定型。競爭者想取代海康威視,“就跟電腦行業裡要顛覆聯想、通信行業裡要顛覆華為一樣”。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眼下,威脅的暗流早已湧動起來。

前狼後虎

如今安防業的技術高地,已從監控轉向識別。對於那些急於把新技術落地的AI科創公司而言,警察急需的人臉識別,成了最清晰的應用場景。

於是,靠科技為安防賦能,成了熱鬧的比武場。

比如,2017年12月,BBC記者挑戰貴陽警方的人臉識別系統,靠一張照片,該記者僅“潛逃”七分鐘就被系統“抓獲”。這套系統來自深醒科技。

再比如,雲天勵飛的“行人闖紅燈抓拍系統”,在深圳新洲蓮花路口啟用後,半年時間裡抓拍行人不按信號燈通行13930宗,並把每天闖紅燈人數降低了90%。

以算法為入口,有些公司更順勢推出自研硬體,直指海康威視的核心地盤。

如支付寶“刷臉”支付的技術提供者曠視科技,在2015年進軍安防後,發布了智能攝影頭,技術指標超過海康威視產品。

紐豪斯發布的《2018年城市級大安防項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政府主導的城市級大安防項目去年總招標額為847.5億元人民幣。中標者包括了科大訊飛旗下的訊飛智元、深醒科技、雲天勵飛等,中標項目多在千萬級別。

對海康威視而言,更具威脅性的,是在看上去已基本定型的市場格局中,不僅忽然闖入多家AI科創企業,還開始頻繁出現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在今年五一小長假中,央視《等著我》報導了一起尋親案,騰訊優圖以“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幫警方尋回被拐十年兒童。騰訊優圖是騰訊公司旗下AI實驗室,聚焦計算機視覺研究與落地,擁有超過700項全球專利。

過去兩年,阿里系投資方也大手筆投資了商湯、曠視、依圖和AI安防芯片公司寒武紀。

“安防市場太分散了,不是一個能容納很多大公司的市場,不是深水養不了大魚。”這是今年3月《財經》一遍報導中,引用胡揚忠的話。

可是,就是這個不能容納很多大公司的安防市場,正在成為深水區的群魚入口。

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全年,平安城市建設進入智慧型建設新階段。安防越來越多涉及到智能交通、應急指揮、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等多個方面,平安城市與智慧城市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到2018年底,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3%的地級城市,已經規劃或在建智慧城市。這是一個兆級別的市場。

百度的AI CITY、騰訊的數字城市、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雲、科大訊飛的訊飛超腦、浪潮的城市智慧大腦、京東的城市計算……智慧城市的賽場上,一下子擠滿了競逐的巨頭。

應用場景簡單清晰的安防,被視為盛宴的入場券。

因穩固的行業地位,海康威視被稱為“小華為”。在股權激勵和管理上,海康威視也以華為為榜樣。

如今,安防業裡,“榜樣”也來了。

早在2012年,華為就宣布進軍安防。但因內部認為該行業技術門檻低,故而投入不夠堅決。如今大安防時代到來,華為開始發力。

華為相關人士稱,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華為真正將安防上升至公司戰略業務。無論是研發人員還是一線銷售,全都數倍增加。

僅2017年,華為就參與了北京、深圳等48個智慧城市項目。去年8月,華為還一口氣發布了針對人臉、人體、車輛和車牌的30多款智能攝影機。

“小華為”未來的行業地位,變得危險起來。

改良

胡揚忠曾表示,他從未想過把海康打造成下一個谷歌、蘋果、微軟,他的理想是3M那樣的公司。

“我們不想撿西瓜,只想一粒一粒地撿芝麻。”

但當新技術的大潮洶湧而來時,可能沒時間慢慢來。

當前端視頻設備已在整個安防中退居次要位置時,海康威視也與競爭對手在同一起跑線出發,在變化中摸索著最佳路徑。

這種方向的遊移,清楚地表現在海康威視戰略目標的變化中:

2013年,是“旨在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型安防企業”;

2014年和2015年,是“全球領先的視頻產品及內容服務提供商”;

2016年,是“以視頻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和數據運營服務提供商”;

2017年,是“海康威視是以視頻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2018年,發布AI Cloud框架,昭示AI戰略。

今年3月29日的“智湧錢塘”2019 AI Cloud生態大會上,胡揚忠宣布:“海康威視已經成為一家大數據公司”,並對媒體表示:“海康不會停留在舒適區。”

海康威視始終是務實的。舒適區外,也確實已有所斬獲。

剛剛發布的西安交警城市大腦智慧中心,就是基於海康的智能視頻和大數據平台。在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等新領域,海康威視也與富士康和美的集團等展開了深度合作。

但在看起來相似的戰略口號背後,是海康威視與對手間迥異的攻守道。

阿里、華為等巨頭有平台和雲計算優勢,而海康威視則累積了豐富的客戶和渠道資源。因此在安防系統的構架上,巨頭們希望客戶“補腦”,而海康威視更願意客戶“健身”。

海康威視稱之為“倡導改良”。

以政府項目為例,海康威視認為,在一個部門建“一朵雲”就像一個國家只有總理在乾活。而真實的現狀是,各部門各層級“都要考慮自己的生存狀態”。

不過海康威視也承認,無論在政府市場還是大企業市場,安防項目的顆粒正在變大,需求集中上升是明顯趨勢。

在審時度勢方面,太強的局部優勢,有時反而會製約想象力。這方面,柯達可謂前車之鑒。

看到數字化趨勢,1975年柯達工程師就發明了第一架數位相機原型機。此後,又在這一領域豪擲數十億美元。看到網絡化趨勢,早在facebook成立前,柯達就在2001年收購了照片共享網站Ofoto。

但對柯達衰落的真正原因,《哈佛商業評論》曾引用這樣的觀點:柯達只是想借Ofoto來吸引人們沖洗數位照片,而沒有真正意識到,有了在線分享,人們已經不需要大量衝印照片了。

與生俱來的技術基因、多年積累的渠道資源,是海康威視與興盛時期柯達的相似之處。

但5G與AI的深度融合,將開啟一個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新時代。不僅安防,甚至包括智慧城市在內,也只是5G+AI無限使用場景中的一隅。

在這股顛覆性力量面前,希望海康威視有夠大的想象力。

參考資料:

1、《安防巨頭海康威視走出舒適區》,財經時報,劉以秦

2、《2018年城市級大安防項目市場分析報告》,紐豪斯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