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珍惜吧,每一天你都比明天更年輕 書單

老齡化來臨,我們應該怎麽辦?當“老年”的存在成為了社會問題,引發關於貧困、孤單和無緣於社會的恐慌,我們該如何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或者說,我們可以怎樣優雅地老去?

關於“老年”這一主題,書評君今天推薦以下這9本書,希望它們,或許能給你帶來面對老年的勇氣。

書單整理 | 新京報記者 張暢

1

作為社會問題的“老年”

貧困

《下遊老人》

作者: (日) 藤田孝典

譯者: 褚以禕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7年2月

人人都期待無憂的晚年生活,但老年卻很有可能和貧困聯繫在一起。在今天的日本,出生率創歷史新低,只有1.4%,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常年在扶助貧困老人福利團體工作的藤田孝典通過大量實例和數據統計,分析了日本的老人們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體面生活的。

所謂“下遊老人”,即沒收入、沒儲蓄、沒有可依靠的社會關係的老年人,他們或因疾病或意外花光了錢,或失去了原計劃的收入,或在中老年時離婚。貧窮到來時並未敲門,而是趁虛而入,讓人猝不及防。《下遊老人》中的案例,無一不啟發政府、社會、個人應采取怎樣的措施避免老年貧困的出現。

孤獨

《五十四種孤單》

作者:普玄

版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年4月

這是一部54位孤宿老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口述史。他們雖然被安置在養老院,有過各式各樣的豐富人生,卻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成為沒有家人朋友看顧的孤寡老人。這一切的發生,或是時代的波浪帶他們到命運的轉角,或由於自身的性格或能力,或源於一場疾病、殘疾,或因子孫未盡義務將他們拋棄。

本書由“孤寡老人生存狀態調查項目組”集體採訪寫作而成,項目組自2016年4月起在湖北、河南兩省的若乾市縣展開專題調查。目的就是在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提醒關注老人的生命境遇和精神狀態;在孤宿來臨之前,早做準備。

無緣

《無緣社會》

作者: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

譯者:高培明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3月

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活著時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子女,沒人聯繫;死後沒人知道,即便被發現也無人認領,甚至不知他們姓甚名誰。這個群體被稱作“無緣死者”,所在的社會即“無緣社會”。

這本《無緣社會》就是日本NHK電視台針對“無緣死”現象的採訪合集,主題是“現代人的孤獨老死”。急劇膨脹的城市,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使得人與人之間、人與故土之間的聯繫紐帶變得松弛,社會趨於老齡化原子化,人際關係僅停留在表層。在這個關乎每個人生存境況的社會問題前,人人都可能變成一座孤島。

2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珍視和家人的時光

《恍惚的人》

作者:(日) 有吉佐和子

譯者:李煒

版本:新經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

《恍惚的人》首版於1972年,因在日本首次直面老齡化問題,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恍惚的人”於是成為失智老人的代名詞。年邁的婆婆突然離世,夫妻倆還未回過神,卻發現公公茂造已患阿爾茲海默症,神志不清,從此這個普通工薪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巨變。

雖是虛構作品,有吉佐和子卻將日常寫得真切動人,被衰老和失智折磨的長者,在家庭和事業間苦苦平衡的上班族,目睹家人離去時哀慟和彷徨的後輩。衰老不可抵擋,當這一天終於來臨,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力氣去應對?

重尋生命的意義

《面對年老的勇氣》

作者:(日) 岸見一郎

譯者:陳令嫻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10月

日本暢銷書作家、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母親在49歲時去世,留下他和父親獨處,他的父親在晚年罹患阿爾茲海默症,在照顧失智父親的過程中,作者慢慢重建了與父親之間瀕臨崩潰的關係。這本書與其說是想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年老,不如說是教會我們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

當愛你的人漸漸變老,失去年輕時的能力和自信,甚至生活無法自理時,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怎麽做,如何與他們對話和共處,如何理解和體諒,如何引領他們在年齡增長中找回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本書最核心的命題就是:“對人類而言,幸福究竟是什麽?無法動彈、失去意識時,還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嗎?”

適應新角色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作者:(美) 拉姆·達斯

譯者:王國平

版本: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陽光部落格

2017年4月

在這個商業化推動的消費時代,年輕人是消費的主要群體,於是崇尚年輕、懼怕衰老的觀念漸漸成為主流。似乎只有年輕才是值得驕傲的,而年老的魅力往往被無視。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年老也可以很美好,它意味著智慧、寧靜、更從容的選擇。

本書的作者拉姆·達斯原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後赴印度修行數十年,在2001年身患中風後體會到了年齡的脆弱,寫了這本書,通過分析講述“新的角色”、“學習怎樣做一個老人”、“老去文化”、“臨終關懷”告訴讀者:“接受過去、回到現在,任由往事沉浮,不耿耿於懷、不妄下評論,頓然間你會有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

3

如何優雅地老去?

與變老和平相處

《如何老去:長壽的想象、隱情及智慧》

作者:常青

  版本:漢唐陽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醫學和科技發展的今天,醫學數據、健康指標、流行病預警、飲食寶典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媒體和朋友圈常年流行的養生話題——吃什麽有益,吃什麽致癌,做什麽長壽,不做什麽就早衰——使得不明真相者被形形色色的說法繞得雲裡霧裡。“人們漸漸失去遵循一種普遍生活策略的能力。但是,日益凸顯的各種退行性疾病,包括衰老本身,卻可能是另外一種思考方法,並非單一因果這麽簡單。”

長壽固然好,但高品質的生活卻不易達到;人人追求“不老”,卻在洶湧而至的資訊前衝昏頭腦,到底怎樣才能安靜從容地度過暮年?《如何老去》解釋了人為什麽會衰老、生命的極限、養生術的流行、如何與老去的身體和思維共處等話題;揭示了長壽背後醫療商品化、生命醫療化的隱情;同時啟迪我們直視生命之美:人之所以會老,是因為得到了記憶這件禮物。

年輕或衰老與年齡無關

《明年更年輕》

作者: (美) 克里斯·克勞利、亨利·洛奇

譯者:清淺、劉清山

版本:後浪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

衰老的過程不僅漫長且令人沮喪,這是規律使然,無法逆轉,果真如此嗎?

人體的機能在二十多萬年前就已經形成了,現代的生活方式卻在過去數百年,尤其是最近幾十年打亂了身體運轉的節奏。工作時間長,生活壓力大,缺乏運動,衣食無憂,體重超標,大腦發出衰弱信號,使得身體各器官的活動降至最低水準。《明年更年輕》的兩位作者,一位是經驗豐富的醫學博士,一位是退休的律師通過運動、飲食、日常生活三個方面告訴我們:人可以自發地向大腦發送積極訊號,讓人體各器官更好地運轉,在老年也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戰勝無聊與無助

《最好的告別》

作者:(美) 阿圖·葛文德

譯者:彭小華

版本:湛廬文化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

當我們老到無法獨立生活時,該怎麽辦?在生命的時限即將耗盡時,我們應該做什麽?美國醫生葛文德《最好的告別》結合自身多年外科醫生經驗,梳理了美國社會和醫學界養老的發展歷程,理智地探討:老年人如何獨立、自尊地生活?如何接受變老這件事?老人、老人的家人、醫療機構、社會怎樣為老做好準備?如何做最好的告別?

答案正如書中所言:“接受個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頓悟。”“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第二種是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采取行動的勇氣。”

本文整理自2018年5月26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6版。作者:新京報記者 張暢;編輯:李佳鈺、張得得。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