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把整個地球“變”成太空望遠鏡,真的可行嗎?

在天文學家大衛·基平眼裡,地球就是一個直徑1.3萬千米的超大號透鏡,能幫助我們看見更遠的太空和更暗淡的星體。

“地球望遠鏡”示意圖:左側為被觀測星體,右側航天器為觀測設備。

觀看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我們會看到一個斑駁的深藍色球體,外層包裹的雲層如同流動的白色大理石斑紋。然而在天文學家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的眼中,這是一個直徑1.3萬千米的超大號透鏡,用它“做”成的望遠鏡將把更遠的太空、更暗淡的星體帶到我們眼前。

基平是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太陽系外行星研究,曾經參與過第一顆地外行星的衛星的發現。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基平介紹了這個聽起來有點瘋狂的想法,引起了學界和媒體的關注。同行們表示這個計劃的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是它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來自“綠光”的啟示

這個想法背後的原理並不複雜。中學物理告訴我們,光線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會發生折射,這就是透鏡的工作原理。同樣,當光線從太空進入大氣層,然後再離開大氣層進入太空,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生折射。所以,如果在太空中觀測,大氣層就構成了一個透鏡,我們可以透過它看到遠處的物體。

基平的這個想法源於13年前對“綠閃”現象的研究。綠閃(green flash)是指在日出日落的過程中,太陽幾乎完全隱沒在地平線之下時出現的一道短暫而罕見的綠光。以往的研究證明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大氣折射。光的折射率和波長有關,當太陽剛好處在地平線下面某個位置的時候,其他波長的光在折射和散射過程中損失了,只有綠色的光能夠傳播出來,並且能被人眼感知,在合適的條件下就形成了綠閃現象。

基平還推測,這時候如果在太空中合適的位置進行觀測,就能看到整整一圈綠光包裹著地球。

圖注:綠閃現象。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閃現象說明,大氣折射雖然微弱,卻足以對天文觀測造成影響。舉例來說,來自某顆遙遠星球的光,一部分從北極上方經過,離開大氣層時向下發生彎折;另一部分從南極下方經過,離開大氣層時向上發生彎折。這些光線將在“大氣層透鏡”的焦點位置再次匯聚,形成一個像。

基平將這個設想命名為“地球鏡”(Terrascope)。根據他的計算,這面“地球鏡”相當於一台等效(有效通光)口徑150米的望遠鏡,能夠將物體的亮度放大22500倍,從而捕獲極其微弱的光線;只要將一面直徑1米的鏡面發射到月球附近的位置,就能接收到由地球大氣形成的像,找到遙遠的行星甚至小行星。

圖注:“地球鏡”示意圖,被觀測星體(左)在“地球鏡”的焦點處(右)成像,並被航天器接收。圖片來源:James Tuttle Keane/Califor年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愛因斯坦的遺產

“地球鏡”的設想還受到了另一個更大膽的計劃的啟發,那就是“巨大天文望遠鏡”(Fast Outgoing Cyclopean Astronomical Lens),簡稱FOCAL計劃,要把太陽當成透鏡進行天文觀測。

太陽沒有地球那樣透明而平靜的大氣層,但它有另一個讓光線彎曲的法寶,那就是巨大的引力。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場會使光線發生彎曲,後來愛丁頓的日食觀測實驗驗證了這一預言。愛因斯坦還指出,由於光線的彎折,我們可以看見那些位於大型天體後方的物體,這就是所謂的引力透鏡。

圖注: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引力透鏡現象,在聚集的多個星系(圖片中央)的作用下,同一顆類星體產生了5個不同的像(周圍白色亮點)。圖片來源:NASA, ESA, K. Sharon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E. Ofek (Caltech)

後來的物理學家們也對這個想法進行了一些研究。到1993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克勞迪奧·馬可尼(Claudio Maccone)向歐洲航天局(ESA)提交了一份詳盡的FOCAL計劃。但是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這個計劃(用太陽當透鏡)實在不太可行——要想接收太陽引力透鏡形成的像,需要把探測器架在離太陽550個天文部門(1天文部門=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等於1.5億千米)之外的地方,比太陽到冥王星的距離還要遠。

“巨型”望遠鏡大家族

縱觀歷史,光學望遠鏡總在追求更大的口徑,以實現更高質量的成像。但是製造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非常困難。建造中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口徑也“僅有”40米。

為了保證成像質量,光學望遠鏡對鏡面的平滑和清潔程度要求極高,大型望遠鏡通常由多個鏡片拚接而成。基平在論文中指出,隨著口徑的增加,光學望遠鏡的建造成本以平方的幅度增長。例如計劃在夏威夷群島建造的三十米望遠鏡(TMT),它的預算達到20億美元;如果用同樣的技術建一台口徑100米的望遠鏡,預算將達到350億美元,那是個真正的天文數字。

圖注:TMT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且,如果要把望遠鏡發射到太空,那麽“運費”又是一筆開支。計劃2021年發射升空的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被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它口徑6.5米,預算已經達到88億美元。高昂的預算導致JWST項目被一再推遲,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同時期的其他項目也受到波及,面臨資金短缺、項目推遲甚至被取消的風險。

基平認為自己的計劃在成本上有著巨大的優勢,他只需要造一台直徑1米的探測器,然後把它送上太空中離地球約36萬千米的地方,比月球還要近一些。在開展計劃之前,他還可以通過“立方星”(CubeSat)初步檢驗一下這個想法,那是一種模塊化的微型衛星,人一隻手就能托住,成本也非常低廉。

光學望遠鏡主要觀測宇宙中的可見光,如果安裝相應的傳感器,也能觀測紅外線、紫外線。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工作了近三十年,拍攝了大量遙遠的星系。而我國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巡天七年,發布了上千萬條光譜信息,為銀河系的結構和演化、恆星的物理性質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

圖注:郭守敬望遠鏡的鏡面。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除此之外,天文學家還借助射電望遠鏡,收集光學望遠鏡“看”不到的電磁波。射電望遠鏡不需要那樣極度平滑的鏡面,它們可以使用像衛星信號接收器那樣的“大鍋”,也可以利用天線陣列采集信號。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口徑達到500米。FAST能夠觀測宇宙中的中性氫(即電中性的氫原子)分布,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它還能觀測脈衝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

各種功能的望遠鏡各司其職,幫助我們揭開宇宙的奧秘。不知道基平的“地球鏡”,何時能加入這個大家族呢?

圖注:FAST主體工程。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 | 戚譯引

審校 | 李會超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

責編 | 高佩雯

參考來源

Clery.D, 2019, Space telescope would turn Earth into a giant magnifying lens,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z0283

Kipping.D, 2019, The "Terrascope": On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 Earth as an Atmospheric Lens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在微信搜索漫步宇宙【qqtaikong】並關注,然後

1、回復“英仙座”可以看到2018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合集,近百顆流星與你一期一會。

2、回復“日偏食”可以看到2018年8月日偏食全程實錄

3、回復“火星大衝”可以看到15年一遇的2018年火星大衝實錄【2018年7月】

4、回復“月全食”可以看到本世紀最長血月月食實錄【2018年7月】

你可能還想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