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改革開放40年略影:弄潮中關村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當年的“電子一條街”白頤路已經改為中關村大街,電子商鋪也從零星幾家小店,發展到擁有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高科技園區。蔡代征/攝(資料圖片)

1978年至2018年,40年改革開放的歲月濃縮在7.2公里的中關村大街上。

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範區,陳春先、紀世瀛、柳傳志、段永基、王選、王文京、俞敏洪、李彥巨集、雷軍等無數個鮮活的名字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發展和變化,一代又一代的 “中關村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飽含創新的標識和無數探索故事。

從上一代人的“下海潮”到當代青年的“雙創”大潮,一代過去,一代又來,那些驕傲的追風少年雖然已兩鬢斑白,但創新的精神和試水的勇氣一直在延續。它不會因為拆除白頤路的塵土飛揚而消逝,也不會停止於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空飄散的咖啡香氣中。

少長鹹集,風雲際會,40年過去了,中關村的發展已經躍入新軌道、新方向,中關村的故事也在用新表達和新主旨,來面對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中關村“第一人”陳春先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一年,時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的陳春先也悄悄地、艱難地播下了如今已聞名世界的中關村的第一粒種子。

三次訪美的陳春先堅定了移植矽谷經驗、搞技術擴散的想法。從矽谷回國後,他再次審視曾熟悉的中關村:人才密集程度上與矽谷極其相似,但大學教授、科技人員隻滿足於實驗室的成果,轉化為產品後老百姓是否買得起,從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陳春先想一改中關村面貌,要在這裡建立“矽谷體制”。

1980年10月23日下午,陳春先在數百人報告廳,面對那些沒去過美國的同事們,做了一場訪美報告。“美國尖端科學高速發展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那裡已經形成幾百億美元產值的新興工業。我總覺得中關村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我們必須轉變觀念,革新體制。”

報告會後,陳春先帶著紀世瀛、崔文棟、曹永仙、汪詩金、吳德順、劉春城、羅承沐、耿秀敏、潘英、李兵等同仁,來到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一間十幾平方米平房倉庫,佔用了小半間房子,悄無聲響地成立了“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之所以稱為服務部,未叫公司,是因為沒有研究所辦公司的先例。但陳春先既是等離子體學會的副理事長,又負責服務部全部工作,實際上和辦公司差不多。他拿著從北京市科協討來的“批準檔案”,到警察局刻了一個公章,到銀行開了一個账戶,“公司”便成立了。

誰也不會想到,這平凡的一天會成為中關村公司的誕生日,會成為北京甚至全國第一個民營科技公司的雛形,成為日後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中關村的第一粒種子。

服務部成立完成的兩年間,陳春先和同事每天騎著自行車四處跑業務,總共承建了27項開發研製和谘詢項目,每人每月可以領到30元的津貼。不料風言風語也緊隨而來,小小的服務部面臨關停。這場風波直到1983年初,黨中央長官同志表態,對陳春先的探索給予了肯定,才平息了下來。

從“掮客一條街”到“兩通兩海”

在陳春先等第一批創業者的帶動下,“兩海”、“兩通”(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民營科技企業呈井噴狀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逐步成形。但是也有很多公司以“科技開發”的名義,走私、倒賣電子產品。“電子一條街”又被稱為了“掮客一條街”。

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特有的產物,“掮客”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別,在市場上倒買倒賣有關商品進行牟利。時任海澱區委書記,《中關村改革風雲紀事》作者張福森表示,“中關村有掮客,但不是掮客一條街。就是說他在倒買倒賣產品的過程當中,有智力投入、有服務、有開發,當時叫技工貿相結合的企業,所以中關村是科技開發企業一條街,而不是掮客一條街。”

雖然爭論一直都在,但中關村的發展卻沒有停下腳步。科技人員從高等學校、研究所走出來,科技人員的“下海”大潮正式拉開。王洪德“五走創京海”的舉動轟動北京城,也刺激了中科院和海澱區。“科技人員能辦企業,官方為什麽不能搞?”中科院計劃局與海澱區決定合作,從“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10萬,創辦官民合辦的“科海”。京海、科海的先後嘗試,也讓更多科研人員的心眼活泛起來。

1984年5月16日,四通在四季青鄉會議室宣告成立,鄉裡出資2萬,請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當名譽董事長。一度與四通同台共舞的,是信通。這是中關村第一家股份製企業,由中科院計算所、科儀廠、海澱區各投100萬,於1984年11月開業。後來大名鼎鼎的聯想也在這一年登上了歷史舞台。

是端起泥飯碗,還是丟掉鐵飯碗?雖然“兩通兩海”創造的財富鼓舞了一大批創業者,但當時的整個社會輿論環境對於“下海”不理解的還是佔多數。直到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獲批,“中關村”正式誕生,壓抑了十餘年的創業熱潮就此噴湧。

從“大賣場”到創業大街

雖然還沒有高樓大廈,但20世紀80年代的“電子一條街”無疑是城西最熱鬧的地方之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當年的“電子一條街”白頤路已經改為中關村大街,電子商鋪也從零星幾家小店,發展到擁有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達3941億元、出口創匯27億美元的高科技園區。

位於中關村大街1號的海龍電子城就是中關村進化中的產物。它的開業標誌著中關村電子賣場時代的開始。“買電器到海龍”曾成為大家的共識。鼎盛時期,海龍年銷售額達60億元,店內商鋪數量多達600家,生意好時一家店鋪一天能接上百個訂單。但從2007年起,隨著電商興起,海龍開始走下坡路。假貨橫行、魚龍混雜成了這裡的代名詞。直到2015年3月,海龍電子城掛牌“智能硬體創新中心”,標誌著海龍開始從傳統電子產品經營向智能硬體創新轉變。2016年7月7日,海龍大廈貼出告示:即日起一至五層停止營業,更新改造。有17年經營歷史的海龍電子城停止營業了。今年5月初,中關村最後一個電子賣場廣安中海電子賣場也被拆除。

海龍等賣場的停業雖然令一代人唏噓,卻擋不住距離海龍西側幾個路口的創業大街飄散過來的咖啡香氣。更新後的中關村大街全長7.2公里,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2018年1-5月,中關村平均每天新設立科技企業達89家。

新一代的創業者在這裡崛起,而“中關村”的概念,也早已突破地理上的“中關村大街”,向北邊的上地,乃至全國各地輻射。作為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陣地,中關村形成了“一區十六園”的格局。十六個分園不斷強化創新服務功能,落地了一批高精尖項目,建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園區。中關村正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成為首都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引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