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技創新領域的王煜全:停止創新,就是自取滅亡

內容來源:2018年8月11日,王煜全舉辦第一屆全球科技創新工具發布會——“王煜全創新地圖大會”,本文內容根據活動現場長達3小時的演講內容整理。筆記俠作為獨家筆記支持,經主辦方和講者授權發布。

講者|王煜全今日筆記達人| 燕子

封圖設計|泉十七責編| 王一 一

第2430篇深度好文:14039 字 | 18 分鐘閱讀

精華筆記·商業趨勢

本文優質度:★★★★★口感:翡翠鮮蝦

筆記君說:

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時,還想再問一句,那麽如何讓科技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甚至說,科技能不能成為每個人的生產力?

而當今,科技距離第一生產力出現的最大斷層,是學術研究無法產品化,科研和市場的銜接密度還遠遠不夠。

垂直於科技創新領域的王煜全老師會如何看待這些問題?而真正具備科技前瞻性的創新中心是什麽樣的?以下,enjoy~

曾經,在街上自言自語的被當成瘋子;現在,在街上自言自語的是在打電話。曾經,對著機器說話的是修機器的;現在,對著機器說話的叫智能家居。

現在,對著空氣連說帶比劃的是瘋子在修機器;明天,對著空氣連說帶比劃叫做遠程互動。

有了科技,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一、科技的緣起:

美國讓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都來自小公司

原來我們認為遙不可及的黑科技,現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身邊。手機功能比五年前最先進的電腦還要強大,電動車續航能力達到了500公里以上,自動駕駛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這些把黑科技帶到我們身邊的人,比如喬布斯、馬斯克、馬雲、馬化騰等,他們就像電影裡的超級英雄一樣改變了世界。

這些科技超人是我們只能仰望卻難以效仿的,比如祖克柏,19歲創業,成立Facebook公司,八年以後公司就上市了,市值達到一千多億美金。

大多數人眼裡,只有擁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才能改變世界。但今天我想告訴你的是: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你不需要擁有超能力,只要擅於運用科技,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超級英雄。

我們所投資的專注於無線充電領域的WiTricity公司拿到了MIT無線充電技術的全部授權,經過10年研發,他們實現了產品的商用。

2017年他們和戴爾公司合作推出了無線充電的筆電電腦,今年又和寶馬公司合作,在2018款的寶馬五系E系列混合動力車上,配置了WiTricity無線充電系統。

理論上講這樣的革命性的技術,原來肯定應該出自於GE這樣的大企業,但現在為什麽一個叫做WiTricity的小公司就把這件事給幹了?為什麽小公司也能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做到大創新?

1.拜杜法案的來由

這一切其實源自於1980年的拜杜法案。

在拜杜法案前,高校的科研因受到各方面的資助,在最後確定科研成果歸屬權時,往往有很多爭議,以至於這些科研成果會被擱置,不能被有效利用。

所以美國高校的科研全球領先,科研成果很多,但能夠實現產品化推向市場的少之又少。

1980年的拜杜法案,明確了不論出資方是誰,發明專利都屬於高校,高校具有自由處置權,更重要的是,通過拜杜法案,各高校都加強了對技術轉讓的支持,並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規則。

拜杜法案主要有三個重要意義:

1. 提高了高校轉讓技術的積極性

因有自由處置權,拜杜法案大大提高高校轉讓技術的積極性,它將權責利劃分的很清楚,專利仍屬於高校,但是高校可隻轉讓獨家商業權益,不會再像以前轉讓專利,導致教授都不能搞研究;

2. 科技的商業化、產品化速度大大加快

拜杜法案頒布後,各高校紛紛成立知識轉讓辦公室,使得科技的商業化、產品化速度大大加快。

3. 專利轉讓的費用大大降低,小公司也可拿到專利的使用權

專利轉讓的費用大大降低,小公司也可拿到專利的使用權,而且因為重視程度也大不相同,大公司要談轉讓知識產權,撐死也就派個律師來談,再給點轉讓費了事。

而小公司的CEO們往往親自出面,表達自己會全力做產品開發的誠意,還會邀請研發專利的教授到公司來兼職做首席科學家,給他們很好的股權或者期權。

拜杜法案頒布後,突然之間整個科技創新的生態重心變了,大公司反而拿不到最先進的科技,最先進的科技都聚集到了小公司手裡。

因為拜杜法案,美國產業研發經費迅速上升,從1981年的年投入500億美金增加到了2016年的年投入4000億美金,更重要的是小於500人的研髮型小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從原來<5%提高到了20%以上。

正是這些數以萬計的小公司成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他們不光使科研成果推向社會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企業自身發展也極其迅速。

很多小公司5-8年完成產品研發,10年完成量產,再用10年就能棲身跨國大企業乃至世界500強的行列。

小企業創新造成科技在各個行業的井噴,也造成了科技在各行業領域的廣泛運用,科技創新速度也大大提升。

2.科技軍備競賽時代已經來臨

科技創新的速度一旦提升上去,就很難降下來了;科技創新波及的領域一旦擴展開就很難收回去了。

紅舞鞋理論(著名的互聯網專家、《互聯網周刊》的主編薑奇平提出):傳說中有雙紅舞鞋,穿上的人就會一直跳舞直到累死才能停下來。

薑老師說科技企業也一樣,本身就要不斷創新,停止創新就意味著被淘汰。

比如說:可口可樂不需要科技創新,一個配方研製出來可用100年;但蘋果每年都要有創新,十年間從第一版做到iPhone 10,才能夠活下去。

科技企業每年要投入大量資金到研發,而且研發一旦被競爭對手超越,以前的積累都前功盡棄。股神巴菲特不喜歡科技公司,因為科技公司的成功太難維持。而且它的利潤都貢獻給了研發。

但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紅舞鞋模式正擴散到全社會,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不是科技企業的傳統企業了,所有企業都是科技企業。

所有的企業都要不斷更新科技。

一個先進科技一旦成熟,會迅速擴展到各個行業。掌握先進科技也沒競爭優勢,因為你的競爭對手也掌握了;但沒掌握先進科技、甚至掌握得不夠快,就會成為競爭的劣勢。

所以掌握先進科技未必能夠獲勝,不掌握先進科技一定會失敗。

我們把這個時代叫做科技軍備競賽時代。

不過科技軍備競賽也有好的一面。

看似各行業的企業家都因無休止的軍備競賽而疲憊不堪,但實際上科技軍備競賽的回報也更大。原來只有互聯網領域是贏家通吃,但現在所有行業都是科技產業,所有的領域只要積極擁抱科技,都有贏家通吃的機會!

其實不光開發區,企業家更需要了解前沿科技的動態,尤其是了解科技井噴背後的規律。

中國科技創新企業要充分學習國際成果經驗,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形成全球化的競爭力。創新的門檻越來越高,簡單的東西基本都被發明完了,現在的創新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全球正進入小企業引領的積木式創新時代。

二、以波士頓為例,

構建積木式創新生態

我們把使得創新順利完成的系統叫做積木式創新體系。

它是指:

最有經驗的企業家拿到最先進的科技武器,找到最具行業洞察力和執行能力的人組成團隊。

並找到最好的協作企業形成生態式的協作,迅速掌握原來大企業才具備的研發、生產、行銷、銷售等能力和資源,把最先進的科技產品推向市場,同時企業自身迅速做大,對跨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衝擊和挑戰。

積木式創新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要有足夠長的長板,別人才會和你合作。

科學家擅長科研,把科研轉化為產品需要的是研發管理,這和科學家的專長並不一致,因此在一個科技創新企業中,具有企業家精神的CEO才是最重要的,承擔管理的是CEO,具體負責研發的是CTO,科學家往往是兼職的。

作為企業家,要證明自己的管理能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以前的成功經歷,以前的經歷越成功,再拿到最前沿科技成果、再次創業的機會就越大,創業成功的機會也相應增大。

美國的科技創新產業充滿活力,就在於有一大批曾經好幾次創業成功的連續創業的科技企業家。

對年輕人來說,經驗不是你的長板,但至少專業能力和勤奮可以是你的長板,所以我們不鼓勵年輕人創業,但鼓勵年輕人到由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帶隊的創業企業去鍛煉自己。

第二層,要有人能把大家聚集起來,並達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標,形成企業。

企業成功需要多個互補的長板,怎麽把這些長板是順利拚接起來?

一個成功的科技創業企業,需要有經驗豐富的CEO把公司運營起來,需要掌握先進科技的科學家帶來可商業化的技術,還需要投資人在其中起到粘合劑的作用。

這同樣也可以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麽你知道的風險投資人都來自矽谷?

矽谷大多是模式創新,所以需要有著名風險投資人月台,向公眾去證明這個公司和其業務模式的價值。

而真正以科技為主導的公司是不需要有人在公眾面前去月台。專注做科技投資的風險投資人,更多在台下起到網絡、社交、和介紹的作用,這些人不需要出名,但他依然非常有效率。

第三層,要有支持創新的環境,企業才能成功。

為什麽這麽多創新公司在波士頓?就是因為波士頓有得天獨厚的,科技企業需要的創業支持環境。

1.創業環境裡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好高校。

可能你對波士頓不太熟悉,但是你一定知道哈佛大學,它就在波士頓的劍橋市。除哈佛外,還有MIT(麻省理工學院)。

波士頓有超過100所大學,除剛才介紹的兩所頂級高校外,還有塔夫茨大學(美國綜合排名第27)、波士頓學院(美國綜合排名第30)、布蘭迪斯大學(美國綜合排名第34)、波士頓大學(美國綜合排名第37)等。

世界上可能沒有哪個城市像波士頓這樣有這麽多大學,而且這些大學還不是一般的大學,全美高校排名前50的就有7所。

高校的存在是一個地區產業有效發展的內在驅動因素。

高校對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有什麽影響?

波士頓的經濟經歷過兩次大衰退,最終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準,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波士頓的高校資源。

MIT有一個有名的媒體實驗室。估計說到MIT媒體實驗室,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就是張朝陽創辦搜狐的故事。

簡單說一下他們研發的產品你就知道MIT媒體實驗室有多牛,比如說亞馬遜的Kindle閱讀器,給孩子設計的可視化編程語言Scratch,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連MP4的視音頻格式都是他們發明的。

麻省理工學院近期的創業項目,很多都出自於實踐能力非常強的機械工程系。

機器工程系的科研既實用又前沿,我們在帶中國企業家參觀MIT時,曾經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陳剛教授做分享,當時我就問他:

“MIT為什麽能研發出這麽多厲害的科技,孵化出這麽多前沿的科技企業?”

他說:

在MIT校長和系主任的職責是要了解科研的發展趨勢,找到下一個科技突破可能出現的領域,並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吸引那些有可能做出突破的年輕人,也就是未來有可能得諾貝爾獎的人。

在這個環境裡,支持他做出偉大的科學突破,把他培養成諾貝爾獎得主。正是這種機制,才能讓科學突破持續從這裡產生。

所以,如果沒有高校的支撐,就沒有核心科技,科技創新企業就很難成長起來,沒有公司的聚集就很難形成強大的產業生態,高校的存在是一個地區產業有效發展的內在驅動因素。

2.教授

教授不像其他學者,不滿足於只是做學術研究,而希望他的研究能造福更多人類。

科研和產品研發的區別,在於科研追求的是單項領先,而產品研發需要綜合多項科技以達到最優的體驗。在過去十幾年裡,學術界對技術轉化的心態發生轉變。

越來越多的教授開始認同,學術水準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科研成果能夠盡快產品化,為社會提供更多價值。

真正的優秀學者,應該是科研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同類出類拔萃。比如:

MIT的著名教授Robert Langer,他的體現學術水準的H因子高達251。(指的是發表的論文,被同行引用的水準,251,意味著教授有251篇文章被超過251個人所引用。)

同時,教授也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積極地創辦公司推進技術轉化,至今累計創辦了超過20家公司。而且像這樣的教授越來越多。

3.本地有優秀的公司

優秀的大公司往往是創業者的黃鋪軍校,前輩成功的故事,往往是後來者的榜樣。

波士頓的地標-健讚公園,來自於著名生物製藥企業健讚公司,健讚也是我們前面提到的Carmichael的導師George whitesides和他的六位同事在1981年創建的,是波士頓最早一批生物製藥公司,公司的科研實力雄厚,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跨國企業,並在2010年被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公司成功收購。

現在波士頓地區有1000多家生物科技企業,其中有很多企業家曾是健讚員工。

健讚為波士頓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波士頓的科技創新企業培育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

4.支持創新的相關機構和能力

波士頓在這方面做得也非常到位,比如全球最大的創業加速器Masschallenge(麻省挑戰賽,它是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時,為幫助創業企業活下去,由波士頓政府牽頭設立的),現在咱們看起來很多加速器通用的模式,很多都是他們創造的。

它給你提供4個月的辦公環境,且租金全免,還幫你對接各種資源。

4個月後組織大型路演,請各路投資人來看項目,幫創業公司早日拿到下一輪融資。10年間他們共加速了來自81個國家的1500個創業公司,在這裡加速的創業公司一共融到30億美金的資金,創造了8萬個就業崗位。

和MassChallenge不一樣,順應硬體創新的新趨勢的波士頓成立的硬體加速器Bolt的強項在提供硬體研發設施的支持。

它有一整套硬體原型開發設備,比如3D列印、3D掃描、雷射切割器,而且會配全職的工程師來幫助入駐的創業公司用好這些設備,更好的縮短開發原型的周期。

另外對優質的創業企業,Bolt還會做10萬-50萬美金的股權投資。

Techstars是美國知名的種子加速器,它的特點是看重初創公司的“品質”而非數量。它的模式是引入導師幫助初創公司,目前為每家初創公司提供10名導師,讓導師能夠高度專注輔助初創企業。

和MassChallenge那種大量扶持初創企業的模式相比,TechStars更重視孵化少量高品質的項目,而且給每家初創公司提供很多的支持。他們希望所有資助的公司都能成功。

截止最新統計,TechStars共孵化出114家公司,另有98家還在孵化當中。其中的73家正進行融資,已募得1.34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雖都是創業企業的加速器,但這三家各有側重,為不同需求的企業提供不同的支持。

5.足夠的交流密度

可以說波士頓有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他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創業想法,又有足夠的科研成果做支撐,這群人想要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科技,當然還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自由的交流和碰撞。

在波士頓,這個地方就是肯德爾廣場。

肯德爾廣場有地理位置優勢,大批的科技創業公司直接依托高校而生,就聚集於此。

在這也有一些很便利的公共辦公區,隨便找把椅子就能乾活,整個社區都是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

這裡也不斷吸引更多的技術公司和科技企業家前來,比如,亞馬遜就把一整個移動開發團隊搬了過來,谷歌在這的辦公區也迅速擴大到一整棟新的辦公樓,還有更多的醫藥企業也在不斷往裡擠,已形成集群效應。

在技術領域有個贏家效應,一個地區一旦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人,就會很快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到這,逐漸地,企業、人才、創意、技術這些資源不斷聚集,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形成了科技集群。

所以說,離人才和技術都要越接近越好。

密度不光體現在創業公司上,也體現在逐漸成熟起來的公司形成的產業化大環境上。

波士頓的128公路,旁邊聚集著上千家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其中有70%的公司都是MIT的畢業生創辦的。

1948年,美國一家房地產公司Cabot &Forbes就想到了這個主意,那時128公路還是條普通的路,這家地產公司就在附近以低廉的價格大量買地,開發產業園區,而且還提出了一個“打包採購模式”,在出租的同時還給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很快就有大公司被吸引過來,在這建工廠、建辦公太空,包括現在已經是行業巨頭的寶利來、晶體管巨頭企業Clevite、喜萬年國際照明集團等等都是在這個地方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6.資本的支持

波士頓的金融科技產業也非常領先,其中有很多優秀的風險投資機構,比如北橋基金(North Bridge),另外還有Polaris、Vintage Point等。

不斷新陳代謝,不斷有新基金成立,這也是波士頓資本產業有活力的表現。

傳統風險投資至今仍有一個痛點沒解決,它們更擅長投軟的東西,因為在美國傳統風投是伴隨軟體業和互聯網業發展起來的,這些產業不需以長期的科研和實驗為基礎,能快速迭代,相對來說更容易評估風險。

要讓他投硬科技,就很難準確判斷價值,也就不敢輕易進場。

但好的風投是真正願意伴隨企業一起成長的,Carmichael就是看到傳統風險投資的這個問題,成立了專門投資硬科技和實體產業的風險投資基金,所以叫物質影響。

另外風險投資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連接者,幫助創業者和科學家建立聯繫,共同促成科研成果產品化,周期可能很長。

尤其是在前期可能幾年內都只有投入,沒有收入利潤,但一旦產品成功上市,企業就極有可能實現指數級成長,迅速發展成大型跨國企業。

所以好的風投機構能夠看準科技,且一旦看準後能夠堅決的守住,不僅需要足夠的經驗,更需要面向未來的勇氣。

其實我非常認的一種投資理念是要為企業提供更多價值,之所以放著輕鬆的投資事情不乾,辛苦地傳播前沿科技、培訓企業家,幫企業對接資源,也因我們對這理念的認同,因為我們也在積極探索資本配合科技創新產業的新模式。

市場變了,需求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現如今我們處於一個產業協作的生態,既要考慮多方協作,還要考慮協作者能夠長期合作,保證協作者的利益能夠長期共享。

大型投行也好,風險投資也好,都不能解決產業協作問題,以前的資本運作模式就不適合。

現在企業發展,各個階段需要各個階段的支持。現在的資本運作模式,天使投資、PE、風險投資等各階段間脫節、利益割裂,因此各階段的投資者都沒長期為企業提供資源支持的興趣。

所以我們探索的產融資本,是針對新興科技創新企業,為解決他們發展的瓶頸問題所設計的。

現有新興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瓶頸主要有兩點:

一,是企業研發完成後的量產問題

二,是企業上市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資本運作方案,先是借助中國製造的優勢和地方政府支持,幫助企業在中國實現量產,其次是用有條件投資的方式,為企業的產品量產和市場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但要求企業做出明確的上市安排,且明確規定企業的上市地是香港。

香港在吸引美國科技創新企業上市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優勢會為中美科技產業的深度合作帶來巨大的價值,也會給香港贏得巨大的發展機遇。

剛才介紹了波士頓的高校、科學家、企業、支持機構、產業環境和風險投資。

這些能力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對科技創新有力的支持。

中國曾經有一個討論,“我們如何能培養出1000個喬布斯?”,其實創新的生態比創新者更加重要。

創新的生態固然能讓喬布斯成功,更重要的是要能讓普通人也能成功,波士頓就是這樣的典範。

我們不是像普通的投資人一樣,關注一個個孤立的項目,而是希望了解創新的機制和創新的環境。我們也並不只在旁邊觀望,而且深入到企業之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支持環境。

科技離你並不遙遠,科技的目標就是為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服務。

三、創新的模式正在蔓延:

全美20大創新中心

今天我介紹完波士頓的創新,你可千萬別以為創新就是矽谷+波士頓。

這樣的創新環境在美國已經非常普遍了,甚至在全球都越來越多,成為了全球創新的主流模式。

美國著名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把這樣的創新環境定義為創新區 innovation district。

你想要有更長遠的發展,必須要擁抱科技,第一步就是要知道科技創新都是在哪發生的,能夠找到真正先進的科技才行。

矽谷仍是創新的核心區,20個創新區仍含有矽谷,但已和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

今天矽谷的高校有斯坦福、聖何塞也已經變成了一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大城市,周邊的大企業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規格是從原來的草根創新到今天的創新區轉變的最佳范例。

雖然矽谷依然創新,但在全美國創新全面展開的背景下,矽谷已經不再一枝獨秀。

另一個不詳細介紹的創新區是舊金山,舊金山本身是個大城市,城裡又有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更是不少大公司的總部就在舊金山,而且是在市區,孵化器、加速器很多,活動更是一年到頭不斷。

創新區名稱: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 / Kendall Square

附近高校:哈佛/MIT/波士頓大學/波士頓學院/塔夫茨大學

附近大企業:Genzyme/百鍵Biogen/富達基金

優勢領域:IT/生物科技/金融科技

所在城市:匹茲堡

創新區名稱:Oakland Innovation District

附近高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

附近大企業:Uber/ 亨氏/ 拜耳美國總部 / nova chemicals / PNC / 美鋁 / 邁蘭製藥

優勢領域:醫學/人工智能/能源

所在城市:北卡研究三角區

創新區名稱:Research Triangle Park

附近高校:杜克大學/ 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 北卡州立大學

附近大企業:聯想全球總部 / GE研究院/ 葛蘭素史克 / 巴斯夫 / ABB / Duke Energy

優勢領域:生物醫藥/微電子

所在城市:休斯敦

創新區名稱:Houston Innovation Corridor-

附近高校:萊斯大學/休斯敦大學

附近大企業:德克薩斯醫療中心/NASA/Phillips 66/ ConocoPhillips/ Halliburton/ Waste Management, Inc/ Sysco

優勢領域:航空航天/能源/醫療

所在城市:奧斯汀

創新區名稱:Sillicon Hill 矽丘

附近高校: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附近大企業:Amazon, Apple, Google and Hewlett-Packard分部、DELL, AMD, Whole Foods

優勢領域:軟體/半導體/?醫療科技

(點評:這裡有個著名的科技大會西南偏南 SXSW ,今天很多知名App就是從這裡傳播出來的,比如說:Twitter, Occulus Rift, Snapchat, Foursquare。)

所在城市:鳳凰城

創新區名稱:PHX Core-

附近高校:亞歷桑那州立大學/鳳凰城大學

附近大公司:Intel全球第二總部/ 安富利(Avnet), Magellan Health , ON Semiconductor, Republic Services

優勢領域:芯片/材料/農業

我們10月下旬將要去考察的創新區還包括科羅拉多的丹佛。千萬不要小看丹佛,那可是美國創業密度最大(人均創業公司數最多)的城市。

除此以外,美國還有幾個一直保持創新的大城市,像我所在的紐約,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一直到60年代還是髒亂差和治安混亂的代表,但現在已經成了充滿活力的城中城,布魯克林原來的軍港改建成的科技創新區Brooklyn Navy Yard更是遠近聞名。

另外,紐約市中心曼哈頓的創新區叫Silicon Alley矽胡同,也很有名。

洛杉磯的市中心Downtown Los Angeles、西雅圖的南湖區South Lake Union、芝加哥的世紀公園Millennium Park 也都是著名的科技創新區。

費城的 University City Center是美國第一個科技創業園區,過去幾年隨著費城外遷人口增多,有老化的跡象,但這幾年借著科技創新的機會和賓州大學等優秀大學的支持,正在卷土重來。

還有一批背靠好高校迅速崛起的新創新熱點地區:

紐約州的首府Albany,紐約州政府在那裡建立了研發中心,只要付研發人員的成本,第三方企業就可委託政府的研發中心做研發,研發成果歸企業所有,再加上紐約州政府的招商引資措施,這裡聚集了大量科技公司,形成了科技谷Tech Valley。

此外還有依托華盛頓大學的聖路易斯、依托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麥迪遜、依托楊百翰大學、猶他大學和猶大州立大學的鹽湖城。

20大創新區,讓我們理解美國的創新正迅速擴散,創新源頭是高校。

從高校的科研成果到產品研發完成需要5-8年,產品實現量產並推向市場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我們往往希望別人把研發都做完,到量產時再交給我們,但天下哪有把小雞辛辛苦苦養成了母雞,開始產蛋了,還會把母雞賣掉的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在海外進行的收購母雞式的並購活動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受阻。

企業要想利用前沿科技建立自己的優勢,就要足夠前瞻,早早投資於小雞,甚至參與孵化,至少提前五年布局前沿科技,才有勝出機會。

今天液晶屏市場競爭的一項關鍵技術是量子點,誰掌握誰就有優勢,三星公司就正在全球力推量子點電視,以和其他液晶屏電視廠家拉開差距,而全球範圍有量子點技術的企業就是TCL,使它在和三星的相愛相殺中把其他競爭對手甩於身後。

TCL早在五年前就投資布局了量子點技術,才有今天的優勢。

所以,要真正成為行業領軍企業、真正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對前沿科技的早期布局是必不可少。

要多早?最好從對高校科研成果的跟蹤開始。

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轉化機制,有這方面的專家專門負責把高校的專利轉讓給產業界,我們會聯合全球頂級技術轉移領域的專家,一起挖掘全球最有價值的專利技術,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科技產業布局,這就是我們要推出的美國30所高校300項可供轉讓的科技的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包含美國最好三十個大學科研成果。民間科學家的時代結束了,現在的科技都已經是師出名門了,緊跟著名高校科技的進展,應該就不會有太大的意外。

為什麽隻選30所,每所大學隻選10個科技,一共才300個呢?

我們也知道,現在有些技術轉讓的網站動則聲稱有上萬甚至幾萬個技術。但其實多很容易,少才是最困難的。因為這上萬個技術不可能都重要,真正重要的也就是這麽幾百個。

前面我們介紹了高校的專利技術庫,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全球前沿科技是從高校轉化出來的,現在很多科學家也都願意參與自己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

但目前更多是靠高校來幫助科學家來實現成果轉化,科學家在這其中能夠參與的並不多,如果不能把科學家的成果轉化成產品推向市場,科學家的成果再偉大也只是學術層面的,不能造福社會。

就像前面講Wicab的例子,產品不能順利上市,盲人就不能更早得到這項福利。

所以我希望做的是能夠讓科學家的偉大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同時也讓科學家的產品能夠更快地和產業對接、和市場對接。

四、中國的科技創新機會在哪裡?

第一塊長板,是我們反覆講的中國製造優勢。

其實不光是產業集群優勢,而是創新產品的第三方製造優勢,就是幫助創新科技企業實現量產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大規模的、複雜產品的開放製造能力。

我們的這個能力不光是全球第一,而且是全球唯一的。

這才是為什麽蘋果手機不在日本、不在德國,而在中國製造的原因。

如果我們能把這個能力加上我們的市場優勢和資本優勢,對美國科技創新企業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這也是為什麽Soft Robotics願意要我們的投資的原因。

中國的第二塊長板是群體加速的創新。

是當有大量創新者參與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別人創新的基礎上繼續創新,很快就能把創新的水準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深圳就是群體加速的創新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第三個長板是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對科技的信仰。

北大新聞傳媒學院副院長劉德寰教授長期在中國做社會學調研,他說中國現在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職業,全面趕時髦追潮流。

而科技是一個重要的潮流,這也是為何現在中國手機支付的程度如此之高,吃飯、坐車、買東西都可以用手機支付,基本上出門都不需要帶現金了,連小偷都快失業了。

這三塊長板給中國帶來了三大機會:

第一個機會是,為全世界的科技創新解決量產問題的機會。

科技創新已擴散到各行業中,全球的經濟也越來越多地由科技創新所驅動。

而這樣的科技創新更多的是硬科技,跟實體產品相關,硬科技的實現需要有量產能力來支持,所以量產能力是科技創新生態最有價值的部分。

各行業創新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大量的創新企業不是死在研發過程中,而是在研發之後不能實現量產,死在黎明前的黑暗裡。

因為創新企業在研發期投入只有幾百萬美元,一旦需要建廠,投入高達幾億美元。企業很難募集到足夠資金;

同時,建廠成本都是沉沒成本,缺乏對產業的了解,投資機構往往不敢做這方面投資,造成創新企業,即使獲得投資,往往也造成股權被大量稀釋。

而中國一方面建廠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因為有大量的製造業人才,投資者更能做出合理評估,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更敢於投入建設。

而且,中國市場對科技產品更加接受,使得科技企業在中國的估值更高,這些都使得科技企業在中國建廠,是最優的方案,甚至是唯一的方案。

拜騰公司在中國拿到了多輪投資,正逐步實現量產,就是最好的證明,幾乎沒人會相信他們在德國建廠能跟奔馳寶馬競爭,也沒人相信他們在美國建廠能跟通用福特競爭,但很可能能跟歐美車企競爭的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的領軍企業已經在中國誕生了。

中國的製造能力不是低端製造,中國應充分利用自己優勢,積極跟全球科技企業對接,成為全球創新生態的核心力量。

這其中既包括,歡迎國外創新企業來中國為他們提供製造能力,也包括中國企業積極主動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製造能力。

我們之前提過在海外建立新深圳,批量輸出中國製造能力的想法,是非常可行的。希望有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家和我們合作推動這件事,這不光對深圳有價值,而且對中國有價值,對全球的創新都有價值。

中國的第二個機會是中國企業從應用出發,利用科技解決市場需求的機會。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老師提出過“創新上下行”,從科技找到應用機會到開發出產品是下行,從市場需求出發找到合適的科技滿足需求是上行。

中國的基礎研究能力尚待提高,在下行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企業家們對市場需求產生足夠洞察,若能善用科技滿足市場需求,同樣可取得長足的進步。

下行的例子,比如我們都知道丁磊養豬,其實劉強東也在養雞,而且每隻雞身上都裝有計步器,跑夠一定的步數才能出欄。

這讓我想起,在國外看到的一個智能可穿戴的項目,號稱戒煙手環,當你忍不住掏出香煙時,手環會用輕微的電流刺激你一下,用電流對人做體罰。

我覺得把同樣的思路用到雞身上會更有價值,若雞當天運動量不夠,對雞加以輕微的電擊,讓它盡快跑起來,補足運動量。

類似的機會非常多,比如我一直推崇的老人防跌倒腰帶,就是把能夠感知老人跌倒的傳感器,和能夠減低碰撞傷害的氣囊結合起來,當老人跌倒時,氣囊迅速彈開,保護住臀部兩側避免腿骨骨折的發生。

從上行,即從市場需求出發,在科技前沿領域同樣適用,比如說人工智能是開源技術,算法的突破是對全社會共享的,難以建立壁壘。

同時,各大IT巨頭都建立了強大的雲平台,隨時隨地提供人工智能的能力輸出。

對傳統企業而言,要積極引入人工智能,但不要嘗試做通用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在你的領域裡找到應用場景。

關鍵要看你能不能熟練運用它,能否讓模型更準確地反映和預測真實情況。同時還要關注你所做領域裡,是否能獲得大量數據,以建立壁壘。

第三,要看如何和中國優勢相結合,盡量把軟的人工智能整合到硬的機器人上,形成應用解決方案。

我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最大的機會是和機器人結合,尤其是商業服務機器人。酒店服務機器人雲跡,在機器人的細分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在2016年1月,雲跡的酒店機器人第一次正式“上崗”,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款“可自主乘坐電梯的服務機器人”。

短短1年,它已成為了酒店機器人應用領域第一名。雲跡目前在300多家酒店中擔任服務工作,累計服務超過19萬人次。有了雲跡,酒店服務的好評明顯增加。

中國企業的第三個機會是進行早期布局,搶佔未來技術前沿的機會。

科研成果要產品化,需建立進行公司化運作,需要有天使投資,從傳統上天使投資的來源被稱作3F原則,分別是Friend(朋友)、Family(家庭)、Fool(傻子),但這三個來源,都很難對前沿科技進行系統性的布局。

中國企業若能夠在全面了解全球前沿科技進展的基礎上,系統地投資初創的企業,假以時日,我們的科技產業實力一定會強大起來。

當然,也要參與到這一輪的全球創新當中,中國仍將面臨三個巨大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中國的商業實踐和全球的商業規則不接軌,甚至會造成別人的誤解。

第二個挑戰是,中國的企業經營缺乏系統性,容易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期規劃。

第三個挑戰是,中國企業家缺乏“活在未來”的思考。

“活在未來”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短期未來、中期未來、長期未來:

短期的未來,就是把你的能力、資源和信用最大化變現的未來,背後考驗的是你對應用的理解。

中期的未來,最大化優勢疊加,形成更大勢能的未來,背後考驗的是你對技術的理解。

長期的未來,建造自己的能力、資源、信用優勢的未來,背後考驗的是你對社會發展的理解。

通常來講,短期的機會不太大,長期的又未必能堅持。

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中期的未來,也就是3-5年後會成為現實的那個未來。

想要活在中期未來,最重要的是把握行業變革能力,需要對技術有充分的理解,要活在中期未來裡,我們要聚焦在最有機會,同時自己最熟悉的產業裡。

要具備三種能力:

第一是判斷產業未來的能力;

第二是開發出未來需要的相應技能的能力;

第三是掌握未來勢能的能力。

活在未來,就是活在技術趨勢帶來的產業變化裡,這種產業變化往往醞釀著巨大的機會,但是若沒有正確的心態和行為的支持,要把握這些機會並不容易。

因此我們說,要真正愜意地活在未來,就要活在長期的未來裡。

關於活在未來,我總結了三種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

第一是“每天堅持複利的行動”。

不管你對未來有什麽樣的心態,有什麽樣的看法,你想讓自己真正地活在未來,在未來真正地構建起優勢,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有行動。

第二是重視就意味著付出時間。

為了保證你的付出,你可以作承諾,你可以找相互間志同道合者,相互監督和相互切磋,甚至你需要有金錢上的投入。

第三是給自己創造活在未來的浸潤感。

你每天把自己浸潤在科技的相關資訊裡面,每天大腦思考的都是科技相關的東西,你為此付出了時間、精力,那你當然就會更精通一點。

活在未來有個特點,就是要自己去應用未來,去體驗未來。

當你能通過行動,能真正獲得活在未來的收獲時,能在活在未來當中體現了價值、獲得了成績時,就獲得了掌握未來的力量感。

個人要活在未來,企業同樣需要活在未來。

企業的未來就是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戰略,應建立在對前沿科技足夠了解上,前沿科技是企業家手裡的武器。

只有在對前沿科技了如指掌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科技戰略。就像有了坦克,還要能打出閃電戰。若沒有坦克,只有騎兵,在機槍面前,閃電戰是毫無效果的。

為科技企業家看方向,為科技企業家做服務,為科技企業家護航,為科技企業家月台,因為我們知道,科技企業家才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生產力。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技企業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讓我們一起行動,讓世界的明天因為我們而變好了那麽一點點。

乾貨清單:

一、科技的緣起:美國讓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都來自小公司

1.拜杜法案主要有三個重要意義:

① 提高了高校轉讓技術的積極性;

② 科技的商業化、產品化速度大大加快;

③ 專利轉讓的費用大大降低,小公司也可拿到專利的使用權。

2.科技軍備競賽時代已經來臨

全球正進入小企業引領的積木式創新時代。

二、以波士頓為例,構建積木式創新生態

積木式創新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要有足夠長的長板,別人才會和你合作。

第二層,要有人能把大家聚集起來,並達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標,形成企業。

第三層,要有支持創新的環境,企業才能成功。

三、創新的模式正在蔓延:20大創新區,讓我們理解美國的創新正迅速擴散,創新源頭是高校

四、中國的科技創新機會在哪裡?

三塊長板:

第一塊長板,是我們反覆講的中國製造優勢;

第二塊長板是群體加速的創新;

第三個長板是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對科技的信仰。

三大機會:

第一個機會,為全世界的科技創新解決量產問題的機會。

第二個機會,中國企業從應用出發,利用科技解決市場需求的機會。

第三個機會,進行早期布局,搶佔未來技術前沿的機會。

中國企業家應該“活在未來”:

第一,“每天堅持複利的行動”;

第二,重視就意味著付出時間;

第三,給自己創造活在未來的浸潤感。

筆記俠新課推薦:

《馮衛東 · 更新定位24講》

天圖投資CEO馮衛東11年定位研究和實踐經驗

融合1000+企業的實戰反饋

打通心理學、經濟學、精益創業等多元學科理論

歷時8個月精心打磨而成

看完了,給筆記俠點個讚再走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