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招工難”vs“就業難”:都要重新找位置

“有工作”和“有人”不能簡單匹配,“招工難”“就業難”背後仍需破解結構性矛盾

“招工難”“就業難”的雙向角力,都在向高質量發展要紅利,人的力量、人才的作用正在釋放更大能量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黃浩苑 丁樂

今年春節後,在從四川到廣東的火車上,一些廣東企業辦起了招聘會。成千上萬的外來務工人員還沒下火車,工作或許就有著落了。

但對另一些求職者來說,2019年找工作也許並不容易。“機器換人”、產能劣汰的動力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複雜的外部環境衝擊持續不斷,個體勞動者或多或少感受到就業的挑戰。

“招工難”和“就業難”同時存在,都在向高質量發展要紅利。而高質量的中國製造、高質量的產業工人,或許可為“焦灼”的就業打開新局面。

企業招工“放大招”

去年11月,廣州三葉電機有限公司隻招了50多個普工。招聘專員葉憶嗔說,受工廠訂單量整體下降的影響,招聘數量較往年減少,但基本符合工人流動、人員儲備的需求。

春節前,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針對1233家企業35.42萬員工開展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只有16.7%的企業預計將擴大用工規模,較2018年下降了7.4個百分點。

受外部環境影響,珠三角地區的節後“搶人大戰”迎來新變化:企業從“小心翼翼”招人轉向“搶人式”招聘。

“剛開始縮手縮腳不敢招,擔心外部環境不好,到時做一單虧一單,哪敢招那麽多工人?”工作近20年的招聘專員薛軍說,隨著外部經濟形勢變化,很多企業也舒了一口氣,重新鼓足乾勁。

從“有單不敢接,有人不敢招”到搶招工人,追單趕貨,東莞一家港資企業經歷了“煎熬忐忑”的時期。該企業運營總監說,現在要加緊生產,一方面保住客戶和市場,另一方面抓緊時間謀出路,例如開拓新的市場,考慮海外設廠等。

“我們對普工和技術工人,都求才若渴。”廣東東莞東聚電子電訊製品有限公司招聘專員梁金琴說,春節後要招工2000人。為了招攬人才,公司多渠道“放大招”,幾乎每天都派人出去流動招聘,在工廠門口布點,展開網絡招聘、校園招聘等。

“好找,又不好找”

今年春節,34歲的何勇在家待了一星期,就返回東莞工廠。“往年我都是過完元宵節再回東莞,今年我怕晚回去工廠招別人了,我要保住這份還不錯的工作。”他說。

春節期間,鄉村是巨大的信息交換場。打工者相互交流工作訊息,如薪資福利、企業訂單狀況、地方生活水準等“硬指標”,“貨比三家”後決定節後的去處。打聽一番後,何勇發現,去年所在工廠訂單穩定,勞動強度不大,福利也過得去,如果跳槽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據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查,東莞市節後企業開工正常,員工返崗率較高,尤其是電子信息製造業,五金模具製造業,餐飲、零售以及金融服務業。截至2月22日,全市企業開工率為99.81%,基本全面開工。據定點監測企業統計顯示,員工返崗率達96.8%,比去年同期高2個百分點。

在珠三角地區招聘會上,《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熱情的招聘人員一見求職者有一絲“心動”,就趕緊掏出手機要求“加個微信慢慢了解”,大有“任君挑選”之勢。

但是面對“花多眼亂”的工作機會,一部分求職者表示找個工作很容易,但找到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

今年大年初三,50歲的楊家傑從安徽老家來到東莞找工作。在某招聘會上,一家新能源電池企業招搬運工,開出8000元的月薪,比一線操作普工都高,這讓他十分心動。

但了解具體工作要求後,楊家傑就打退堂鼓了:“這工作比較累,像我這麽大年紀,還是要找一份穩定點的工作。”據招聘人員介紹,搬運工需搬運的電池每箱重10公斤,每天工作八小時,實行大小周工作製。

“好找,又不好找。”楊家傑說,在招聘會上待了4個小時,雖然有7000多個崗位,但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是不容易。

釋放人的更大能量

在年後廣州某招聘會上,廣州創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車間裝配工,提供的月薪是2500至3500元,提供包吃住、社保、帶薪年假等福利,但門前求職依然“冷清”。

該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梁琛說,現場製造業生產一線普工薪酬已經在4000元以上,“相比而言,我們的工資沒有明顯優勢,回去要和老闆建議調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586萬人,相比2017年末的77640萬人有所下降。隨著勞動人口下降,企業“招工難”問題日益凸顯,供求關係的倒逼下,勞動者的薪酬待遇每年都在上調。

業內專家認為,勞動者數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發揮人口紅利的關鍵在於,從粗放式拚人力向精細智能化作業轉變,釋放人力資源的更大能量。

為解決“招工難”,企業紛紛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打造智能車間實現減員增效。

從2014年開始實施“機器換人”行動計劃以來,東莞市企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37倍,部門產品成本平均下降8.85%,平均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7.83%。據東莞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主任朱佳娜介紹,“機器換人”以來,減員提效效果明顯,近三年來招聘企業對普工的需求佔比持續下降,對技能人才需求佔比提高。

2018年12月4日,工人在廣東東莞長安鎮一手機配件企業的生產車間工作李嘉樂攝

東莞市一家電子製造類企業實現機械化後,企業工人從12000人縮減至800人,相應訂單也在減少,但這並沒有影響企業的利潤增長。“我們挑利潤大的單子做,不再什麽單都接了。這樣一來,業務更突出,產品更穩定,方向更明確,成本更可控。”該企業生產主管蕭世明說。

除了效率提高,“機器換人”後員工返崗率上升,企業補員數量持續下降。員工流動性的減少,逐步增強員工與企業的粘連度。

廣州市統計數據顯示,95.9%春節返鄉的異地務工人員將在節後選擇返崗就業,相比去年上升2個百分點。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市場主任李漢章說,預測節後企業需補員16.49萬人,比2018年減少約5萬人,這是廣州市企業補員預測數連續第四年下降。

就算缺人,很多企業也“不將就”“不遷就”。“為招工而招工,容易招到能力素質不達標的員工,這樣的招聘是無效的。”一家互聯網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張振華說。

“勞動者應朝著理想的就業目標,不斷提升與崗位相匹配的技能素質,實現高質量就業。”華南農業大學人力資源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明忠說。

企業既擔心招不到人,也在拒絕不匹配者;勞動者找到合適工作難,也同樣有被淘汰的風險。儘管就業存在“焦灼期”,但在市場調節下,人才的作用、人力的挖潛正在釋放更大能量。LW

刊於《瞭望》2019年第13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