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心理】8小時睡眠有必要嗎?新方法讓你的睡眠更健康

播放GIF

———— / 點擊收聽 / ————

8小時睡眠有必要嗎?來自BTV我是大醫生官微00:0008:04

完整知識,請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以下為音頻精華內容

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晚上熬夜之後,不管白天睡到幾點,甚至睡到下午,睡夠12個小時,起床的時候還是會感覺到身體的疲憊和倦怠。放假的時候,每天睡到10點才起床卻絲毫不覺得神清氣爽,反而昏昏沉沉。午睡時間太長起床甚至會頭暈?

這些狀況和睡眠時間不無關係,中國醫學科學院李衛教授團隊與加拿大Salim Yusuf教授等聯合開展的PURE研究的分析結果證明:夜間睡眠超過9個小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每天夜間睡眠已經超過6小時,白天還小憩的人群,也同樣與風險增加有關。

除此之外,在之後的隨訪中,研究團隊綜合數據得出了一個結論——睡得少雖然也與增加風險有關,但當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後,風險會開始快速上升。

這樣看來,睡的時間太長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是不是有點聞所未聞?

8 小時睡眠你真的需要嗎?

可是你知道嗎?導致你睡眠不佳,白天無精打採的真正元兇,並不是你的睡眠時長,對於睡眠我們往往有一個常識誤區。

誤區1

「每天都要睡夠8小時」

曉麗和阿芳是同事,曉麗每天晚上都熬夜,但是第二天上班的時候還是神采奕奕,絲毫看不出疲憊;而阿芳每天10點鐘準時睡覺還覺得沒有睡飽,上班的時候哈欠連天,靠著咖啡提神。

為什麼每天才睡6個小時的曉麗看起來比睡足9小時的阿芳還要精神飽滿呢?其實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長是不同的,不能夠隻用睡眠時長來衡量睡眠品質。

人的一個睡眠周期是90分鐘,在這90分鐘裡,我們會經歷非眼動睡眠、眼動睡眠、快速眼動睡眠三個睡眠階段。一個周期之後,我們會自然醒過來,再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當然通常我們不會記得自己曾經醒來過。如果一直困在半夢半醒的非眼動睡階段,睡眠時間再長也無濟於事。

阿芳因為工作壓力大,睡眠總是處於非眼動階段,所以她即使睡足了9小時,也感覺到疲憊,但是曉麗工作輕鬆,雖然睡眠時間短,但是睡眠品質高。

誤區2

「我每天都在擔心自己沒有辦法睡好覺,心神不寧。」

睡眠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正常人入睡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阿芳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所以一直很憂心自己的睡眠,過度關注反而適得其反,她越是集中精力想要睡好覺,越是難以入睡。無形中把自己放在一個高度警覺的狀態,對入睡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你正處在這種狀態,請一定要放下這份擔心,心境平和才是啟動睡眠的正確姿勢。

小貼士

推薦測試

壓力正在侵蝕你的健康

通過測試

你可以了解自己在工作

生活中的壓力

了解這些壓力對你的健康產生了什麼影響

了解壓力才能解決壓力

正確面對亞健康

一種新的睡眠方式

既然睡眠具有周期性,我們就可以利用規律,保證高品質的睡眠。這裡可以參考彈性的R90睡眠方案,讓你從8小時的睡眠壓力中解放出來。

第一步 設定固定的起床時間

這是R90方案唯一必須固定不變的設定。 所以選擇一個固定的起床時間,應該是一件慎重的事。你需要回顧之前兩三個月的生活,把所有因素綜合考慮後,選擇必須起床的最早時間。

理想的固定起床時間,應該比你必須上班、上學或做其他事的時間早至少90分鐘。這樣在睡醒之後,有充分的準備時間,不會慌裡慌張。

第二步 尋找理想的入睡時間

根據固定起床時間,推算自己的入睡時間,再加上你入睡所需時間,就是你要上床睡覺的時間。

方法很簡單,按5個周期的平均值開始睡。加入固定起床時間是7點半,那往前推5個睡眠周期,入睡時間就是午夜12:00,如果你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入睡,那麼你需要提前半個小時,也就是11:30分就上床睡覺。最後,根據你的醒來時間進行合理的調整,才能更好地保持高品質的睡眠。

第三步 重視睡前醒後的工序

睡前醒後的工序是好睡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睡眠品質和睡前醒後所做的事密切相關。

睡前不要進食、大量喝水、要排便排尿,以免消化系統干擾睡眠;遠離電子產品,嘗試微運動有助於入眠。 起來之後,沐浴清晨的陽光,補充水分和營養。

第四步 把日間小睡納入身體修復日程

除了夜間睡眠,我們還要學會合理利用午睡。午後1-3點,我們會出現一個倦怠期,如果夜間缺失一個睡眠周期,午後是最佳的彌補時機,30分鐘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另一個身心修復的大好機會是傍晚時分,5-7點,如果錯過午睡的機會,小睡30分鐘能夠有效消除一天疲憊。但這個時段不適合再插入完整睡眠周期,會干擾夜間睡眠。

按照這個方法,並不需要在睡眠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卻提升了精力,改變了心態。順應晝夜變化,在應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在需要清醒的時候保持清醒,不慌不忙,節約出不必要的睡眠時間,才能保持最佳狀態面對工作和生活。

//////////

更多心理測評

盡在《心理治癒室》↓↓↓

怎麼找到我們?

方式一

通過【BTV我是大醫生】微信公眾號

底部目錄「健康知識」→ 「健康心理」進入

更多知識

圖片來自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