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蔣介石帶走的十幅畫,每幅都代表了一個時代

蔣介石本人亦是愛好收藏,在退守台灣時帶走的這些作品,每一幅都代表了一個時代,這些作品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幅作品中的三幅宋代山水畫可謂是國寶中的國寶——《溪山行旅圖》、《早春圖》和《萬壑松風圖》,他們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期。

01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范寬 206.3x103.3cm

這幅畫是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也是台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簾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局部

范寬把簽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原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於 1958 年在畫作上發現了“范寬”的這個字款,確認為范寬真跡

這幅畫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

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

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

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

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泄而下,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

02

早春圖

早春圖 郭熙 158.3x108.1cm

這是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代表作,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資訊。

局部

郭熙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遊於方外,以畫聞名。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

於畫論方面亦有建樹,總結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其子郭思纂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

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 1068-1085 ),深受神宗的恩寵,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說。

03

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 李唐 188.7x139.8cm

美術史上,李唐是作為“南宋四大家”聞名於世的。

其實,李唐藝術的盛年正逢朝代更替,他算是襟帶兩宋的一代大家。

《萬壑松風圖》作於 1124 年,是李唐南渡前的作品,應該算是北宋時代的巨跡,也是李氏自立面目開宗創派的奠基之作。

畫面上堆滿了山,一大堆如銅鐵鑄成的山,沉甸甸地壓向大地;稷稷的萬壑松風,從山間嘯蕩而來,吹得亂雲浮動;而一灘流水,獨守山下的靜謐,沛然流出歲月的太息——好大氣勢的山,好大氣勢的人。

局部

李唐的這幅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奇峰聳峙,險峻巍峨。

高大的主峰傲然屹立,似乎要頂破蒼穹。

周圍,有數座刀劈斧削的險峰環抱,更加襯托出主峰的博大雄強。

山頂上林木蔚然,險峻中不乏神秀華潤。

視線到了山半腰,只見白雲繚繞間,有一大片古松,茂密蒼翠,白雲浮遊飄渺,幻化出一個蜃蜃渺渺的境界。

遠處,山麓以至山頂,也是一片片蒼鬱的松林。

而山下近處的松林,就如同秀挺在眼前一般,在統一和諧中顯現出一種五彩斑斕的韻味。

松樹乾用中鋒勾出,背部的松鱗刻畫得細膩傳神。松針用細筆快寫,筆筆挺拔利落。

樹葉用大面積的濃墨渲染,又破以淡墨,使人感覺滿目蒼綠,鬱鬱蔥蔥。

又有各種姿態的小枝穿插其間,整個松林平添了一種有風吹過的動感。

04

雪灘雙鷺圖

雪灘雙鷺圖 馬遠 60x38cm

古代畫家是用“澄懷觀道”的宇宙觀來認識世界,體察萬物,寫胸中逸氣,求得一種心靈的解放,從創造的角度看,創造者將藝術視為溝通自己和鑒賞者對象的通道;從鑒賞者的角度看,鑒賞者在創造者有意的設計中,豁然之間發現了一個新世界,會有更深刻的審美感受。

這種審美感受可以從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山水畫《雪灘雙鷺》中得以體現。

局部

和前代的全景山水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小見大”這一點上,於前代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拓展。

他的畫多取寥寥一角,微微一隅,景物少,用筆簡率。

在馬遠的山水畫軸裡,或直上不見其頂,或直下不見其腳,無非在表現山形山勢的奇峭高聳,如此構圖,正所謂氣勢溢出畫幅之外,咫尺可有萬裡之勢。

05

唐人宮樂圖

唐人宮樂圖 48.7x69.5cm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題標為《元人宮樂圖》。

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發式,有的發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發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

局部

這是后宮嬪妃聚會的圖景,后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

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幅畫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06

雙喜圖

雙喜圖 193.7x103.4cm

此畫為為北宋畫家崔白傳世之作,畫中描繪了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的場景。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有衛護領域的習性。

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呼應之關係,有律動感。

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潑生動的聲勢與神韻。

崔白的題字隱藏在樹乾中

前人的意趣很是優雅,《雙喜圖》原題是《宋人雙喜圖》,後因在圖中樹乾上發現有“嘉祐辛醜年崔白筆”的題識,故歸於崔白名下。“

嘉祐辛醜”為宋仁宗嘉祐六年( 1061 年),此時正是崔白畫藝的成熟時期。

07

雙松圖

雙松圖 吳鎮 180x111.4cm

《雙松圖》為“元四家”之一的吳鎮四十九歲時的作品,是他傳世的畫跡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畫作。兩松平地直立,上頂天,下立地,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兩樹均挺拔茂盛、枝葉椏槎、形勢奇古。

左松樹身中下部曲成弧形,臥於地,中部挺直、勁健,頂部突然探向右方;右松直立挺拔,上部一個近於直角的彎曲,伸向右,於左松一樹枝的上方又一個近於直角的彎曲,然後衝向高空。

這樣兩松空中交插,成為X形,一種挺拔、孤傲、相依相扶的形象展示於畫面。

兩松枝葉間點綴以清溪茅舍、遠山叢樹,更顯出雙松的高大、雄偉。

局部

吳鎮早年常臨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畫,五十歲以後,畫風逐漸成熟。

幅左款題:泰定五年( 1328 年)春二月清明節,為雷所尊師,吳鎮。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沈厚,別有一番平淡天真的韻致。

08

秋庭戲嬰圖

秋庭戲嬰圖 蘇漢臣 197.5x108.7cm

此畫為北宋畫家蘇漢臣所作。畫中庭院裡,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

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致,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致的模樣,躍然於紙上。

局部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庭院景色佔了近二分之一的太空,主角二人卻被安排在角落一隅。

這種看似"喧賓奪主"的做法實則正是畫家技藝高超的體現:將二人周圍大面積留白,舍去幹擾,可謂匠心獨運,深諳謝赫六法中"經營位置"的巧妙。

同時,借助孩童的精神和眼神以及花卉山石的態勢向觀者呈現出"氣韻生動"的場景。

09

羅漢圖

羅漢圖 劉松年 117x55.8cm

此畫作者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劉松年,隋唐以來,不少畫家畫過《羅漢圖》,宋代更為盛行。

他創作的《羅漢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把佛教壁畫中守護在菩薩身邊的羅漢,變成遊山玩水的世俗僧人,稱得上是山水畫和人物畫完美結合的成功之作。

畫《羅漢圖》不是用以供奉禮拜,而是為了賞玩,是把宗教題材世俗化,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變遷。

局部

該畫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藝術水準較高。其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筆筆中鋒。面部及肌肉用線條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樹石多用中鋒之筆勾劃輪廓,然後用乾筆皴擦點染。

枝葉疏密得體,筆法爽朗勁健,層次鮮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

10

秉燭夜遊圖

秉燭夜遊圖 馬麟 24.8x25.2cm

馬麟的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詩情。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

黝黑的短亭、長廊前,一朵朵猶如淡抹著胭脂、醉臥在綠沙中的海棠花們,深深地吸引著屋內主人的目光。

他喚來了仆人,點起了蠟燭;在燭光映襯下,他滿足地倚坐於亭內,望著這萬重綽約如仙的紅顏,看得都癡了。

局部

宋人愛花成癡的傻勁兒,是令人稱奇,也令人稱羨的。

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稱的海棠,最令宋人鍾情、癡狂。

海棠激發了宋人賞花的熱情,不僅不分晴雨,也不分晝夜。

古人燃燭夜賞芳華,或為牡丹,或為梅花;但能令宋人“隻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卻獨獨只有海棠。

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築的典雅;庭園裡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築的沉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

晚清陳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