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貝兒”楊冪轉型,女明星只剩這一條出路了?

1905電影網專稿 號稱楊冪轉型之作的《寶貝兒》在上周五上映了。


公布第一張海報時,這部由侯孝賢擔任監製的電影便引來了無數人的好奇,因為素顏、現實主義、小人物幾個關鍵詞加在一起,又是楊冪這樣的明星,演得好,實在是有拿獎之相。



甚至有人覺得,金馬影后的提名應該有楊冪一席。


上映之後,評價兩極。楊冪頭髮凌亂神情枯槁,學說南京話,在小腹上畫醜陋的疤痕,“素顏”出演這樣的角色,在粉絲看來,付出大,稱得上是無冕之王。


這其實不是第一次被冠以“轉型之作”的楊冪作品。《我是證人》裡,她演盲女;《繡春刀2》裡的北齋,她用“文藝青年”四個字形容。


楊冪在《我是證人》中演盲女


《繡春刀2》裡的北齋


談到不會演戲的女明星,總有人拿李少紅導演的評價來批評楊冪:


“快樂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她不過腦子,以至於她最後想過腦子的時候,她不知道怎麽過。”


不會演戲等於只是個明星,等於提供消費能力的價值將越來越弱,等於最終被市場拋棄。



於是,32歲的楊冪選擇用出演《寶貝兒》,用"扮醜"來走轉型這條路。


但奇怪的是,和之前扮醜的女明星們相比,這次媒體、觀眾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楊冪“扮醜”這件事本身上來。


海報剛出來的時候,就有媒體關注起楊冪的“角質臉”來。到電影上映,圍繞著楊冪的爭議也沒有停止過。



被問到楊冪的表現,導演劉傑說得有所保留:“比如說這回,很多人在問我,導演對楊冪滿意嗎?是,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對我帶來的壓力,她給我帶來關注度的同時,然後帶來了鋪天蓋地的負評。


我不能說這話,說這話容易上熱搜。你知道我以前所有的片子在豆瓣都是很高分的,但是你現在再看《寶貝兒》,排在前面的全是一星負評,而那些人都沒看過片子。我覺得這就是社會的一種風氣。


《寶貝兒》劇組亮相多倫多電影節映後交流


但是他沒有劇本的創作方式,的確打破了楊冪固有的表演慣性。至少從開始十條一模一樣的表演,到最後劉傑會認為她“過了”,還是有所進步。


《寶貝兒》從票房與觀眾口碑來看,電影是失敗了。但是楊冪的選擇無疑是聰明的。因為對於粉絲乃至於大眾來說,肯演一部文藝片,至少在試圖證明著自己對事業還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



大眾的邏輯很簡單,出演文藝片代表了對表演藝術有追求,肯犧牲自己的形象,更是象徵著演員的職業素養。


“扮醜”前輩:洗盡鉛華要成為新捷徑了嗎?


近些年,太多女演員或者女明星們感歎,人到中年,無戲可演。既是女性角色本身的匱乏,不是當媽就是在跟婆婆或者老公鬥智鬥勇;也是眾多更新鮮的臉孔搶佔了市場裡大多數的角色。


早有宋丹丹,現有姚晨,都曾公開表達過對影視圈待女演員不公的不滿。


不同的是,姚晨想了個法子,自己開一家公司,投一投小而美的電影,給自己找幾個好角色。



到了一定歲數,女演員們都在面臨著轉型困境。畢竟這是個周迅在87集電視劇裡演了2集少女都要被質疑的時代。


對於她們來說,選擇扮醜,或者說,去演一些距離“女明星”這個身份更遠點的角色,才能拓寬接下來幾十年的事業太空。


周迅在《如懿傳》中的少女造型曾備受質疑


曾經有過女明星“三十而立”的討論,但在當下的環境來看,三十歲出頭的女明星們,能立起來的真沒有幾個。


怎麽辦?轉型吧!


怎麽轉?女明星們有多豔麗,那角色就要有多滄桑多像低到塵埃裡開出的花。


僅僅在今年,便有楊子姍馬伊琍,齊齊帶著素顏出鏡。



這件事也曾經發生在趙薇身上,演《親愛的》時38歲,剪了短發,說起家鄉方言演起了一個農婦。李紅琴這個角色讓她獲提金馬,喜當金像影后。



你看,洗盡鉛華幾乎成了一條讓女明星們拓寬自己演藝路線的新路。


至少讓觀眾們還能覺得:哦,她可以演這樣的角色。能撈到個提名甚至拿獎更好。


《女魔頭》中顛覆形象的查理茲·塞隆


好萊塢的美人們一樣靠這種方式告別花瓶,最著名的自然是《女魔頭》裡演連環殺手的查理茲·塞隆,以及《時時刻刻》裡墊了個假鼻子演伍爾夫的妮可·基德曼。兩人都憑借各自的角色拿到奧斯卡獎,然後告別花瓶。


隨你怎麽說,反正獎杯在我手。


演員與明星:流量時代下的兩種生物


流量時代迅速地把原本是一體的兩個詞硬生生地掰開了:演員和明星。


曾經在電影圈裡浸淫的那些名字,既是演員,也是明星。但現在,演員和明星各司其職。演員們負責打底,給想要追求質感的電影充當底色,托住明星們。明星負責好看、吸粉,憑借著年輕好看壟斷不少優秀的資源。


曾幾何時,演員與明星是一體的


曾經演員與明星是一體的。當我們數出劉曉慶鞏俐這樣的名字時,她們就是80年代、90年代的演員,也是那個年代的巨星;甚至到了“四旦雙冰”時期,至少這六位裡的大多數,也都是這兩個身份的集合體。


港台也不例外,無論是林青霞張曼玉,乃至於王祖賢劉嘉玲,在明星這重身份下,沒人會去質疑她們不會演戲;而在被看做演員時,她們又是這個時代裡最大的明星。


但慢慢地,造星的模式變了。身為明星的演員不那麽容易誕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演員和明星。



明星開始成為商品,批量生產,批量製造。時代需要能導流的、吸粉的、帶貨的明星。於是在出現了四大流量和機場帶貨女王們之後,一批又一批的練習生們,就變成娛樂圈裡割完又長的一茬茬韭菜。


在這個時代裡,明星本身成為了娛樂圈最核心的資源。無論娛樂以什麽形態的產品出現,這個產品最核心的部分都是明星。


這是消費主義發展的結果,明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提供消費的能力,粉絲對明星的幻想,也變成買一張電影票,一件周邊,一個代言的產品,也就擁有了一部分與他/她重疊的人生。



然而就像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一樣,明星也跟著更新換代。就如同當你使用最新款手機的時候,談論的不會是上一屆的快樂男聲,而是馬上要開始的偶像練習生第二季。


明星如同產品一樣被貼上標簽,憂鬱敏感、魅惑狂狷、叛逆不羈、沉默深情、天真無邪,每個詞語後面,都至少有一個明星為之代言。這種分類簡單粗暴到大眾也形成了刻板印象。



你相信這樣的時代裡,我們還會看到細膩多元的人物嗎?越來越多的演員們減產,原因之一便是好角色太難遇。


流量時代裡,給他們的機會太少。但就在這樣後浪推前浪的時代下,不想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唯一做法,便是掉轉潮頭,另尋去路。


所以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女明星們渴望成為演員。她們選擇的路線,是在電影裡返璞歸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