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兒哮喘「對葯」十三則,兩兩搭配,功效最好!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小兒哮喘成因雖多,但在外因中,以風寒束表,毛竅閉塞較為多見,治法當以開竅逐邪為先。然而需開闔有度,方為正途。

若開之過度,則耗散正氣,能開不能闔,則邪去而復入,必開闔得當,才能達到邪去而正安的目的。

清代醫家張錫純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安肺寧嗽丸的方論中,也曾明確指出,「肺臟具闔辟之機,治肺之葯,過於散則有礙於闔,過於斂則有礙於辟」。

因此,劉老在治療小兒哮喘上用藥常散斂相伍,收到較好效果。

常用對葯有:

1. 麻黃——麻黃根

麻黃辛溫,善於宣肺平喘,而其發汗之力宏,易於損傷正氣。

麻黃根,甘平,長於斂肺止汗,本草中多載有表證者不宜。

二葯散斂相伍,既達宣肺平喘之目的,又無過汗傷正及留邪之弊端,常用於哮喘初起風寒外束而體實者,證見發熱惡寒,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臨證時麻黃根用量略大於麻黃,目的在於抑製其發汗而增強其平喘之力。

2. 麻黃——五味子

五味子酸溫,長於斂肺氣,納腎氣,與麻黃配伍,雖其寓意與麻黃、麻黃根相伍類似,但一適用於體實,一適用於體虛。

凡平素體弱易汗出,復感風寒之哮喘患兒,運用麻黃、五味子這一對葯,堪稱得當。

應用時,五味子用量略大於麻黃,取其斂而兼平之意。

3. 炙麻黃——銀杏

麻黃蜜炙後,發表解肌力減而平喘功效相對增強。

銀杏甘苦澀而性降,具有斂肺氣、降痰定喘之功,適於體虛痰喘。

二葯相伍,一散一斂,既可加強平喘之力,又可防止耗散肺氣,此乃虛實相顧,標本兼治之法。

《醫宗必讀》壓掌散,《攝生眾妙方》定喘湯,均以二葯為主葯,對素體虛弱,多復感風寒之患兒用之最佳,辨證可見喘息氣急,喉中痰鳴,舌苔白厚等。

4. 細辛——五味子

細辛辛散,溫肺散寒;五味子酸收,斂肺止咳。

二葯相伍,一辛開一酸收,開不傷正,闔不留邪。

此配伍首見於《金匱要略》苓甘五味薑辛湯,以治療寒邪內蓄之咳嗽痰多證。

藉此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內有痰飲之哮喘,證見咳嗽倚息,痰多清稀,舌苔白滑。

5. 白前——百部

白前苦辛微溫,入肺經而宣肺祛痰,且又善於降氣;百部甘苦微溫,止咳之力尤著。

二葯相伍,甘潤苦降,微有發散。此法源於《醫學心悟》止咳散。

臨床主要用於肺氣壅實,咳嗽痰多,胸滿氣急,或患兒已服表散之品,喘息小平而咳嗽加劇,又不宜再用表散之法者。

取其溫潤和平之意,這一對葯不僅適於小兒哮喘。對小兒之新久咳嗽皆宜。

降散相伍、宣肺祛痰

小兒哮喘,內有痰飲留伏於肺,阻塞氣道,遇感即發,發則痰氣交阻,奔行於上,故見喘鳴諸證,法當降氣化痰為主。

嘗曰:「治肺氣肅降失常,猶平息人久爭執,須降中有散,方能使痰有出路,邪不復作」,降散相伍是治療小兒哮喘的用藥特點之一。

常用對葯有:

1. 蘇子——蘇梗

蘇子辛溫氣香,善於下氣消痰;蘇梗兼入脾胃二經,長於行氣而寬中。

二葯相伍,一降一散,用於治療肺脾氣滯、痰多納呆而兼有嘔吐之咳嗽,而對風寒所致者尤宜。

2. 萊菔子——白芥子

萊菔子辛甘平,入肺脾,能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白芥子辛溫,能豁流涎,利氣機而寬胸膈。

二葯相伍,可暢膈行痰。

此法首見於《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原為老人氣實痰盛之證而設,藉以治療小兒兼有食滯之哮喘,證見大便秘臭或口有酸腐之味,舌苔厚膩者。

3. 葶藶子——乾薑

葶藶子辛苦性寒,功專祛痰下氣行水,為肺家氣分之葯。

乾薑辛溫,能走能守,功可溫肺化痰。

二者相伍,寒溫互濟,有降有散,適於痰飲壅肺之胸高氣喘、鼻翼煽動、口唇青紫、四肢不溫、舌質暗淡之哮喘重症。

4. 赭石——川椒

赭石質重,功擅鎮逆降氣,張錫純還認為有「開胸膈,墜流涎之功;川椒辛溫,可散寒斂濕。

二者相伍,降中有散,適於哮喘日久而常葯難以控制者,以喘而脘腹脹滿,腸鳴漉漉為主證。

帶目之川椒用之更佳,因其兼有行水瀉痰之功。

相須相伍,增強藥效

消除臨床癥狀,控制哮喘發作,僅只是完成了治療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杜絕發作,防止反覆。

調理善後是根治小兒哮喘的關鍵所在,當視小兒形質,分別處理。

常用對葯有:

1. 桃仁——杏仁

桃仁甘苦,善破瘀行血;杏仁苦溫,善於除痰下氣。

二者相伍,一入氣分,一入血分,並行不悖。

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杏參散(杏仁、桃仁、桑白皮、人蔘、薑、棗),曾用以治療上氣、喘滿、倚息、不能臥之喘證。

現用此則是針對哮喘勢減之後,證見咳嗽連聲,患兒以手捂胸,口唇略暗者。

劉老認為,喘咳日久,肺失宣降,氣機壅滯,多有血瘀之見證,用之氣血同調。

2. 僵蠶——地龍

地龍鹹寒,善治肺熱咳嗽頓咳;僵蠶辛鹹性平,能祛風瀉熱而兼有化痰散結之力。

二葯相伍,則主要取其味鹹可軟堅,蟲類可除風之共性。治療哮喘有宿根易反覆者,尤適用於過敏性哮喘。

3. 桑皮——地骨皮

此二者為錢氏瀉白散之主葯。

桑皮氣薄,性寒而善降;地骨皮甘寒,善清肺中之伏火而能守。單有桑皮,則嫌其降火太速,單用地骨皮,則嫌其質陰而留邪。

二者配伍,不剛不燥,可瀉肺中之伏火而清鬱熱,雖瀉而無損失於嬌臟,雖清而無苦寒之弊端。對小兒稚陰之體質,有標本兼治之功。

適用於哮喘之後,余邪未盡,低熱起伏不定而兼有汗出者。

4. 乾薑——壯蠣

乾薑溫散裡寒,牡蠣化痰散結。

二者相伍見於《傷寒論》柴胡桂枝乾薑湯,原方用來治療傷寒胸脅滿微結,常用治療寒痰痼飲,膠結難化之哮喘恢復期,證見面色晄白,睡中口角流涎,舌淡苔少等。



我是中醫老劉,如果你也對中醫感興趣,可與我交流,微信:1869408738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