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止血藥——三七

【概 述】三七,又名金不換、山漆,是我國名貴常用中藥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應用歷史,以其「止血化瘀、消腫定痛」的

顯著療效,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揚名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製成。

【來 源】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

【藥用部位】乾燥根。

【歷史沿革】使用三七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仙傳外科秘方集》(楊清叟,1378年),迄今已600多年,而民間的使用實際上遠早於此。但是,三七真正被世人認識並得以廣泛應用是在明代李時珍將其收載於《本草綱目》(1578年)之後。《本草綱目》雲:「味微甘而苦,頗似人蔘之味。」又雲:「凡杖樸傷損,淤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葯,雲有奇功。」清代《本草從新》就更加推崇它的藥效,稱:「三七根,止血之神葯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補血補氣葯中則更神。」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載:「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蔘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

【生態環境】三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散射光,生長於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氣候溫涼、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的條件下。一般多栽培於海拔800~1500米、氣候冷涼、年溫差幅度小、年相對濕度較大的半山區的緩坡地上。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因種植歷史悠久,產量大,品質好而被稱為「地道藥材」。在廣東、四川、湖南、貴州、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引種。

【生物學特性】三七一年生植株僅1片掌狀複葉,小葉5片,無莖,不開花結果,主根小;2年生植株莖高12~15厘米,2~3片掌狀複葉,每片複葉有小葉5~7片,5月下旬現蕾抽薹,8月中旬開始結果,11~12月種子成熟;3、4年生植株高20~30厘米,頂端輪生3~5片掌狀複葉,每片複葉有小葉5~7片。開花結果隨株齡的增加而增多,一般3年生有150~280朵小花,成果率約10~20%;3,4年生主根增重和膨大較快。根狀莖每年增長一節,地上莖枯死後莖基凹陷,可算出植株的年齡。

【栽 培】三七為陰性植物,喜溫涼而少陰濕的氣候,怕嚴寒、酷熱、多水。要求土壤有機質豐富,表土層疏鬆、肥沃,PH值4.5~7;多為紅壤或棕紅壤。耕種前需耕地翻土3次,使土壤充分熟化,翻耕時要施入糞肥、豆餅、骨灰等混合肥料作基肥。此外,要搭設蔭棚,蔭棚的透光度必須根據三七不同生長期對光的要求,隨時加以調節。在三七的生長過程中,要適時灌水、除草培土、追肥、防治病蟲害等。忌連作。用種子播種,再育苗移栽。定植3~4年即可收穫。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質,單生或簇生,紡錘形或類圓形,長約2~6厘米,直徑1~4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根狀莖短或長;莖高30~60厘米,近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紫色。掌狀複葉3~6片輪生莖頂;小葉3~7片,膜質,中央一片最大,長橢圓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長8~10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兩面脈上有剛毛;小葉柄長至2厘米。傘形花序單個頂生,花軸由莖頂輪生葉處的中央抽搐,直立,長15-30厘米,花小,多數,每個花序有小花80~180朵,兩性,淡黃綠色,萼邊緣有5齒;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2~3室;花柱2~3,分離或基部合生或合生至中部。果實近腎形或扁球形,嫩時綠色,成熟時紅色,1~2粒種子;種子近球形,白色,質硬。

【採收加工】一般於立秋前後採收。選生3~7年以上的三七,挖取的塊根,洗凈泥土,剪去莖稈,日曬或火烘約六成乾時,將支根、鬚根分別剪下,並進行反覆揉搓或放入轉筒滾動,使其互相磨擦,再曬或烘,反覆多次,使其光滑圓整。剪下的蘆頭為「剪口」支根為「筋條」;鬚根為「絨根」。夏、秋時採收,充實飽滿,品質較佳,稱為「春七」,冬天採收,體輕、松泡,品質較差,稱為「冬七」。再按大小質地各分若乾等級。

【藥材性狀】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及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麵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筋條」呈圓柱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及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白色,邊緣灰色。

【主要產地】雲南文山、硯山、馬關、廣南、西疇、麻栗坡、富寧、邱北;廣西靖西、德保、凌雲、那坡。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貯藏方法】易在支根折斷處生蟲,且蟲孔很小,須仔細檢查方能發現。待剔除乾淨後,放入布袋置木盒內,或裝入紙袋、紙盒內,再放入生石灰缸中密封貯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