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決戰金沙江 白格堰塞湖上“永不消失的電波”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楊晨

影片圖片由甘孜水文局張定高拍攝提供

11月13日下午,隨著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臨時遙測水情監測點遙測設備信號燈的閃爍,一組組遙測數據及時傳到一千公里外的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情中心,再匯總到前線搶險指揮部。幾分鐘後,一條資訊正式發布:“金沙江貫通,金沙江斷流問題解決,白格堰塞湖危機解除。”

翻山越嶺趕去監測點

聽到這個消息後,甘孜水文局工作人員張定高舒了一口氣。從11月3日20點金沙江確定再次形成堰塞湖到危機解除的200多個小時內,張定高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北斗通信技術共發出了1700余條自動檢測數據。正是這些數據所代表的水情資訊,為前線指揮部應急搶險、泄洪以及群眾轉移安置等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這200多個小時內,在近三千米的堰塞湖水位線上,這條一千公里的資訊通道究竟又經歷了怎樣的金沙江大決戰?請看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為你帶來的獨家報導。

翻山越嶺趕去監測點

拉響第一次警報:

堰塞湖水淹沒監測站

11月3日,17時30分,安裝在“10·11”堰塞體上遊三公里的應急監測站點傳回了一組異常的數據:堰塞湖水位陡升了2.83m。

經驗豐富的水情值班員並未快速下結論,因為“探頭”或終端設備故障可能會導致監測數據異常,工作人員口中的“探頭”,是一個形如話筒的壓阻式水位傳感器,需要放入水中采集水位資訊,再由與岸上連接的遙測終端通過北斗衛星的短報文功能,發回省水文局水情中心。

經致電甘孜州水文局,與前方白玉縣水務局反覆核實後,在“10·11白格堰塞湖”同一位置,川藏邊界的金沙江畔被證實再次發生了山體坍塌。

當晚20點起,堰塞湖下遊葉巴灘水文站水位逐漸下降,4日凌晨,“流量穩定在240m?/s,僅為堰塞體至葉巴灘的區間來水,因此我們初步判斷金沙江已經完全被堵塞。”堰塞湖再次形成。

這次能夠迅速監控到險情,省水文局水情工作人員感歎,還得益於上次危機解除後的“留一手”。“10.11”形成的堰塞湖泄流後,堰塞體上遊三公里處保留了一個應急監測站點,便於掌握堰塞湖的水位變化情況,以防險情再次發生。

之所以選擇在那個位置,相關工作人員解釋,一來距離堰塞體較近,能及時反映水位變化情況;二來地勢開闊,便於設備安放和人工觀測。要是再次發生堰塞湖,用這個點位采集的水位數據,就能推算出堰塞湖的庫容增量,把握其“生長”情況以便為後續泄流工作作準備。

但在全員重新“戒備”開始“打仗”後,前方意外發生。這個被留下的“功勳”站點被快速上漲的回水淹沒。

11月4日凌晨5時,壩上三公里處水位數據傳輸中斷。

現場用全站儀觀測

緊急8小時:

穿越無人區重建監測站

但在前方,四人應急隊早已摸黑出發。

11月3日晚9點,甘孜州水文局唐揚川、張定高、何明科、生龍赤勒四人組成的應急監測隊從瀘定出發,駕車前往堰塞湖方向。同時,甘孜水文局二隊和雅安水文局補充隊也先後出發。

4日上午11點,四人到達位於壩上山頂的日西村,在藏族老鄉的帶領下,背著上百斤水位雨量一體化應急監測設備、全站儀、電波流速儀等設備的他們,開始了三公里徒步。

高原地區日夜驟冷驟熱下,路兩旁的樹枝乾枯得越發鋒利。山勢陡峭,一行人不得不咬牙握緊能夠支撐自己的枝丫,就算被劃出血痕。但為了視線開闊,一人拿著鐮刀在雜草叢生裡開路,其余幾人輪番背著設備前行。

沒有帳篷,監測人員只能睡睡袋

荒山郊嶺裡,每人一件衝鋒衣,就“妄想”抵禦高原的嚴寒。隨手帶的礦泉水早就喝完,渴得沒辦法,便一下子趴在石頭上俯身喝山澗溪水。幸虧出發前,藏族老鄉塞了20幾個“夏饃饃”,才讓他們在饑腸轆轆時嘗點油腥味。

4日上午,隊員們到達了壩上三公里處的遙測點。原本離岸邊只有約16米的遙測水情監測設施已經被淹沒。查勘好位置後,何明科踩著岸邊的水和淤泥,慢慢前傾身體,順坡向下移動,把“探頭”放入水中。一個沒站穩摔了一跤,他又立馬撐著站了起來,繼續。

“滴”,伴隨著信號燈的三次連續閃爍,遠程遙測終端設備響起數據發送成功的聲音,張定高終於歇了口氣將設備輕放在地上。應急監測站下遊三公里處,乾流因旁邊山體塌方,聳起了一個灰點,讓本就寂寥的冬日更顯荒涼。

山澗溪水解渴

一分鐘不到,一千公里外的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情中心值班員再次刷新水情資訊服務業務平台時,顯示屏彈出了水位“2908.05m”的最新數據。他注意了一下時間,“11月4日13:15”分,這是壩前應急監測站被淹沒後,重新恢復以北斗衛星傳回的第一條監測數據。

馬不停蹄,安裝結束後四人又兵分兩路與其他兩支應急監測隊匯合,分別駐扎堰塞湖上下遊三公里處,以及堰塞體上的監測點,每十五分鐘,保證堰塞湖各方數據傳回後方。

剩下幾天,是來回的調試,監測,采集影片材料與上報…...白玉縣的晝夜溫差三十幾度,他們雙腳凍成了冰坨,脫皮疼痛難忍。在沒有帳篷的情況下,只好露天擠在睡袋裡過夜。天微露晨光時,張定高準備拿起水瓶喝水時,才發現裡面已凍成冰。

“誒,結霜了喲。”經身邊同事提醒,他又注意到自己的衝鋒衣上,已凝結了一層白色微粒。

14日堰塞湖正常過流。查看完垮塌裂痕中的洪痕,結束工作的何明科,掏出了手機,更新了一條朋友圈:“還活著,真好!

晝夜堅守

苦守4天3夜

為導流決策提供數據

在水文資訊監測的另一邊,是隨之開展的開挖方案制定和實施。

11月9日12時,在指揮部的指揮下,工程搶險裝備開始在堰塞體進行泄洪槽開挖作業。11日下午,省水文局郭太友、於川、樂山水文局的鄭桂全3人攜設備到達堰塞湖壩上三公里觀測點和何明科匯合,支援白格堰塞湖的水文應急監測工作。

泄流一旦開始,他們的工作便是與奔泄而下的河水“賽跑”。

“因為泄流時,堰塞湖水位將快速消落,導致邊坡失穩而滑坡,影響遙測設備工作,而再去重新布設會很危險。” 水情預報中心負責人趙國茂介紹,為不間斷監測堰塞湖水位變化,在“探頭”難以安裝入水時,必須采取人工觀測方案加以保障。

而通過監測這個點位的水位變化,利用推求的堰塞湖庫容曲線,就可以查算出泄流時堰塞湖的蓄水量減量,分析計算潰口泄流流量,掌握泄流動態。”

現場工作

12日凌晨4點是預計的溢流時間節點。13日14點堰塞湖水位達到最高,蓄水量達到最大,之後泄流量逐漸加大,庫水位快速回落,當水位退至遙測設備采集範圍以下,郭太友一行便開始蹲守在已經布置好的全站儀監測點,人工觀測水位。每十五分鐘,記錄水位數據後,立馬用衛星電話,向省局水情值班室報告。

12日凌晨3點,泄洪槽開始滲流,9點17分,泄洪槽全線貫通,成功過流。13日14時後,堰塞湖開始加大泄流。郭太友一行的神經繃得更緊。

後方,省水文局水情工作人員投入到緊張的分析計算中,根據每15分鐘的水位監測數據,滾動推算15分鐘、30分鐘、60分鐘的潰口平均下泄流量,為對下遊的防洪決策提供支持。

經過一夜的泄流,到了14日上午,江面已經平穩了下來,監測隊重新選址安裝了遙測設備。11時,遙測設備恢復正常,繃緊的弦總算可以放鬆。等大家回過神來才注意到,四天三夜的蹲守後,隊員們的皮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乾裂。

晚上,郭太友一行返回了白玉縣城。還沒坐安穩,累得一直未發言的何明科慢慢說了一句:“再過兩天,水位退至遙測設備監測範圍下後,我還要再去現場挪挪設備,保證數據不受影響。”

截至今日,布設在原堰塞湖上下遊三公里處的遙測水情設施仍在工作,金沙江上,電波永不消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