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蕁麻疹中醫的辯證與治療

1蕁麻疹中醫的認知


祖國醫學稱蕁麻疹為鬼飯疙瘩、風(痦癱)、風疹、癮疹、風疹塊、風瘙癮疹、赤疹、白疹。血管性水腫歸於赤白遊風、風注等範疇。癮疹之名,始見於《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陰有餘,病皮痹癌疹」。古人形象地將其描述為:形如豆瓣、堆累成片、來時無影、去而無蹤。及至隋朝,巢元方認為,病機主要在於衛弱表虛,汗出傷風,風熱色赤,風寒者疹白。此後《醫宗金鑒)、《外科症治全書》病機論述均有鑒於此。怠到明清,對該病認識可謂是蔚然大觀。朱丹溪從脾臟論治,認為病機為風濕犯脾,入裡化火而成。《證治準繩·瘍醫》主張理應師從仲景,按六經辨證,以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等分而治之。程鍾齡提出風瘙癢證有外燥、外寒、內熱、裡虛不一,治療可選川芎茶調散、惺惺散、解毒湯、理中湯不同。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驗方、外用藥,如礬石煎水、石楠汁、百部酒外擦,還可施以曲池穴針灸。近代中醫對蕁麻疹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從經典方劑到驗方、從臨床觀察到藉助於現代醫學技術縱深研究。研究中發現麻黃、防己、丹皮、苦參、防風、黃芩等單味中藥,葛根貮、丹皮酚等中藥單體,防鳳烏蛇止癢丸等中成藥均有抗過敏的作用,用於治療尋麻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他療法如葯浴、水針、體針、耳針等也極大地豐富了蕁麻疹的治療手段。總之科學是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人們對蕁麻疹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儘管現在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對症治療,但我們深信在不遠的將來必定有更為理想的治療手段。



2蕁麻疹中醫病因


1.風邪外襲 本病發病多與外感風邪有關。素體稟賦不耐,表虛衛外不固,則易為風邪侵襲。風為百病之長,常夾寒、夾熱等邪氣侵犯機體。汗出當風,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鬱於皮毛肌媵之間,產生風寒、風熱表證。


2.脾胃濕熱 飲食不節,過食腥葷發物,或腸道素有寄生蟲,皆可使脾胃運化失調、濕熱蘊結;復感風邪,則風、濕、熱、邪鬱於肌膚胰理而致本病。胃腸濕熱、阻滯、氣機可見腹脹、腹痛、便溏或便秘等癥狀。


3.血虛風燥 本病發病日久,風為陽邪易耗傷氣血,以至氣血虧虛,燥由內生,膚失所養而致風團反覆發作,遷延日久。


4.熱毒燔營 葯毒內侵或感受邪毒之氣,化火生熱;邪阻氣機,不得疏泄以至毒熱熾盛;氣分熱尤盛而營血已為熱毒嬏灼,以至氣血外傳肌膚髮為本病。


5.情志失調 情志不遂,優思鬱怒太過,致使肝鬱不舒、氣機鬱結、氣鬱化火、傷陰;肌膚氣血運行不暢,膚失陰血所養,復感風邪發為本病。


6.沖任失調 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於調養而致肝腎虧虛,營血不足、沖任失調,營衛不和而發為本病。本病急性發作大多正盛邪實,邪退則病解,若病久氣血虧虛,常呈慢性易複發之勢。



3蕁麻疹中醫治療


一、單方驗方


(一)過敏煎

銀柴胡10g、五味子15g、烏梅6g、防風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本方疏風勝濕、調和營衛,用於治療急、慢性頑性蕁麻疹。


(二)多皮飲

地骨皮、五加皮各9g、桑白皮15g、乾薑皮6g、大腹皮9g、白鮮皮15g、丹皮9g、赤苓皮、冬瓜皮各15g、扁豆皮15g、川樺皮9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本方健牌除濕,疏風和血,用於治獰脾濕型慢性蕁麻疹。


(三)清熱祛風沖劑

荊芥、防風、黃芩、黃柏、連翹、苦參、白鮮皮、生地、甘草等組成,製成沖劑。



二、針灸療法


1.取大椎、風門、曲池、外關、血海、三陰交,採用瀉法,反覆撚轉提插,留針30分鐘,治療風寒或風熱束表引起的蕁麻疹,屬風寒者可用艾條灸大椎、風門。若咽喉痛可加少商放血。取曲池、合谷、天樞、足三裡、三陰交,採用瀉法,刺激宜強,反覆撚轉行針,留針30分鐘,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蕁麻疹。取膈俞、脾俞、足三裡、風門、大椎、風門穴用平補平瀉法,其餘諸穴均用補法,留針30分鐘。大椎、足三裡可加艾灸,治療血虛風燥引起的蕁麻疹。


2.皮膚針療法 取風池、血海、曲池、風市、頸3~4夾脊。用重扣刺法,使皮膚隱隱出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3.頭針療法 取感覺區、血管舒縮區、足運感區。按頭針操作法進針後,快速撚轉1-3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4.耳針療法 取肺、肝、脾、腎上腺、神門、內分泌、蕁麻疹區。每次取2-3穴,毫針強刺微,留針30~60分鐘。慢性蕁麻疹可用撤針埋針2~3天。


5.水針療法 取風門、膈俞、曲池、血海、風市、足三裡。選用苯海拉明注射液50mg,用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稀釋成4ml,每次選用2穴,按水針操作常規,每穴注射藥水1ml。



三、中醫食療


(一)野兔肉方

將野兔肉切成塊,加菜油炒熟,加調味品後食用。半月1次,共食3次。治療慢性蕁麻疹。


(二)全蠍蛋

全蠍1隻,雞蛋1隻,將洗凈的全蠍塞入雞蛋,破口向上,放容器內蒸煮,棄蠍食蛋。1日2次,5次為1療程。治療慢性蕁麻疹。


(三)牛蒡蟬蛻酒

牛蒡子(或根)500g,蟬蛻30g,黃酒1500g,將牛蒡子打碎(若為根切片),同蟬蛻一起置於乾淨容器內,加入黃酒,密封浸泡,每日振搖1-2次,經7日後開封。飲取上清液。每日2次,每次食後飲30g。用於治療蕁麻疹,證屬風熱襲表者。


(四)使君豬肉

使君子9g、瘦豬肉90g、山楂18go。豬肉、山植洗凈,使君子去殼取肉。將山楂加水2000ml,小火煎煮30分鐘,濾取藥液1500ml。使君子搗爛,豬肉切成小塊,再與山楂水一同置鍋內,小火煮40分鐘至肉熟,撈出使君子即可。每日1劑,一次服完。用於治療蕁麻疹,證屬蟲積傷脾者。如食後出現噁心、頭暈,可能為使君子的不良反應,只要取少許使君子殼煎水服,即可解除。


(五)紅棗燉豬胰

豬胰1個、紅棗250g。先將豬胰洗凈切成小塊,之後炒熟;紅棗洗凈。鍋內加水1500ml,放入紅棗、豬胰及適量食鹽,小火燉30分鐘至熟。用於治療蕁麻疹,證屬肺脾兩虛者,證見病程日久、反覆發作,風團此起彼消,或兼面色萎黃、食少、噁心、腹脹、浮腫等。


(六)薄荷桂圓煎

薄荷15g,桂圓6粒煎服,每日2次,連服2-4周。

4蕁麻疹中醫辯證

(一)風熱犯表

證候:風團色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劇或日光照射後更加明顯,得冷則隱,可伴有發熱、心煩、口渴、咽喉腫痛,重則面唇俱腫或脘腹疼痛、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二)風寒束表

證候:風團色白、遇風寒加重,得暖則輕,口不渴、舌淡紅、舌苔薄白、脈浮緊。


(三)血虛風燥

證候: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伴心煩口乾、舌紅少津、脈沉細。


(四)脾胃濕熱

證候:風團發作時脘腹疼痛、坐臥不安、不能進食、倦怠乏力、大便溏泄、間或便秘、可有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五)熱毒燔營

證候:發病突然,皮疹瀰漫全身,呈大片鮮紅色,有時可見出血性皮疹、瘙癢劇烈、伴高熱、心煩、口渴喜冷飲、咽喉腫痛、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絳、苔黃、脈數或滑數。



(六)蟲積傷脾

證候:多見於兒童,皮損反覆發作,面黃有白斑、伴臍周疼痛、偏嗜零食、睡中磨牙、大便檢查寄生蟲卵多為陽性、苔白或膩、脈濡。


(七)衛氣不固

證候:乏力、多汗、面色蒼白,口唇質淡,出汗後易發疹,疹呈淡紅或皮色,如粟如豆,皮疹散在,反覆發作,時有低熱、舌淡、苔薄白、脈細或沉細。


(八)沖任失調

證候:風團發作常在月經前或經期加重,月經後可自行消退,伴月經失調,亦有與妊娠有明顯關係者,舌暗紅或有紫氣、瘀斑瘀點,苔白或黃,脈弦。


(九)肝氣鬱結

證候:風團發作及瘙癢與情志抑鬱有關,或在精神緊張時加劇。伴煩燥、易怒、胸悶、脅脹、納差、口苦、失眠,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細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