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瘋狂的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價格卻兩年翻番

離項目開工還有幾天的過渡期,正月十五後聯繫各方採購了。今年的活應該比去年乾得容易點”,農歷大年初八,作為一家大型央企鄭州基建施工項目的採購負責人,於則新(化名)已經開始忙碌了。去年底工地上的水泥幾次斷供,有時一個月累積5天沒貨,和水泥相關的工程就得全部停擺。他估摸著,過了這個年關,市場水泥供應緊缺的情況已經有所緩解,應該能買到水泥了。

自2016年以來,河南的水泥廠家11月到1月間錯峰生產,於則新就要想法解決水泥斷供的問題,盡量減少影響項目工期。去年下半年,水泥到運到工地的價格達到約605元/噸,比兩年前翻了一番,就這樣,有時還拿不到貨。

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華東一家以水利與建築工程施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地方國企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和海螺水泥有戰略合作,這幾年旗下項目倒沒有遇到過“斷供”的事。但預計在今年的年報裡,他們要補充說明一下水泥和鋼材、砂石等建材漲價等給公司利潤帶來的影響:“每次開會,基本繞不過討論水泥漲價的話題,頭疼得緊。

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水泥,怎麽就“傲嬌”起來了呢?2019年價格是否會繼續上行,供應緊張呢?帶著這些疑問,e公司記者近期探訪水泥上下遊和業內人士。

供不應求:工地被“掐住脖子”

在建築行業,哪個工程都離不開水泥。房地產中要貼磚、砌牆,裝修;基建工程中的鋪路、建橋種種,瀝青、水穩等都需水泥做原材料。所以建築行業內說,掐住了“水泥”,就掐住了整個工程的“脖子”。

於則新這兩年感受最明顯的,是成本壓力和停工帶來的工期問題。他算了一下,河南PO42.5散裝水泥出廠價在495元/噸(現金),運費每公里是0.7元,這部分運費一般由買家承擔。因此,一噸水泥從出廠運到鄭州,成本就基本達到550元/噸。若要求供貨商墊資,給供應商留5%-10%的“利潤”空間,再加上稅收等剩餘各方面,水泥運到工地時,價格已經達到約605元/噸。

包括於澤新在內的多位工程項目負責人表示,由於市場銷售緊俏,不少水泥企業都要求現款現貨、現金交易。很多施工項目公司因此減少了從廠家直接採購,轉而通過貿易公司來間接購買水泥,由貿易公司提供墊資。這裡面就牽扯到支付墊資成本和供貨能力等問題。

這兩年水泥價格已經基本翻倍。記得2016年,每噸水泥含運費、利潤在內的合約價總共也就315多元。”他說,除水泥外,包括碎石、粉煤灰等基本所有地材類的商品價格也都自2016年起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建材漲價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問題,一旦發生“斷供”,緊接著能否按期貨付、工人安排等各種問題就出來了。於則新解釋,招投標的時候,投資方都會把造價算得十分精確,按照工期一天不休算出底價。施工方想中標的話,報價肯定比設定的價格更低。這些項目都是早早與投資方簽訂合約,金額也基本測算過了。但施工期間遇到上游水泥等地材價格上漲,往往很難轉移成本,“斷供”更會影響項目約定的工期,夾在裡面“實在困難”。

不僅基建項目,地產項目也同樣受到來自水泥漲價的影響。中部省份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儘管水泥漲價沒有土地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大,但建築成本的上升對業務毛利率還是有一定影響。

“更主要是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這位董事長也表示,合約執行困難。公司大部分是長期合約,約定由施工企業負責購買材料。和基建項目一樣,地產項目在執行中也出現了建材價格上漲導致工程實際造價超過合約中約定的價格,加上水泥生產企業普遍要求先付款後供貨,施工部門需要墊付更多的流動資金。施工企業資金緊張矛盾加劇,繼而產生工資拖欠,也有向發包方要求變更設計施工方案等要求的。這些對房地產工程質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e公司記者了解到,建築工程在長期業務往來時,簽訂開口閉口採購合約的都有。過去幾年多以“閉口價”為主,即不隨著市場變化調整材料價格。但隨著材料價格波動,在建築工程合約中約定“開口條款”的已經明顯增加。

“市場供應還沒有達到很緊張,可能有下遊部分企業會階段性出現短期供應不足。”中國水泥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數字水泥網執行總裁陳柏林表示,水泥廠在庫存緊張時需要保障重點工程供應,從區域範圍來講,水泥即使在四季度供需緊張時也還是能買到的,只是對於個別項目或中小企業有暫時短缺,需要付出更高的運輸和採購成本。

錯峰生產:價格比成本漲得更快

儘管鋼鐵、水泥位於我國六大產能過剩行業之列,但2018年,水泥行業企業多數賺了滿缽,全行業整體盈利卻刷新歷史最高水準。在華東地區,42.5散裝水泥最高一度觸及600元/噸的高位,全國均價年內最大漲幅近40%。去年12月初,國內水泥市場供給一度達到近5年低點,企業噸盈利水準達到200元以上。

使得水泥成為了周期性行業中最能賺錢的,是水泥不易保存、有經濟運輸半徑的特質。有施工部門表示,水泥如果是用作做水穩料,還可以選擇價低時“囤貨”,但其他多數項目,水泥都只能現貨拉過來直接用。同時,水泥價格即使漲到400元/噸,在基建材料中價格仍然是比較低的。行業公路運輸經濟半徑約在200-300公里,鐵路運輸經濟半徑約在500公里,水路運輸經濟半徑不超過600公里。

談及過去一年水泥價格的高位態勢,卓創水泥行業分析師王琦表示,水泥價格上漲和整個商品市場的大環境有關,從2016年,水泥整體上行已連續漲了三年。期間鋼鐵價格也在上漲,只是鋼價回落的比較早一點。

在海螺水泥的“老家”安徽,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1月就水泥價格上漲的原因作出了四方面的總結:

一是石料供求關係改變。粉煤灰和燃料價格等原料價格都在大幅上漲。

二是11月份開始,各地紛紛開始執行錯峰生產實施方案,同時北方冬季到來促使當地水泥廠停產,水泥市場供不應求。這被認為是環保治理帶來的效果。

三是公路治超力度加大,推動物流成本上升。如安徽亳州,之前水泥企業運輸大多通過船運,但環保力度下部分航道關閉。

四是季節性因素影響,9月份以來是傳統的施工旺季。

這幾個因素中,王琦認為“受成本拉動佔比較少,這幾年上遊商品漲價的幅度相對水泥價格的漲幅要小得多。”王琦稱,三年前國內水泥最低均價約250元/噸,像內蒙、陝北、晉北最低甚至達到150元/噸左右,但目前這些地區價格也翻了一番,但成本就只上漲了20%-30%。他認為,包括石灰石、粘土等,大部分都是水泥企業自己開採的。需要外采的主要是煤炭,在總成本中佔比差不多40%左右,雖然幾年煤炭價格整體處於高位,但漲幅相比水泥還是較少。

作為行業專家,陳柏林等把水泥行業的利潤歸因於產品的價格上漲,而漲價根源於“供需錯配”。數據顯示,2018年行業總利潤達到1545億元,盈利能力和毛利水準都創出歷史新高。尤其在華東、華南等需求較旺的市場,供需錯配使得價格從2016年到2018年連續三年上漲,每年一個台階。

“我國水泥行業雖然產能過剩比例有30%,但是在生產過程中階段性受限非常明顯。”陳柏林稱,水泥本身是是高能耗行業,所以在環保治理上是重點的檢測對象。這些年環保逐漸趨嚴,加上每年四季度本身是水泥的需求旺季又是環保限產的重點時期。一邊供給壓縮,另一邊需求還在上揚,產品又不能囤積,自然就呈現了價格暴漲甚至斷貨的情況。

和水泥漲價相對應的是,2016年國辦發34號文件明確要求全面“推行錯峰生產”,至此,錯峰生產被國務院列為化解產能過剩行業的政策手段和環境督查的重要內容,部分區域的過剩水泥產能由此已進入了“休眠”階段。

在錯峰時間上,東三省、天津、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份、自治區均頒布水泥錯峰計劃。停窯時間起始時間從自10月、11月到今年3月、4月、5月不等,最短不得少於兩個月。在錯峰地區上,除北方15個省外,廣東等省份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春節期間、酷暑伏天和雨季開展錯峰生產。

不過,2018年全國水泥均價達458元/噸,較2017年上漲100元/噸,在整體環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內蒙、東北等地的部分水泥企業還是虧損。陳柏林認為,“地區的產能過剩程度超出想象”,市場還是常年存在盈利不平衡、發展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的情況。

價格協同:“壟斷”爭議再起

東北已經開始借鑒起了其他地區的“協同”經驗。去年12月19日,吉林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標誌著北方又一水泥聯合公司誕生。新成立的吉林水泥集團擁有礦山資源儲備20多億噸,熟料生產線19條,產能2500萬噸,佔吉林省產能的93%;水泥生產線59條,產能4310萬噸,佔吉林省產能的83%。

截至目前,包括吉林水泥在內,國內已經成立的水泥平台公司已經達到14家之多。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安徽等省區,包含水泥企業100多家,生產線150多條,合計熟料產能近2億噸。

正因為水泥的區域性特點,龍頭企業往往在當地非常具有話語權。在水泥行業淨利潤暴增的情況下,各區域龍頭企業間的“自律性聯合”是“良性協同”,還是“涉嫌壟斷”,再度成為爭議焦點。

“協會就是企業自發性協商的機構。國家推行的錯峰生產政策只是水泥價格上漲的誘因,各個地區協會控制節奏,通過集中控制產能運轉率,進一步把價格抬升。”一不具名觀察人士向e公司記者表示,水泥行業近年來步調一致的自行限產,一直被認為涉嫌壟斷。相比之下,混凝土企業數量多,企業間不太容易聯合起來,所以“沒有水泥企業的抱團力度,價格也就難過高上漲”。

“壟斷”說法顯然不會被水泥企業所認同。“水泥行業根本談不上壟斷”,一位前三大水泥生產商的相關負責人說。由於正值年報期,他婉拒了記者的進一步採訪。

特別有意思的是,中國最大的兩家水泥巨頭——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都在2018年回首行業發展時主動談及過協同的問題。

在2018年6月的股東會上,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說,“回看整個行業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剛開始是‘搶地盤佔山頭’,這幾年經營效益比較好,是錯峰生產、環保管理帶來供求關係的改善,加上行業自律明顯增強,使得市場處於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也在去年8月接受了專訪,萬字長文中,他提到“行業的利益高於企業的利益,企業的利益孕於行業利益之中”。他回憶說,2015年時,部分企業帶頭打價格戰,行業競合的“馬其諾防線”徹底崩潰,造成全國水泥銷量25年來首次下降,行業利潤一下從之前的七八百億元跌到了200億元。發現惡性競爭的弊端後,行業開始探索如何讓市場健康化,從惡性競爭走向良性競合。他表示,作為行業大企業,要“不放量競爭,不殺價競爭,不遠距離衝擊別人的市場”。

這說明水泥走出了不同於其他大宗商品行業的競爭發展思路。在2017年9月,中建材、中材宣布合並為全球產能第一水泥企業,兩材合並完成後水泥年總產能將超過5.2億噸,遠遠超過海螺水泥的年產能3.2億噸。

華北市場的水泥供需格局改善,被寄托在冀東水泥與金隅集團2016年啟動的戰略重組上。2018年5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審查通過重組,到7月,金隅冀東首批水泥資產重組完成,直接使得金隅集團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大水泥企業。後續,金隅集團剩餘14家水泥企業注入冀東水泥或合資公司的工作也逐步啟動。

實際上,關於“協同”是否是壟斷,一直是理還亂的問題,協會在其中的角色也經常被質疑。比如說,混凝土作為水泥直接下遊,2017年時曾出現地方混凝土協會因水泥價格問題起訴當地水泥協會的情況,好在這兩年價格傳導,混凝土行業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又例如,2018年11月,吉林省水泥協會、黑龍江省水泥協會聯合發布《吉林省水泥協會黑龍江省水泥協會文件》,向工信部、生態環境部匯報遼寧省14家水泥企業拒不執行錯峰生產的情況,要求強烈譴責不執行政策的水泥企業。這都說明地方水泥協會停產及協助停產的舉措並不是個例。

回溯往昔,“協同限產保價”不是新招。2013年,發改委曾對水泥行業進行調查。最終以考慮到水泥行業產能過剩、2012年利潤率較低、價格協同行為持續時間不長等因素,定性水泥業“鎖窯”不屬於壟斷行為,但對涉及“鎖窯”行為的吉林亞泰、北方水泥等進行了處罰。

與當年不同的是,在2017年TOP10水泥市場份額由2016年的37.48%快速提升至41.71%。2018年市場水泥熟料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的情況下,加之國家大力推進國企改革、供給側改革和“藍天白雲保衛戰”,一些觀點認為,目前市場份額已經非常穩定,小企業隨之成為了大企業的跟隨者,企業間進行協同的難度比當年大大降低。

“只有在市場需求較好、供需相對平衡的情況下,才會有市場協同和管控的可能性。比如說,在華東華南等基本上有效產能在7成”。一位前水泥業內高層向記者解釋:在一些產能嚴重過剩需求不旺的地區,“協同去產量限產能”一直都很難推行下去。

對於水泥龍頭企業是否抱團“提價”,陳柏林表示,任何價格波動都是和人有關係的,市場供應偏緊價格就會上揚,不能完全排除人為因素,但這並不是水泥漲價的主流因素。水泥大漲的主要影響因素還是整體市場的階段性供需錯配。

漲還是跌:淡季降價整體或略有下行

宋志平曾在海螺論壇上闡述“行業利益”的問題。從行業內部來看,企業之間有競爭,競爭有序了大家都受益;從行業外部來看,一個行業和另一個行業又在進行博弈,因此行業也有整體利益。他當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水泥的價格就基本沒漲過,而煤炭、鋼鐵的價格翻了好幾番。房價節節攀升,但水泥基本沒有賺到多少錢”。

到了2018年,資本市場終於驚詫發現:水泥行業中以精益著稱的海螺水泥利潤超過了房地產龍頭萬科,全行業的利潤達到歷史新高。

有業內人士向e公司記者表示,水泥行業的利潤過高,已對下遊形成傷害。考慮到2019年前反壟斷工作分由三個部門承擔,但從2018年起已經全部合並到了國家工商總局旗下,反壟斷機構“三合一”,執法方式或者調查重點可能也和過去不一樣,不排除加強對水泥監管的可能性。

經歷了2018年的持續高位,水泥價格從2018年12月中上旬啟動回落。目前是水泥傳統淡季,加之前期價格已經遠高出正常水準,加上整個長江流域連續陰雨氣象,市場庫存緊張情況已較前期有所緩解。目前,全國PO42.5散裝水泥均價下降到446元/噸,比去年同期的412元/噸略高。華東地區價格在484元/噸,去年高位時均價在562元/噸。跌了近80元/噸。

“即使價格出現下行,但目前很多水泥企業噸盈利仍在200元上下,仍算比較高了。”王琦認為,2019年水泥行業的市場不會太樂觀:“2019年高鐵投資新開工項目會比較多,房地產新建項目情況目前還不太明朗,不過總體感覺2019年水泥市場需求和2018年差別應該不大,甚至還要相對低一些。雖然2018年市場項目增加量較多,但目前看來資金狀況不是特別好,投資未必都能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水泥行業持續的全行業大幅盈利背景下,淘汰落後產能很難推進,一些規模小的生產線早幾年都關閉了,但近兩年又相繼開啟。目前只有聽說河南要在2019年淘汰2000噸以下的生產線,但其他地方尚未有淘汰產能的政策。整體看來,2019年水泥價格將有所回落。

但也有陳柏林等業內人士認為,落後產能的複產對於市場價格影響不大,尤其是對我國南部市場。他預計2019年國家環保監管力度仍不會明顯放鬆,在這一背景下,市場階段性供需錯配仍將持續,成為維持水泥價格處於較高水準的重要推手。不過,考慮到市場整體需求或略有下降,同時2019年水泥行業整體環保改造投入提升,行業成本整體要高於去年。當前水泥價格已經到了歷史高點,再上漲的難度較大,價格過高對於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也是不利的。

今年在2018年基礎上繼續漲價不容易,但應該還會保持不錯的盈利能力”,多位水泥上市公司相關人士亦表達了類似觀點。目前,我國有24個省、市、自治區執行對於水泥行業的停窯限產計劃,限產時間多從2018年11月中直至2019年3月中旬,但錯峰政策也在不斷優化,避免“一刀切”。此前工信部已明確,《關於水泥行業錯峰生產規則認定的請示》回復,表示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廢棄物等任務的水泥生產線原則上可以不進行錯峰生產,但要應減少生產負荷 15%以上。

此外,工信部去年1月公開發布了《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從極度過剩區域向相對過剩區域持續調整,在全國總產能不變的基礎上,行業內部實現產能流轉。目前這一政策已有落地項目,但其效果尚需時日觀察。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即使是先進水泥產能也都已經過剩,產能置換政策只會進一步增加有效產能,反而不利於市場推動水泥行業“出清”。

“我們認為還是要在真正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加快市場化退出機制”,某資深行業人士表示,與限制水泥投資或推動產置換等政策相比,他更傾向於放手讓市場自動調節,在把好環保、節能兩大關的基礎上減少對水泥行業的政策乾預,“用競爭加快落後產能淘汰才是持續向好的根本途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