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了報答75年守墓之情,兩位老人這樣決定

八旬老人的童年記憶和75年的守護

2017年5月22日,河南新安縣馬溝村,草木蔥鬱,滿眼麥黃。時年88歲的彭傑洲第一次站在父親彭仕複的埋葬地前,從口袋裡掏出精心準備的祭文。

彭傑洲念祭文:“父親大人……不孝男傑洲、兒媳李曉珍祭拜於你的墓前……”

為了這次祭拜,彭傑洲等了整整73年。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華發動豫中會戰,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178師532團團長彭仕複奉命在鐵門以南地帶阻擊日軍。5月14日,532團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敵我力量懸殊巨大,團長彭仕複遭日軍三面圍攻,頑強戰鬥,直至犧牲,時年43歲。

父親去世時,長子彭傑洲和家人都在四川老家。那個15歲的少年如今已是白發蒼蒼,而對父親忠骨的找尋,跨越半個世紀卻始終沒有消息。

千里之外,同樣在尋找的,還有新安縣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2002年,他在《新安縣志》中,發現了一段有關川軍團長彭仕複的內容。

孫保旭:“(縣志記載)只有關於彭仕複幾句話,大概彭仕複犧牲在河上溝,大體就是這種意思……我給蒲江縣縣志辦打電話,他們說彭仕複是一個革命烈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1988年追認為革命烈士,哎呀,我覺得這個事兒更有意義了。”

之後,孫保旭走訪河上溝村,從村民口中聽到一段傳聞:1944年確實有幾十名川軍死戰不退,犧牲在附近。村民將他們埋在了村西的兩口枯井裡。但彭仕複烈士的遺骨是不是也在枯井裡?卻沒有肯定的答案。

2017年,馬存良老人的出現,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

孫保旭:“2017年的4月3號,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天,我說這村裡誰能把這個打仗這個事說清楚。老馬說他知道!於是我就問老馬。老馬說“抗日戰爭的時候跟我們這打過仗,還犧牲了一個團長,團長叫彭仕複!”哎呀,我們一下子高興得很!”

一則地方縣志寥寥數語的記載,一位堅持尋找從未放棄的研究者,一段八旬老人的童年記憶……歷史的迷霧就這樣被慢慢撥開。在孫保旭的牽線下,彭傑洲來到新安。

馬存良:“埋他的時候,我那年虛歲八歲。”

記者:“那天是誰埋的?”

馬存良:“有俺們馬發運、馬發奎、馬發秀……這都是我叔叔們。埋的時候,彭仕複身上拿出來一塊懷表、一塊手錶。他那布袋裡還有一塊相片,就跟大衣扣子似的這麽大,下邊寫的“彭仕複團長”。他那布袋裡還有小本,寫著他的地址。把他掩埋了以後,照著他那家鄉地址寫了一封信,但是以後沒有見回信。埋他的時候,我叔叔們說,他穿著軍裝,得好好埋他。”

記者:“一直以來村裡面的這些老鄉們都知道,這塊埋著原來的當兵的,所以這塊地也沒有佔用過,就一直保留著,是嗎?”

馬存良:“沒有種過莊稼,都知道是埋著人呢。我叔叔他們交代過我,“我們沒了以後,清明節的時候,你要來這掃墓,叫上跟你歲數差不多的人,都來。”

為了這份樸素的承諾,馬存良一家接力守墓75年。

馬存良:”彭仕複烈士掩埋在這兒,咱得保護現場。我自認為,我是共產黨員,入黨50多年,這是我應盡的義務。彭仕複烈士為了全國人民,為了革命、抗日,生命都不要,何況咱出點力呢!“

新安縣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和馬存良、彭傑洲合影(大河報記者李曉波攝)

英雄的故事將代代相傳

祭拜那天,望著村裡多年來為自己父親守墓掃墓的鄉親們,彭傑洲和妻子李曉珍心中充滿了感恩。有著50多年幼教經驗的李曉珍當即決定,到當地村鎮幼兒園支教,以報答村民們的守護之情。

李曉珍:”我想要去支教,因為要去感謝馬溝村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年代,人家把咱們的烈士給掩埋了,不顧犧牲不怕危險,那麽我們這一代就應該回報。我在掃墓的時候,我讀悼詞的時候,我也是忍不住的都哭!其實我都沒有見過家公,但是還是要感恩,對不對?“

2018年,又一個麥黃蔥鬱的5月,已經70歲高齡的李曉珍來到南李村鎮小精靈幼兒園,從口風琴演奏到武術表演,從相聲貫口到河南豫劇,從指導幼師再到園長培訓……一個多月的支教時光裡,園長陳紅盤和孩子們被李曉珍的忘我付出深深感染。

陳紅盤:”我也每年要小車帶著我們的孩子和老師同樣去這邊、還要去馬溝這邊掃墓,每年都會持續,我會把這種傳承一直延續下去。孩子們很小,是吧?這些革命(故事)可能是不太懂。但是我們有責任讓孩子把這種精神永遠的傳遞下去!“

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已逾古稀之年的李曉珍現在心裡牽掛的,依舊是馬溝村的孩子們。

李曉珍:”馬溝村的人民掩埋了爸爸的屍體,馬溝村人民的孩子後代也在小精靈幼兒園,我說我只要身體允許,我每年都來支教,每年都來掃墓。“

守心報恩,奉獻傳承。75年的光景倏然已過,如今,原本光禿禿的墓地前已經立起了石碑,川軍抗戰的事跡依然在村民之間口口相傳,研究者孫保旭還在持續他的尋訪,烈士後人李曉珍則計劃著自己的下一次支教……

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時間會過去,但歷史不能忘記。讓我們一起,幫烈士回家,願逝者安息,讓精神永存。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日的國之昌盛、民之安樂,離不開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那一座座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墓碑,鐫刻著無畏的錚錚誓言;而更多深藏於歷史長河中的無名英雄,更值得後人銘記與懷念。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捐軀。目前,全國有名可考、並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僅有193萬人,不到犧牲烈士的十分之一。為了幫烈士回家,許多人一直在努力。

又到一年清明時,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坐標下,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為了無法忘卻的紀念》。

總監製 | 蔡小林

總策劃 | 高岩

審稿 | 樊新征

記者 | 張明浩、楊芬、李凡

製作 | 王敏

新媒體編輯 | 張喬雪、齊逸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