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一生報答我的鄉親”(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蘇北魯南交界處,有一個名叫西棘蕩的村莊。20多年前,村如其名,荊棘叢生。村裡上了年紀的村民記得日子的苦:“大家在土裡刨食、吃了上頓想下頓,生產任務完不成,村裡窮得叮當響……”

然而,現在的西棘蕩完全變了樣。行走村間,寬敞的柏油路旁綠樹蔥蔥、繁花點綴;不遠處,別墅棟棟,廠房林立,一幅安居樂業的畫面鋪展開來。

村還是那個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何而來?原來,村裡有了新的“當家人”。1997年,為改變落後狀況,鄉裡找到在縣城養殖場當副場長的鍾佰均,“你年輕有頭腦,又是黨員,回村帶著大家乾吧!”鍾佰均一度猶豫,“當時我的工資是村支書補貼的5倍多,有點捨不得。”最終,鍾佰均還是不顧家人反對,1998年初回村挑起了重擔,這一乾就是20多年,“我的根在農村,我要用一生報答我的鄉親。”

擺在他面前的,是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村集體負債近20萬元,人心渙散,連黨員大會都開不起來。如何走出困境?黨組織“硬起來”是關鍵。

鍾佰均先對村幹部“約法三章”,提出“不吃老百姓的飯,不收老百姓的禮,不在家裡辦公”的“三不”要求;同時,建立村幹部履職目標責任製,並對黨員分類管理,按人分任務、立規矩、兌獎懲,打破以往吃“大鍋飯”“乾多乾少一個樣”的局面。慢慢地,找村幹部辦事的群眾多了,黨員幹部的腰杆也直了。

隊伍強了,帶領村民摘帽脫貧成了鍾佰均的頭等大事。他常鼓勵大家,“窮不怕,怕的是失去鬥志!”他堅信,只要邁開步子,選對路子,一定能掙到票子。

拔“窮根”,還得靠產業。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鍾佰均一開始想從地裡找“黃金”。他先後引進一些高產經濟作物,但項目接連失敗。一時間,議論紛紛。

鍾佰均沒氣餒。1999年底,他在鄰近漁村考察學習時,看到有人收購廢舊漁網,便不經意地問道,“收這些破舊漁網幹啥?”這一問,讓他找到了一條致富的好路子。

原來,企業將收購的廢舊漁網加工後做成顆粒狀原料。“我們村離海近,廢舊漁網資源豐富,何不把客商請到村裡建廠?”鍾佰均眼前一亮。

說乾就乾。當晚,他帶著煎餅大蔥,連夜搭乘運輸廢舊漁網的貨車趕赴寧波,邀請客商來村投資建廠。然而,客商嫌西棘蕩村路遠地偏,就是不來。

一次次拜訪,一次次勸說,終於,客商被他的赤誠打動,答應實地調研。然而,天公不作美,客商來時正好趕上雨天,村裡的一條土路踩得稀巴爛,客商的小車停在村外開不進去。得知建廠的地方還沒通電,客商二話不說,掉頭就走。

眼看致富美夢就要破滅,鍾佰均衝了上去,“給我三個月,缺什麽補什麽,保你滿意!”接下來,村裡修路建廠,一片熱火朝天。項目一完工,鍾佰均又馬不停蹄地趕赴寧波。客商看到疲憊不堪的他只要談起村裡發展時就精神百倍,徹底被他的激情感染,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鍾書記,你是乾事的人,我認了。”2000年,鍾佰均引進投資100萬元,在村裡建起第一個尼龍顆粒加工廠,當年就盈利40多萬。

當年投資、當年達產、當年收益。尼龍顆粒加工產業讓村民看到了希望。短短3年,鍾佰均帶領百餘戶人家從事該產業。群眾創業無資金,鍾佰均以個人名義擔保;沒技術,鍾佰均與黨員幹部手把手教;沒市場,鍾佰均帶著黨員一起跑。如今,西棘蕩村成了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尼龍顆粒加工相對粗放,多為分散的作坊,汙水任意排放。怎麽實現綠色發展?鍾佰均帶領黨員幹部在村裡修建起汙水處理廠;同時,他領著村民走出去,到外地參觀學習,為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打基礎。

為進一步對尼龍顆粒深加工、精細加工,提高產品價值,村裡2017年投資1.2億元,建成棘蕩農民創業園,吸納周邊從業農民460人,年產值達6億元。2017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3.2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多元。而鍾佰均本人也因表現優異,先後被選任為柘汪鎮副鎮長、鎮黨委副書記。

建文明實踐主題公園、發布鄉賢榜、開展“曬家訓揚美德”活動……現在的西棘蕩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但鍾佰均仍不滿足,“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帶著大家過上更幸福的日子!”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8日 10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