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證券失信記錄查詢 不該讓普通投資者盲人摸象

紅周刊

證監會近期對證券期貨市場嚴重違法失信主體進行了專項公示,但登錄記錄查詢平台發現,信息仍是十分不對稱的,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若想獲取相關失信信息,仍只能通過媒體得知。

罰不到位 違法失信行為越來越多

早在2012年,證監會在發布《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時候,就透露了將建立“證券期貨市場和誠信檔案數據庫”的意圖,通過全面歸集證券期貨市場相關的監管執法、自律管理和司法等公開信息,使違法失信者付出代價,受到製約。但現在來看,對違法失信行為所提及的對應措施或當時就存在著某種力不從心的尷尬。除在主機板、創業板發審委、並購重組委等委員、專家遴選中,對有失信記錄的實行“一票否決”外,對其余諸如上市公司不履行分紅、資產重組等公開承諾,從事非法證券活動以及IPO保薦、會計、律師業務等方面違法失信記錄多的市場主體,除了在罰款數額上必須受到定格處罰限制外,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重點關注”。

問題的症結或不在於這種所謂的“重點關注”會不會掛一漏萬,而是在於所依之法未必靠得住,即使是被列入了重點關注,也未必就有可能等於違法必罰和罰必到位。事態的發展也不止一次地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明。有關統計顯示,2018年證監會共受理違法違規線索678件,新增立案268件,向警察機關移送114件。其中,做出行政處罰決定的310份,罰沒款額首次突破百億元,市場禁入50人次。可是,據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最近所公布的失信黑名單2018年年度分析報告顯示,單證券期貨市場在實施嚴重失信聯合懲戒措施的半年中所收繳的罰沒款一筆充其量也才不過1.5億元。在罰沒款的處罰和收繳中,難以同步的情況可想而知是何等的嚴重。這也就難怪自證券期貨市場失信記錄查詢平台於2014年12月26日建立以來,上市公司董監高、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所存在的違法失信行為非但沒有一天天少下去,反而一年年多了起來。

對信息查詢者應公開公正公平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部署安排,證監會在2018年先後三次公布了需要列入聯合懲戒等制度措施的嚴重失信人名單,第一批31名,第二批46名,第三批18名。其中既有逾期不履行證券期貨行政罰沒款繳納義務的股市黑嘴鮮言、廖英強等,亦有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逾期不履行公開承諾的樂視賈躍亭、湘鄂情孟凱等。今年7月26日,在證監會對證券期貨市場嚴重違法失信主體所進行的專項公示中,上述名單增加到629個,其中個人563名,機構66家。據稱,機構和個人分兩列在證券期貨市場失信記錄查詢平台上滾動展示。但如果登錄不上該平台,即無論用什麽方式展示都不可能看得到,那這樣所謂的公示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而如果非得在失信者中區分需要重點關注的所謂嚴重性質的失信類型,是不是意味著對失信者也需要選擇性執法呢?在對失信者也需要選擇性執法的同時,投資者又該如何才能一步不離地跟著監管者的這種似明似暗的示意去進行依樣畫葫蘆似的選擇性投資呢?

證券期貨市場失信記錄查詢平台如果也需要對口登錄,即意味著所謂的信息公示只是對相關知情人士或獲準知情人士公開。如果只是為了防止用於非法目的和不正當用途,平台所公布的信息當事人在對信息內容有異議時,應可依據《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申請更正,而並不該對為了避免踩雷的一般投資者登錄查詢設限。失信查詢平台如果不想有失公平,即應改一改目前這種隻對失信者及其知情人開放的登錄方式。當然,目前的這種方式在查詢和核實有指向性目標特定對象的失信情況方面,對於有可能獲得登錄資格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為了更好地發揮陽光的照妖鏡作用和消毒作用,登錄方式還是更應該增加便於讓廣大投資者也能知情的途徑。假如每一個有必要了解和分析市場整體失信情況的人們,也可以通過輸入自己的真實姓名或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證券期貨市場開戶账號等進行登錄,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改變目前這種只為少數人服務的現象,做到真正的公開公正公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