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化 | 中國節,中國結

傳統中國節,心有千千結。節日,最能體現人類存在的儀式感。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慶儀式,帶有祖先的圖騰、信仰與膜拜。

畫一張以節慶為標記的世界地圖,是有趣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節日,標誌著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觀念和宇宙意識,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河流的起源與走向,深刻地烙印、承載著不同種族、民族的血緣與基因??

這裡所說的節慶,主要對傳統節日而言。人類的確是最具有儀式感和敬畏心的生靈,而節日是他們漫漫人生路途中不可或缺的驛站,供他們歇腳、喘息、消遣、歡愉??他們不僅要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還要在精神上有所歸依,於是祭獻美味佳肴、鮮果繁花,並燃燭焚香、跪拜合十,向著想像中的神靈、天地自然的王者、宇宙萬物的主宰禱告、祈福。他們在自己心靈的聖殿裡與其所崇拜的神明同飲同醉、共歌共舞,非此不可以言歡,舍此不足以過節。至少,在我們古老的先民那裡,是這樣一個生存方式,也是這樣的一個節慶心願。

在那十分遼遠的曠古、蠻荒時代,我們人類祖先的這種儀式感,顯然是從仰慕、敬畏大自然開始的。原始的先民矇昧無知,對於地震、洪水、乾旱、風暴,乃至日食月食、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未有理性、科學地認知,自感無助而祈求神明保佑,大多傳統、古老的節日來源於此,其恭謹祈福的成分甚至遠遠大於娛樂消遣。縱觀人類發展史,大多數傳統節日的產生,與宗教信仰有著密切聯繫,因而一些國家的節日文化也就浸透了宗教文化的色彩,從而暗淡了民俗文化的氣味。

在世界範圍內,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細細考究,而中國是一個迥別於其它許多國家的節日文化的特例。

那麼,它特殊在哪兒呢?

說到節日誕生於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在數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就是這樣。「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作為東方的古老民族,中華民族的先民,善於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認識自然、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與人生,這有別於西方「人神合一」的視角、信仰和理念。由此所派生出的節日文化內容,自然有所差異,有所不同。

據說,已經有4000年歷史的中國農曆新年——春節,就是源於神農氏時代的「臘祭」,即「索鬼神而祭祀」,旨在「感謝諸神」「驅邪禳災」;此外,另有源自巫術、鬼節之說法。總之,這年節之中,崇信神怪、祭拜靈異以求順利平安的意圖是再明顯不過的。而節日文化中,總是帶有鮮明的民族情感、氣質、個性與心性的印記,如同胎生腹中,胎記常在。除夕,在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猶如金字塔在埃及人的心中高聳,彷彿恆河水在印度人的心裡神聖,又像帕特農神廟在希臘人心底永駐??「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個家族的款款親情、一個個家庭的和睦歡悅,四世同堂的壽考,承歡膝下的福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人之幼的仁厚情懷,守歲不眠所預示的愛物惜時,即「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生活理念,「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博大宇宙懷抱與境界??應該是我們這一古老民族奉獻給世界的珍貴的節日禮物。是的,我們又怎能忘卻呢?儘管歲月不居、鬢以霜染,而在幼小的髫齡時代,在親戚家得到長輩所賜壓歲錢的那種意外或意料之中的歡喜??靜候爺爺奶奶煮沸的第一鍋餃子,點燃第一串紅紙緊裹的響鞭,登門向耄耋之年的堂爺爺、姑姥姥、叔叔、舅舅、姨媽們拜年,與眾多堂兄妹、表兄妹共度歡聚的美好時刻,依然歷歷在目,這一幕幕節日的生命體驗美好無比,只是低頭回味已經深深陶醉??

其後的元宵節,又是多麼令人神往。早在2000年前的西漢時代就已經盛行,漢武帝於甘泉宮祭祀「太一」,即主宰宇宙之神,也稱天帝、天神。而也有傳說,該節日的設立,乃為漢文帝欽賜,為了紀念平定「諸呂之亂」,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慶賀太平盛世的祥瑞,鬧元宵是也。而民間所理解的元宵,不過是一個親朋熱鬧團聚、互祝生活美好的良宵而已,這是人生難得的溫馨、明媚的夜晚,對任何人來說,「四美具、二難並」自然是十分難得的。「四美」———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即賢主、嘉賓。燈籠,又名燈彩,屬中國傳統工藝。小時候提著燈籠,與小夥伴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雪,踉踉蹌蹌玩耍的記憶,足夠溫暖一生。如果說春節是一個家庭聚會的「Party」,那麼燈節,就是一個詩意朦朧的戶外遊覽,觀燈、賞燈之外,還看龍舞、獅舞,逛花市、食元宵,好玩的事情多著呢。中國是詩的國度,而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是詩的節日,歡聚不可無詩,良宵豈可無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再其後的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關於「禁火」「冷食」的民間習俗,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春秋戰國時代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晉文公(即晉公子重耳)感念其「割肉」之情與隱居綿山、火燒不出的耿介,特立此節,以表忠臣一片節操。但是,此節雖然有悼亡之意,掃墓之舉,追憶故去先人之情,卻又被稱為「踏青節」,《尚書》所謂:「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禮記》所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論語》所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春遊踏青的民間習俗,青年男女歡聚郊野的情景,皆在《詩經》中記載:「惟士於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而晉代王羲之、謝安等文人雅士的蘭亭聚會,即「修禊事也」「流觴曲水」,也是在此「春和景明」之時。掃墓與踏青兩不誤,我們善良、聰慧的中國先民,就是這樣融合人生哀樂於一體,適度地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通達於生命的起伏波瀾,從容於自然的榮枯有序。

獵德村龍舟招景活動已成當地端午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圖/視覺中國)

接下來,端午節之由來,眾說不一。一說,是紀念楚國三閭大夫、詩人屈原,因其哀傷故國沉淪而自沉汨羅江的感人事跡;另一說,是古代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因之群聚歡騰戲水弄槳;還有一說,是「惡日」緣故,認為此日是「惡日」「毒日」「死亡日」,需蔽惡,祭奠死者??然而,就我個人觀之,從少年時代起,就執拗地認定它為詩人屈原的紀念日,並視之為中國的詩歌節。我們知道俄羅斯有詩歌節,那是以其詩人普希金的生日———即6月6日為節日。「六月六」「五月五」,這難道是一種天意,抑或是巧合?!為此,我將屈原的詩篇《離騷》背誦下來,每每望粽葉而懷汨羅,想見其憂鬱沉江之痛,內心總不免哀戚悲悼一番,得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靈魂洗禮,也嚮往著「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人生操守,志在「與天地兮同儔,與日月兮齊光」的理想與境界??心裡這樣想著,念著,覺得生活是這般充盈而美好,因為偉大的詩人屈原在先,他做到了「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讓我們的心靈不再是一片荒蕪,而是鬱勃奮發。他在《九章》之《哀郢》中,寫到「楫齊揚以容與兮」;在《九歌》之《湘君》裡,吟誦「沛吾乘兮桂舟」,那悠然盪槳於江流之上的情景,成為後人劃龍舟、賽龍船的「先聲」,正是「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每當五月初五這一天,千帆競渡,百舸爭流,人們心念屈原,捧讀《楚辭》,年長的人向孩子們講述當年三閭大夫的往事??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還有始於漢朝、充滿浪漫情懷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它同樣是起源於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讓我們頭頂那星光璀璨的天穹,成為上演不朽愛情故事的舞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因此,它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只是這一對情人——牛郎(牽牛星)織女(織女星),相隔一條銀河,要等到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晚,才能在喜鵲所搭建的橋上匆匆見上一面。「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而牛郎織女的動人故事,讓詩人若有所悟,發出了這樣的人生浩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一晚,除了回味美麗的民間傳說與吟詠唐詩宋詞,更有女子向天上的織女星討教,穿針乞巧。家家戶戶的窗前燈下,但見操持女紅的人影幢幢。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唐代詩人王建的詩句傳神:「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這樣的「七夕」,生動詮釋了「人類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的哲學理念。

最後,讓我們說說同樣凝聚著中華民族美好情愫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別名,如八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等。它始於唐代初年,盛行於宋朝,一千多年來,祭月習俗延續不斷,於今更盛。適逢農曆八月十五日,秋高氣爽、五穀豐登、冷熱適中、天心月圓,於是人們「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一家人或親朋好友們在一起賞月、觀潮、泛舟、食蟹、飲桂花酒、品嚐月餅,吃團圓飯,情意綿綿,其樂融融。詩人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將中秋賞月的美感推向極致:「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所特有的文化韻味與美學風範,每一個節日都有相對應的歷朝歷代的美詩美文,涵泳其間,不覺神清氣爽;浸潤其中,能不胸次澄明。在我們前面所繪傳統節日的世界地圖上,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可與中秋節相媲美的、既具有人間世俗情懷又具備文學藝術格調的節慶。況且,它還體現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訴求呢,「我望月亮,月亮忘我。天心一顆,人心一顆」。

無論春節、元宵、清明,還是端午、七夕、中秋,中國傳統節日的最大特點,是它們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它們不僅浸透人間煙火氣息,在構成社會群體的無數家庭的生活中體現價值,也在古典文學的經典篇章中閃爍著絢麗光華。民族情感之於民族節日,就好比愛子之於母親的乳汁。那甘甜、美好的記憶,值得我們深長的咀嚼與回味。我們情感的歸依,有賴於一個又一個莊重而又溫馨的儀式,它或許是某個午夜的宴飲,或許是某個清晨的郊遊,因為我們的味蕾與心靈的花瓣曾經一併綻放。就說除夕夜的餃子吧,它可絕不是一般的帶餡兒的麵食,它曾是我祖母一口一口餵給我的愛,我因之更愛我的家人和家族。我知道在年夜和我一樣吃餃子的有我無數同胞——兄弟姊妹,於是我更愛我的民族,更愛我的父母之邦。節日,尤其是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一個長假或短假那樣簡單,它是我們民族的氣質、性格、情感、意志、精神和靈魂所系,是我們國家意識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一種親切的召喚,是你和我,是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大家庭親密連接的紐帶,是我們中國和中國人的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生命的團聚與歡歌??

本文刊登於《中國政協》2018年第14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