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譚詠麟唯一的偶像,張學友稱他歌神,張國榮為他破例開腔

2004年6月5日,8點15分。

一個騎著摩托車,戴著墨鏡的猛男出現在香港紅磡體育館的舞台上。

一場演唱會正式開幕。

這場非同尋常的演唱會,它打破了香港演唱會歷史的多項記錄。

時間持續了四小時二十分鐘,直到凌晨一點,創下了演出時間新記錄。

十場演出的門票,在兩天內全部售空。

打破了演唱會售票速度新記錄。

兩個月後,這位男歌手的演出門票又一次被瘋狂搶購。

十場演出的門票,在開售9個小時之後全部售空。

再一次刷新了記錄。

究竟是誰有這麽大吸引力呢?

當時,這個男歌手已經年近花甲,並且已經告別歌壇12年。

他就是香港歌壇公認的歌神,許冠傑。

不過,10年之後,也就是2014年,上海演唱會的情況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

當時的入座率只有六七成,在台上歌神衣著新潮,魅力四射。

但明眼人可以看出,粵語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他曾經引領過的時代,不禁讓人感到唏噓和追憶。

對於香港歌壇而言,許冠傑和顧嘉輝絕對是開天辟地的人物。

他們開創了上個世紀香港樂壇幾十年的輝煌時代。

而許冠傑,除了在歌壇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香港影壇都可以經常見到他的風采。

1992年,已經在香港演藝圈,叱吒近20年。

當時,已經44歲的許冠傑在功成名就之時竟然選擇急流勇退,退隱歌壇。

這一切究竟是為何呢?

許冠傑,出生於1948年的廣東省廣州市。

父親是一名民樂演奏家,母親曾在廣州唱粵劇。

家裡兄弟四人,取名“文武英傑”,許冠傑是老末兒。

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許冠傑自幼便開始接觸粵劇。

由於孩子眾多,父親不得不多做幾份工,酒店職工、推銷冷氣機等。

對於許冠傑而言,兒時唯一接觸到的樂器只有幾塊錢的口琴。

1967年出道的許冠傑,剛入行就有著不錯的成績。

以“蓮花樂隊”的名義為鑽石唱片公司灌錄了第一首親自撰寫的作品《Just A Little》聲名大噪。

1971年,許冠傑做電視節目,和哥哥許冠文主持《雙星報喜》的喜劇節目。

1974年,他們推出電影《鬼馬雙星》,票房驚豔。

香港電影界迅速掀起了一股許氏兄弟的喜劇旋風。

許冠傑乘勝追擊,推出同名唱片《鬼馬雙星》,在東南亞狂銷15萬張。

這首歌也成為第一首在英國BBC電台播放的中文歌曲。

電影和唱片相得益彰,讓許冠傑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

先後推出了《天才與白癡》、《半斤八兩》等作品。

1985年,許冠傑獲得了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奠定了在樂壇的地位。

說到音樂,他的唱片真是數不勝數。

《半斤八兩》時至今日仍是最暢銷的粵語唱片之一。

他演唱的《滄海一聲笑》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退隱時,他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了41場演唱會,成為了當時無法逾越的一個記錄。

說到電影,他參演的影片許多都創下了當年的票房記錄。

他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一共有五部。

每一部都破了2000多萬港幣的票房記錄。

要知道,那個年代的電影票只不過七八塊一張。

可以說,大部分香港人都看過這部電影。

許冠傑在影壇和樂壇都獲得如此好的成績,他卻突然宣布引退,實在是讓人費解。

1989年,他的好友張國榮也是在事業巔峰期引退。

之後的香港樂壇,一批批的歌手相繼告別樂壇,背後有著什麽隱情呢?

1992年,無線電視在麗晶酒店製作《許冠傑光榮隱退匯恆星戰役》的節目。

相當於一場告別歡唱會,節目匯集了當時香港演藝界幾乎所有的巨星。

張國榮、梅豔芳、林憶蓮、吳宇森等。

節目中,許多歌手都分別演唱許冠傑的經典作品向其致敬。

譚詠麟首次將許冠傑稱為“歌神”。

已經退出歌壇2年多的張國榮,也為他破例開腔,合唱了一首二人共同創作的《沉默是金》。

節目最後,許冠傑一首《急流勇退》正式告別歌壇。

其實,在引退之前,他的唱片銷量已經開始出現頹勢。

許冠傑曾說:“及時退隱,在歌迷心中保持美好的印象”。

短短的一個節目,宣布許冠傑的演藝生涯結束。

老實說,許冠傑在香港演藝界的成就,即使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後來,張學友曾說:“許冠傑才是永遠的歌神”。

周華健、王傑也都曾直言許冠傑才是自己的偶像。

梅豔芳尊稱他為香港樂壇的大哥,是粵語歌的開創功臣。

香港填詞人盧國沾曾說:“要寫粵語流行曲的歷史的話,許冠傑一定是榜首”。

譚詠麟曾說:“我的偶像只有一個,就是阿Sam”。

許冠傑何以享有如此美譽,他又如何被捧上神壇的呢?

上個世紀中期的香港,有一種非常怪的現象。

大部分人對於本土語言粵語寫成歌詞都不受歡迎。

粵語歌曾飽受歧視,甚至常常淪為年輕人的笑柄。

曾經還發生過粵語廣播劇還需要用國語唱主題曲。

在殖民統治下文化的衝擊,讓香港對本土粵語缺乏信心。

年輕人少了些父輩的故鄉情結,多了一些對國外文化的嚮往。

粵語歌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被稱為粵語流行曲之父的周聰坦白承認,那時的粵語歌粗製濫造。

“很多時候,因為節省製作費用,不能對音樂或者歌唱有很高的要求。即使唱錯了,只要不太明顯,就沒事。”

要想拯救香港粵語歌曲,就必須要喚醒對本土文化的信心。

1971年,許冠傑在《雙星報喜》節目中譜寫了一首主題曲《鐵塔凌雲》。

他以一個香港人遊歷世界,回歸故鄉的心態,意圖喚起香港人對本土文化的重視。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在震蕩中發展,短時間內經濟逐漸起飛。

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從危機走向富足,市民的心態也由生存變成了自豪。

香港人身份的認同不斷增強,對於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也在不斷提升。

1973年,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打敗了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

鄭錦昌和張德蘭常常出現在無線電視的《歡樂今宵》的節目並演唱粵語歌。

可口可樂、芬達汽水、雪山冰淇淋的粵語廣告歌傳遍大街小巷。

在大家的努力下,香港市民在不知不覺中對母語創立了自信。

許冠傑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黃霑曾這麽評價許冠傑:“這位娶洋人太太,讀洋書的後生仔,帶頭唱粵語歌,對粵語歌的推廣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許冠傑對創作非常認真,旋律朗朗上口,歌詞也非常講究。

他曾坦白說,自己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主要是因為能夠引起共鳴。

確實,香港不少口語、口頭禪、牢騷話都被他寫進了歌詞內。

如打麻將的市井生活(誰是大英雄),打工仔的牢騷(半斤八兩)。

許冠傑的歌曲有著他自己的一套哲學。

那就是樂觀、生動、風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正能量。

許冠傑不僅開創了粵語流行音樂時代,他的歌也和報紙一樣記錄了香港的成長史。

2004年,這位已經歸隱12年的樂壇大俠,突然宣布重出江湖。

許冠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決定呢?

早些年,陳慧嫻、張國榮、譚詠麟退出樂壇,Beyond黃家駒逝世。

2003年,對於香港人而言又是充滿悲傷的一年。

年初SRAS肆虐,重創香港;4月1日張國榮跳樓身亡;12月9日柯受良因哮喘逝世;12月30日梅豔芳因重病不治也離開了。

香港樂壇損失巨大,不少人覺得香港演藝界好似瞬間沒了殿堂級人物。

上個世紀,同香港起飛的還有台灣。

齊豫、齊秦、羅大佑等台灣歌手開始在香港和內地佔有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香港樂壇就比較弱勢,並逐漸出現香港樂壇已死的說法。

香港樂壇的不景氣,讓許冠傑的復出顯得更加耐人尋味。

為此許冠傑創作了《繼續微笑》和《04祝福你》兩首歌。

希望可以撫慰香港人的心靈,為香江大地祈福。

能夠為香港帶來更多的歡樂,歌神的復出就顯得更有大俠風范。

年過半百,卻依舊牽掛著香港的命運,並且身體力行,為香港樂壇發光發熱。

這些,或許就是一種香港情懷。

圖片均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