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葆有充沛頑強的鬥爭精神

鬥爭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思維、一種智慧。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突破藩籬、攻克堡壘,最終贏得勝利,贏得尊嚴。

“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黨員領導幹部主動投身到各種鬥爭中去,培養和保持頑強的鬥爭精神、堅韌的鬥爭意志、高超的鬥爭本領。高屋建瓴的指引,語重心長的囑托,給人以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奮進力量,深刻警示我們永不停滯、永不懈怠,始終葆有充沛頑強的鬥爭精神。

鬥爭意味著艱辛,但離開鬥爭就難言成功。長征路上,多少紅軍將士英勇獻身,如果沒有大無畏的鬥爭精神,怎能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征服冰山雪嶺、穿越沼澤草地,擊退上百萬敵人的圍追堵截?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如果沒有敢於亮劍的鬥爭精神,怎能不懼犧牲、克敵製勝,打出中國人的威風和志氣?改革開放驚濤拍岸,如同新的覺醒、新的革命,如果沒有敢闖敢試的鬥爭精神,怎能涉過險灘、奪下隘口,殺出一條條血路來?實踐充分證明,鬥爭精神蘊藏著無窮偉力,是值得我們賡續傳承的一大法寶。

馬克思曾言,如果鬥爭只是在有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麽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鬥爭精神不是天賦的,需要在大風大浪甚至驚濤駭浪中去涵養。承平日久,最可怕的不是風險,而是缺乏鬥爭意志,嗅不出敵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現實中,有的人得了軟骨病、不願鬥爭,寧當“好好先生”“開明紳士”;有的人患上恐懼症、不敢鬥爭,不接“燙手山芋”、不鑽“矛盾窩”;有的人搞一團和氣、不言鬥爭,凡事追求四平八穩、“差不多就行”。古人雲:“鬥則得,服則失。”不鬥爭就意味著妥協退讓,意味著得過且過。長此以往,只會精神萎頓、鬥志盡失,每遇風浪則腦發懵、腿發軟、心發慌。

激揚鬥爭精神,貴在堅定鬥爭意志,勇於取得鬥爭勝利。最近一段時間,面對美方主動挑起、肆意升級的中美經貿摩擦,一些人感到格外焦慮和擔憂,“恐美崇美”言論再現。類似心態,折射著鬥爭動力不足。事實上,越是強大的對手,越尊重意志上的強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得到的只是“一夕安寢”。“打得一拳開”,才會“免得百拳來”。今天,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黑天鵝”“灰犀牛”頻現,亟待我們深刻把握世情、國情、黨情,以鬥爭精神堅定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人到半山、船到中流,愈進愈難、愈進愈險,惟有站穩腳跟、奮力拚搏,才能用今天的鬥爭為明天的夢想鋪路。

勝利要靠鬥爭獲得,誰也不會送給我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更多人“放使乾霄戰風雨”,在鬥爭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乾強筋骨,做敢於鬥爭的戰士,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我們必將凝聚起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滿懷自信為共和國書寫嶄新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