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張圖測試心理壓力靠譜嗎?專家的回答真相了

最近,很多人的手機被這張圖片給刷屏了。那麽這是真的嗎?各科醫生為我們解讀這張靜物圖的秘密。

什麽是周邊漂移錯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主治醫師張欽:

這個實際是利用了周邊漂移錯覺原理,和壓力無關。眨眼或者視線容易轉動會增加錯覺,但不代表壓力就大。所以說,看靜物畫影像會動的真相是眼睛的錯覺,和壓力無關。

周邊漂移錯覺是一種能夠用邊緣視覺觀察的異常運動錯覺。心理學家Faubert和Herber在1999年首次提出周邊漂移錯覺的概念。而早在1979年,Fraser和Wilcox就報導了這種現象。因此,這種錯覺也被稱為Fraser-Wilcox 錯覺。2003年,日本立命館大學的北岡明佳和京都大學的蘆田巨集提出了增強周邊漂移錯覺的方法。他們指出,階梯式的亮度變化比平滑的亮度過渡更能體現周邊漂移錯覺,片段化的邊緣也優於直長邊緣。根據這些優化理論設計的圖案大大提高了周邊漂移錯覺的效果。

同年9月,作為周邊漂移錯覺的優化個例,北岡利用靜態的重複不對稱圖案設計了“旋蛇”。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讓他名聲大噪,並激起了人們研究周邊漂移錯覺的興趣。

“旋蛇”

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發現當頻繁眨眼或是視線持續轉移時,周邊漂移錯覺的效果尤其明顯。這表明刷新影像對視網膜的刺激,對於感受周邊漂移錯覺是非常重要的。

2005年,Conway等人通過對神經細胞的研究發現,視覺神經元對高對比度刺激的反應更快。同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ackus和Oru?在研究中提出了周邊漂移錯覺感知模型。他們指出,顏色和對比度都是增強周邊漂移錯覺的關鍵因素。2006年,北岡明佳進一步揭示了周邊漂移錯覺中最具迷惑性的顏色組合是藍色-黃色和紅色-綠色。在這些研究的推動下,周邊漂移錯覺圖片的設計也越發精致而多樣化。

周邊漂移錯覺圖片和心理學的關係

這些圖片為什麽經常會被拿來測試壓力呢?和心理學沾邊嗎?

解放軍第八十九醫院心理科主任圖南:

在臨床上曾經使用過類似的圖來給患者催眠。讓患者盯著類似的圖來看,因為人如果長時間地注視一個物體,當這個物體不發生特別明顯的變化,或者緩慢的變化時,會引起視覺疲勞,這個時候就是比較容易把他導入到催眠狀態的瞬間。所以說這些圖片可以在心理學上作為催眠的輔助工具。

但是和壓力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是需要實驗數據支持的。需要讓受訪者一邊做壓力問卷,一邊看圖,再根據問卷結果進行比對,如果沒有數據支持,單憑一幅畫,是不能夠說明問題的。

而且研究表明,不能察覺周邊漂移錯覺的情況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約5%——因此,看到影像在動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意味著你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或心靈有多脆弱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