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好哭了,我心甘情願被他套路

有一種電影,你明知道它有套路,但就是心甘情願地看下去,還哭得稀裡嘩啦。

新片《給我翅膀》就是這樣一種電影。

這是去年上映的一部法國片。

豆瓣評分8.6分好於94%的冒險片

電影講的故事很簡單。

法國一個14歲的小男孩托馬,父母離異。

暑假時,媽媽因為要加班,沒時間照顧他,又不想他整天待在家裡沉迷網絡遊戲,就決定把他交給在農村生活的爸爸。

托馬的爸爸克里斯蒂安,一個天氣學家。獨自住在偏遠的農村,整天研究瀕危的鳥類。

為了保護鳥蛋,把家裡的Wi-Fi都拆了。

開始時,托馬十分排斥農村的生活。

為了找到更好的信號,他不得不把手機吊在窗外。

但慢慢地,他開始對爸爸做的事感到好奇。

一天,他看到爸爸收集的鳥蛋在動,就順手把耳機罩在上面。

沒想到,鳥蛋破了,慌張的托馬找到爸爸,以為自己闖了禍。

誰知道爸爸很開心,說他們要當父母了。

原來,爸爸正在孵化這些野生白額雁。

這些鳥,出生的第一眼見到誰,就會把誰認做父母。

為了讓白額雁對自己的聲音和樣貌更熟悉,爸爸讓托馬和他一樣,穿上袍子,發出嘎嘎的聲音。

白額雁是瀕危物種,克里斯蒂安在嘗試自己孵化、養育一批白額雁,等它們會飛之後,再親自開著輕型飛機,帶它們走一條他設計的遷徙路線。

因為這些鳥,只要遷徙過一次,就能記住路線,每年重複地往返,仿佛內置了GPS導航。

這些年來,因為城市的發展建設太快,候鳥們原來的遷徙路線變得不再安全。

不僅有機場、電線、獵人等各種危險,還會遭受城市光害,影響它們辨別方向。

所以,克里斯蒂安計劃用輕型飛機,親自帶它們走一條相對安全的遷徙路線。

很快,托馬也愛上了這些毛茸茸的候鳥,他會抱著它們,起名字。

還會開著除草機,帶著白額雁們散步。

這是為了讓它們熟悉引擎的聲音,將來跟著飛機飛,也不會覺得害怕。

而白額雁們,也把托馬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他躺在水裡,白額雁們就會遊到他身上和他嬉戲。

此外,他還強烈要求爸爸教他開輕型飛機。

很快,白額雁會飛了,爸爸決定實施他的終極計劃。

先開車把這些白額雁帶到北極圈內的挪威,再開著輕型飛機,帶它們飛回法國。

這樣,以後每年入冬,這些白額雁們就能找到回南方過冬的路線。

但在挪威,他們遇到了困難。

原來,克里斯蒂安的計劃,並沒有得到批準,他是救鳥心切,「偷取」了公章,才得到了動物保護協會提供的鳥蛋。

而且,因為剛剛打過疫苗,這些白額雁的禽流感病毒檢測也顯示陽性。

所以,挪威防疫部門,要將這批白額雁沒收「處理」。

眼看自己從小帶大的白額雁要被帶走,甚至可能被撲殺。

情急之下,托馬自己啟動了輕型飛機,帶著白額雁們飛走了。

但一個14歲的男孩,要開著輕型飛機,從挪威飛回法國,絕非易事。

而且,這還是他第一次在沒有父親指導下,獨自飛行。

心中的慌張,可想而知。

一路上,托馬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困難。

到了晚上,他只能在一個湖邊的樹叢裡,席地而睡。

第二天,還遇到一隻獵豹,幸而成功脫險。

汽油用完了,還得偷偷跑進別人家車庫去偷。

因為睡眠不足,險些暈倒。

還要經歷惡劣的的雷電氣象……

但能和一群候鳥一起飛行,這樣的冒險,又真的是太讓人嚮往了。

不但有從空中俯瞰的絕美風景。

還可以看著這些美麗的白額雁圍繞著自己飛行,時不時順手摸摸。

這樣的冒險,大概每一個男孩都曾經幻想過吧。

在途中,托馬還得到一個小女孩的幫助。

女孩把拍攝托馬的視頻傳到了Youtube上。

竟然有10萬多人觀看,這個帶著候鳥遷徙的男孩一夜之間火了。

到哪兒,都能得到人們的幫助,給他提供食物、提供汽油。

最後,抵達法國的終點時,小男孩已經成為整個歐洲的少年英雄,有無數媒體和粉絲們在終點等候著他。

這樣的冒險片,是不是看起來有點過於傳奇?

人怎麽可能開著飛機和候鳥一起飛呢?

這樣一件事,又怎麽可能有這麽多人關心呢?

但《給我翅膀》是根據真實的冒險經歷改編的。

只是故事中的原型,不是一個小男孩,而是一個叫克里斯蒂安·穆萊克(Christian Moullec)的法國氣候學家。

1996年,他第一次嘗試,開著輕型飛機,帶一群失去雙親的天鵝飛行,帶領它們走一條安全的遷徙路線。

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竟然成功了。此後二十多年,他又帶領各種瀕危的候鳥,在歐洲飛翔了成百上千次。

為了讓這些候鳥把他當作母親,他和妻子及三個孩子,會在這些候鳥剛出生時,和它們共享一個臥室。

而影片中,小男孩在飛行時觸摸候鳥的畫面,竟然也是真的。

穆萊克會在飛行時輕輕撥動候鳥,以調整它們的方向。

從2008年起,已經在網上越來越紅的穆萊克開始做一些飛行表演,並帶著遊客,和候鳥一起飛翔。

賺取的收入,用於支持他保護瀕危候鳥的項目。

他說:我想通過這些飛行的畫面,向歐洲人展示:世界上最美的事,就是和這些天使般的候鳥,一起翱翔在空中。

如今,已經60歲的穆萊克,依舊在從事著保護候鳥的工作。

更讓人驚喜的是,穆萊克帶著候鳥一起飛行的這個想法,正是來源於1996年上映的電影《伴你高飛》

這個影片講述的故事,同樣是一個小女孩帶著候鳥一起飛行。

而《伴你高飛》同樣有一個原型,是一個叫做威廉·麗仕曼(William Lishman)的發明家。

1993年,他試驗性地帶領十六隻野鵝,從加拿大蒙特利爾,飛到美國弗吉尼亞,被ABC電台跟蹤報導,震動了北美。

一個人的冒險,被拍成電影,感動了一代人。

繼而又激發了另一個人的夢想,從而實現了更偉大的創舉。

現在,這個創舉又被改編成電影,繼續影響著新一代人。

我想這是關於電影與現實如何互相影響,我能想到最美好的故事版本。

客觀地評價,這部電影,冒險片的套路,挺明顯的。

什麽是冒險片的套路呢?

比如說:一個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人物,為了某個高尚的目的,冒險去挑戰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歷經種種艱險,最終奇跡般地完成了挑戰。

這樣的套路,看上去很俗套,但《給我翅膀》不僅完成度很高,而且還能調動你的情緒,讓你的心情,跟著一次次地跌宕起伏,讓你心甘情願地走進導演的道路

你明明知道,男孩冒險起飛時,他一定不會有任何閃失。

但當雷暴氣象來臨,還是忍不住為他擔心。

你也明明知道男孩最終一定能完成任務,但當他平安歸來,你還是忍不住為之熱淚盈眶,歡欣鼓舞。

我想,這一方面是電影的情節交代得很清晰,節奏把控得很好,讓我們有很強的代入感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電影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那個想冒險的小男孩

也激活了,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對動物的保護欲望。

作為一個很可能五穀不分的都市人,我們大多數人很少為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付出過具體的行動。

但看到一個男孩,為了保護20隻候鳥,如此奮不顧身地冒著生命危險在飛翔,我們的心,怎麽能不為之激蕩呢?

激發起我們的共情,我想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電影的導演尼古拉·瓦尼埃(Nicolas Vanier)是一個專注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關係的電影人。

他所有的電影,幾乎都是同類型的題材。

這樣執著地拍攝動物題材,為了什麽呢?

有一個數據,或許可以說明他的初衷。

在歐洲,過去30年內,失去了超過2億4萬隻鳥(將近三分之一)

每年有8萬公頃的土地,變成鋼筋水泥和道路。

原本屬於鳥類和其他動物生存的空間,正在因為人類不斷地擴張,而急劇地縮小。

伴隨著的,自然是物種的不斷滅絕。

人類的都市化每前進一步,就意味著動物們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後退一步。

如何處理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平衡,讓二者不再對立?

這個問題,是生物學家們、環境保護學家們的專業,但同樣需要每一個人的關注。

而這種類型的電影,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被感動、被鼓舞的同時,關注到自然議題,本身就是件功德無量的事了。

最後,有一句印第安諺語,或許可以作為電影的題眼:

土地,不是我們從祖先那繼承的,而是向子孫借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