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暑期檔全面落敗,港片的黃金時代哪裡去了?

2019年的暑期檔已經落幕,今年最大的贏家自然是叫好又叫座的《哪吒:魔童傳說》。

比起一騎絕塵的《哪吒》,“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四部港式警匪片愣是沒一部能打?!

一眾大咖主演的《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沉默的證人》接連上映後,換來的不僅在口碑一片低迷,票房上也是差強人意。

都說港片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可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港式警匪片一直走下坡路呢?

是“雷同”。

首先,是劇本設定的雷同。

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是70至90年代,而香港的警匪片已經有著50年多的歷史,幾乎見證了香港社會近現代的變化與融合。

在如此長時間的打磨和沉澱下,警匪題材已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劇本體系:一警一匪、一黑一白的雙男主模式。雙男主的設定往往是一動一靜、一個外放一個內斂,兩者之間常常互為貓鼠,不僅有效促進了戲劇的衝突效果,更增強了人物關係的張力。

固然雙男主的模式是很好用,但不代表警匪題材就一定要選擇這種模式。看看這四部暑期檔上映的香港警匪片,哪一部不是採用了雙男主的設定?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雙男主模式”成為了香港警匪電影的天花板時,劇本設定上難以突破原有的局限,缺乏符合時代的創新時,就很容易讓觀眾看到了開頭、猜中了結尾。

其次,是內容元素的雷同。幾乎所有的香港警匪片都少不了以下六種元素:兄弟情義深、槍戰追車戲、必須有臥底、囂張的反派、配戲的女主角。

依托於香港成熟的電影工業,警匪片已經一種成為了流水線生產的產品。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將六大元素堆砌進電影裡,在出廠的時候就可以堂而皇之打上“警匪片”的標簽。

流水線生產雖然有利於產品快速佔領市場,短短三個月時間內上映4部同題材電影。但缺少精耕細作和耐心打磨導致了劇本BUG不斷,不僅淪為了半部好戲,口碑評分也徘徊在及格線上下。

更糟糕的是這四部電影裡有三部是續集作品,吃著“老本”的同時還不斷消耗IP的生命力,一不小心就容易將金字招牌砸在了手裡。

再者,來來回回就那麽幾個演員,演技再好還是給人一種“演誰都是演自己”的感覺。

在這四部電影裡,勞模古天樂一人先後與梁家輝(《追龍2》)、劉德華(《掃毒2》)、張家輝(《使徒行者2》)攜手演出,而張家輝也出演了兩部(另外一部是《沉默的證人》)。

如此高的出鏡率,不僅讓演員所演繹出的角色形象趨於雷同、缺乏辨識度,更暴露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香港男演員的斷層。

目前活躍在港片銀幕上的男演員,幾乎都是中生代的老面孔。50後的成龍、周潤發、梁家輝、任達華,60後的劉德華、郭富城、劉青雲、吳鎮宇、張家輝,70後僅剩下了古天樂。

與古天樂同為70後的馮德倫、張智霖、林峰,不是鮮有作品就是在內地發展。被給予厚望的80後影帝謝霆鋒早就沉醉於鑽研廚藝不能自拔,再到90後就近乎沒有能叫得上名字的新生代演員了。

反觀內地,90後湧現不少鮮肉演員,其中黃景瑜、張一山等在警匪題材上尤為突出。

就算一眾大咖老戲骨們輪番上陣,可沒有了新鮮血液的香港警匪片,不僅在角色塑造上難以帶來新的亮點和看點,更將變成斷了源頭的大江,遲早要乾涸枯竭。

最後,是題材之間所運用的講述方式高度雷同。

這四部電影的題材分別涉及“綁架”、“毒品”、“人口販賣”和“打劫”,但它們無一例外都採用了警匪片作為故事的表達方式。

警匪電影固然是香港電影一張尤為重要的名片,但也不能“萬物皆可警匪片”啊!

在短短三個月的暑期檔接連上映,一方面讓市場和觀眾出現了嚴重的審美疲勞,風格相近的主海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不斷重複”而非“新趣好奇”。另一方面如此密集的程度更分散了票房吸金力。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同一個類型和題材的電影,是不可能短時間重複購票進場的,根據市場口碑和朋友間的推薦選擇一部口碑較好的即可。

正因為如此,這四部香港警匪片中除了《掃毒2》賣出了12億的票房外,其他三部的票房在暑期檔這樣一個量級的檔期中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毋庸置疑香港電影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看到了這一代香港電影人的堅持和努力。堅守成熟的體系固然沒有錯,可時光向前、歲月在變,當其他人都在求變、當後來者居上的時候,更不能頑固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哪怕創新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仍然需要用勇氣去嘗試一番,說不定哪天就能跟“哪吒”一樣逆天改命,重新迎來新的輝煌。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銳影Vanguard作者 | 冷子墨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