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提醒:體內濕氣重,4個異常會顯而易見,該祛濕了5

每到春夏交替季節,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胃口不好,口苦口膩,頭身睏乏,精神不振等癥狀,多認為是氣象逐漸變熱造成的。其實不是,「熱」並非是主要原因,相反,「濕」才是罪魁禍首。

中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種氣候,是天地間萬物生長必要的自然條件,但如果變化無常或「太過」或「不及」則成為中醫學上的「六淫賊邪」了。

此時「濕」為「濕邪」,是六淫之一,是長夏的主氣,始於小滿,貫穿於整個夏季,與天地間多雨潮濕有關。中醫認為,氣象悶熱潮濕,濕邪最易侵入身體,脾胃喜燥惡濕,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胃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不溫、周身睏乏等癥狀。

如何自我判斷身體內有濕邪?看好5處地方便知道:

中醫科副主任醫師介紹,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多瘡、皮膚瘙癢出水皰、睡覺流口水、會陰部潮濕等都是濕邪藏於體內的徵兆,而在日常中,發現濕邪皆有跡可循,主要有四種方式進行自我判斷。

首先,在起床時,我們可以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來,總感覺疲勞、精神不、行懶肢困、小腿肌肉酸脹不適,並常伴有胸悶、記憶力減退、關節活動不利、下肢浮腫等癥狀,那麼,你體內必然已經有濕氣。

其次,如廁時,我們可以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黃色香蕉形的,體內有濕的情況下,顏色發青變褐,並可能出現粘滯在馬桶上的現象,有時候一次沖不凈還需要沖洗多次。此外,一般還可以觀察手紙,正常大便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反覆擦也擦不凈,也說明體內有濕了。

再者,洗漱時,我們可以看舌苔。

中醫學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我們身體的健康情況。一般情況下,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但如果舌苔白厚,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氣;舌苔粗糙或很厚、又黃又膩,則說明體內濕熱;舌質赤紅無苔,那麼,當心,已經體熱傷陰了。

此外,吃飯時,我們可以看食慾。

吃飯時觀察一下食慾。到了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沒有食慾;或者稍食即飽,胃脘脹悶不適;或者在吃飯過程中隱隱有噁心感,時有噯氣泛酸;或平素口中有異味,口中有甜膩或酸苦味覺,則說明中焦脾胃運化失司,濕邪內蘊了。

最後,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多瘡、皮膚瘙癢出水皰、睡覺流口水、會陰部潮濕等也是濕邪藏於體內的徵兆。

學會四招正確養生祛濕

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身體沉重、四肢乏力等癥狀,但可以肯定的是祛濕也並非無法解決。彭醫師建議,可以從4方面入手

一、飲食養生:飲食清淡,少甜少酒,少辣少油。

中醫學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當脾胃功能受損,則氣血水谷精微不能正常運化升騰,停於體內則化生為濕濁。因此,脾胃功能的養護在祛濕方法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飲食養生祛濕中,應少吃甜食,少食肥厚滋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此類食物均會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導致濕邪內生。

此外,夏季不宜經常食用生冷冰品,尤其是剛剛從冰箱內取出的冷飲,極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輕則胃脘脹悶不適,重則腹痛腹瀉。飲食宜清淡,多吃點健脾利水的食物,如山藥、扁豆、薏苡仁、蓮子、芡實之類的食物,既有健脾益氣之功,還有利水化濕之效,對於減少胃腸負擔、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促進新陳代謝亦有一定功效。而冬瓜和西瓜也屬於清熱生津利水排尿的作用,在濕熱季節亦可適當服用。

二、天然養生:利用芳香化濁除濕。

在潮濕的熱帶地區,人們很喜歡各種香料,其實這正是利用了芳香化濕的原理。中醫學認為,芳香化濕是中醫臨床祛濕的重要治法之一,適用於濕困脾胃,濕溫初起等證,常用藿香、佩蘭、紫蘇葉、白豆蔻等,並配合淡滲利濕、燥濕的藥物。如臨床及民間常用的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藥物即採用了此治法。因此,我們在平時起居生活中,在家中種植一盆茉莉花或者梔子花,或者用點天然精油熏香,往往能夠起到祛除濕邪、清心提神的奇妙效果。

三、精神養生:生活規律,保證睡眠,靜養心脾。

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保證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對於改善濕熱體質非常重要。經常熬夜,睡眠不佳者,多伴有舌苔厚膩,此乃濕氣蘊蒸之象;睡個好覺則舌苔薄白,為濕熱已祛,這說明良好的睡眠有祛濕清熱的作用。濕熱體質常見性情急躁易怒、緊張焦慮壓抑,因此濕熱體質的人應該注意靜養心神。因為靜能生水清熱,有助於臟腑氣機舒暢運轉。

如何靜養心神?一是經常練習深呼吸,每次呼吸都將氣息深吸至小腹部;二是多聽流暢悠揚舒緩有鎮靜作用的音樂;三是練習瑜伽、氣功、太極拳,或者跳一些舒展優雅的舞蹈。

四、起居養生:避免潮濕,適當運動。

體內濕氣的產生,除了自身臟腑功能失調外,很大一部分和外界環境有關,潮濕陰冷或者悶熱的環境常常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因此,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在潮濕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居住,不要貪圖涼爽打地鋪,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物,經常晾曬潮濕的衣物及被子,沐浴後或者運動出汗後要及時充分擦乾身體頭髮。濕熱體質的人皮膚特別容易受到感染,最好穿天然纖維如棉麻、絲綢等質地的衣物,尤其是內衣更要注意,不要穿緊身的,要勤洗勤換。房間應多打開窗門以通風除濕,同時使用空調時不宜溫度過低,建議加用空調的除濕功能。

「適量運動則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調理氣機,疏通氣血,有助於排濕解乏。運動鍛煉時應注意舒展筋骨關節,增加身體的柔韌度,建議可進行太極、瑜伽、游泳、健步等舒緩的運動,鍛煉強度以達到微微汗出為宜,鍛煉時間建議選擇清晨,以便陽氣驅逐陰濕之邪。」彭醫師主任強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