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金轉型步伐加快 投資者理順思路定進退

紅刊財經 王驊

在監管政策變化和市場持續調整的雙重推動下,公募基金正迎來一次轉型潮。截至2018年年底,轉型基金數量從前兩年的48只和177隻大幅上升到249隻,轉型產品集中在分級基金轉型、定製基金轉發起式基金、迷你基金轉短債基金等。

對於轉型後基金是否會實現華麗轉身,市場尚存爭議;但是普通投資者不應像對待清盤基金那般迅速抽身,認清基金轉型原因及後續操作思路是應對轉型的關鍵。

應對基金轉型考慮三大問題

首先考慮投資者自身的投資偏好。在市場劇烈變動和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傳統的產品線出現了大的變化,2018年大批保本基金到期轉型,絕大部分轉型成為混合型基金,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轉型基金都躲過了去年的熊市,保本基金退出歷史舞台後,下跌也不再有保本條款保護,漲跌完全看市場情況和基金經理操作。此外,萬家家裕轉型為萬家中證1000,其是2018年少有的債券型轉為股票型的例子。

其次考慮是否在投資管理上出了問題。申請轉型的基金中,有相當部分的主動型迷你基金,這些基金或者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多年來投資業績乏善可陳,始終陷入長不大的怪圈。以新疆前海聯合全民健康產業為例,該基金2018年之前規模始終在清盤線左右,此前的業績也並不突出;但是轉型為新疆前海聯合泓鑫後,基金改變了主題投資的特徵,通過優選電腦等成長板塊個股,在2018年熊市中獲得了超額收益。雖然基金轉型可能受了資本驅動,但是轉型確實帶來了業績的好轉,然而類似這種正向激勵並不多。

最後考慮轉型方案是否在追逐熱點。從轉型方向上看,2018年轉型數量最多的是債券型基金,其中不少運作困難的債基抓住風口,轉型為資金青睞的短債基金,加上多達11隻混合型基金轉型為短債基金,2018年轉型為短債基金的產品就高達21隻。這一方面是因為在債牛股熊的市場環境中,基金主動降低風險偏好;另一方面債市本身也出現了分化,大量資金淤積短端,短端收益率陡峭也有利於短債基金獲得資本利得。但是這種轉型多少有被市場熱點牽著鼻子走之嫌,當市場熱點發生變化時,基金就會淪落為過時產品,短債基金本身也曾經歷過從火熱到無人問津的變化過程。

對被動轉型的基金多考慮管理人特徵

受資管新規約束,曾經紅火的分級基金也將逐漸淡出歷史舞台,2018年各家公募加大了分級基金處置力度,累計有21隻分級基金發起轉型。

從分級基金轉型方向看,指數增強基金是一大熱點,建信雙利策略主題分級股票型申請轉型為滬深300指數增強型(LOF),國壽安保中證養老產業指數分級申請轉型為中證養老產業指數增強基金。相比市場上存量的產品,完成轉型後的指數基金並無優勢:一方面分級基金因為監管以及杠杆操作在熊市下放大跌幅的特徵規模大減,規模上遠小於存量的指數基金以及ETF,過小的規模也會影響指數基金的複製能力;另一方面,指數增強產品雖然能夠在多數年份跑贏對應指數,但其是建立在滬深300等主流指數基礎上的,轉型後的產品中不乏中證養老產業指數等“冷門”指數,指數增強效果也仍待驗證。此外,浙商等基金公司對指數型產品布局不多,權益產品規模也較小,指數基金的利潤邊際貢獻較低,如果公司不重視,極有可能陷入死循環的怪圈。

2018年股市低迷,疊加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減持新規的衝擊,定增規模大幅下降、定增解禁減持時間延長,定增基金的賺錢效應持續低迷;廣發睿吉定增、國投瑞銀瑞泰定增等超過10隻產品宣布轉型,曾經主攻定增的財通基金、九泰基金則選擇在到期提前轉型。轉型成LOF基金後,基金的流動性會變好,也可給參與定增的持有人提供退出機制;轉型後,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更為重要,如果基金經理只有定增基金的管理經驗,或者基金公司除了定增之外的權益產品乏善可陳,建議規避這類轉型基金。

在市場劇烈變動和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公募傳統的產品線布局也隨著基金的清盤和轉型發生重大變化。如果基金本身規模較小,轉型也有明顯的“蹭熱點”等情況,建議盡早贖回或者進行替換;但是如果基金公司對基金轉型有充分規劃,過往表現突出也配備了不錯的投研人員,則值得堅守。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1月19日出版的《紅周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