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做IoT當學小米?

2017年11月,小米對外宣布開放小米IoT開發者平台,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正式宣布,小米IoT平台聯網設備超過8500萬台,日活設備超過1000萬台,合作夥伴超400家,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體IoT平台

2018年8月,小米發布上市後第一份財報,財報顯示:小米IoT設備全球接入量再次突破,達到1.15億台

2018年9月,小米公司組織架構調整,IoT平台部成為小米十大業務部之一。

看似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平台開放,到設備量過億,再到現在成為獨立業務部,小米IoT業務發展就如同整個IoT行業崛起與繁榮的縮影。

然而,看到的往往又很難稱得上是真相,真相是身臨其境的當事者講述的沒有太多懸念的故事。

因此,雷鋒網編輯特別專訪了小米IoT平台部高級產品總監彭川,作為創始團隊成員之一,以他的角度來審視:站在時代的前沿,小米IoT走過了怎樣的歷程?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小米IoT平台開放的前四年

從生態鏈模式走出的小米IoT平台

在IoT平台開放之前,我們整個業務依托小米生態鏈已經做了四年多。

小米IoT平台最初是因生態鏈公司需求而產生的。小米生態鏈中的部分公司在傳統領域幹了很多年,他們對於智能、聯網、軟體端體驗完全不熟悉,這就需要小米在技術上提供支持,而提供技術支持的正是小米IoT平台團隊,也是現在IoT平台部的前身。

彭川回憶,由於小米IoT平台是伴隨著小米投資節奏走的,所以在過去2、3年裡,小米IoT平台的業務增長速度非常快。到2017年,小米已經投資了100家公司,小米IoT平台為其中55家做智能硬體的生態鏈公司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孵化產品。

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小米IoT平台在2017年底宣布對外開放之前,已經默默地跟隨小米生態鏈整體的節奏跑步前進了四年。其實,在這四年裡,小米IoT平台服務的不只是小米生態鏈公司,也會與第三方公司合作,服務第三方公司。

對外官方宣傳“開放”

小米IoT平台自成立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在2017年宣布對外開放之前已經服務了諸多第三方公司。但是由於一直沒有對外正式宣布開放,讓外界產生了很多誤解,也為小米IoT團隊帶來了不少困擾。

提到前些年因為外界誤解帶來的質疑,彭川和他的團隊也是很無奈。

我們發現外界對我們有很多誤解,外界的很多公司有和我們合作的意願,但他們通常會試探性地問:外面都說你們小米只和你們投資的公司玩,是這樣嗎?

我們說:當然不是了,我們服務的公司也有美的這樣的第三方平台呀。

正式對外宣布開放之前,小米發現很多第三方公司會誤以為小米只服務於自己投資的公司。隨著業務的增長,誤解卻並未因此消失,到了2017年,小米發現不主動發聲已經不行了,所以小米在2017年11月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布對外開放。

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其實我們很清楚,現在這個階段,平台要想做大還是要足夠開放,我們主要的任務除了服務好生態鏈公司之外,也希望通過去年的開發者大會告訴其他潛在的合作夥伴,我們願意接入第三方平台,哪怕你做的品類和我們已經投資的生態鏈公司的品類是衝突的,我們也歡迎,因為我們是一個平台型的部門。”

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

其實小米生態鏈也好,小米IoT平台也好,一個通行的邏輯就是: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

排斥競品是所有行業的例行法則,不過在小米生態及小米IoT合作的第三方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存在競爭關係的公司。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其實小米不會太多考慮第三方的產品和小米生態鏈已有產品是否有衝突,其實在小米生態鏈和小米IoT平台中,一個通行的邏輯就是: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誰的產品做得好,銷量會說話。

從路由器到IoT平台

小米IoT平台最早是從路由器團隊孵化出來的一個小團隊,雷總為我們團隊定的目標是首先要解決硬體產品的聯網問題。

現在在北京很多老牌酒店會議室中還可以見到,會議桌中間有時會有一個很老派的大屏,在這個大屏上可以控制會議室中所有的燈光、窗簾、投影,這類設備最早產生於十多年前上海及江浙一帶,這就是那個年代智能家居。這類設備所有的硬體及功能都依賴於本地部署、本地布線,在裝修前就需要將所有線路鋪設在天花板或地板中。這樣的設備部署及設備配置帶來的問題是:安裝維護困難,不能聯網,不能連接雲端自動更新。

“智能家居不是小米做才有的,”彭川坦言,“其實我們在進入IoT這個領域時,雷總指的方向就是要先解決硬體產品的聯網問題,連上網、能夠OTA更新、能夠不斷改進用戶體驗,這才是真實的智能家居,真實的IoT設備。”

小米IoT平台團隊是從路由器團隊孵化出來的一個小團隊,最早隻做一件事:WiFi芯片。做出來的WiFi芯片一頭接傳統智能硬體設備的單片機,另外一頭接雲端和小米IoT平台的SDK,這也是小米IoT平台最原始的技術積累階段。

做完WiFi芯片之後,小米還做了藍牙芯片,2017年加入了安全芯片,又在2018年加入了最新的BLE mesh芯片。

另外,就現在在智能家居中應用最火的Zigbee協定的廠商而言,小米生態鏈體系中主要做傳感器(智能網關、智能家庭傳感器)的綠米已經成為全球Zigbee產品出貨量最大的公司,綠米也從幾年前的一個小團隊躍居為現在全球Zigbee聯盟重要成員之一。

談到小米IoT平台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彭川認為,主要還是在於兩方面的優勢:

有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

背靠整個小米生態鏈。

三大平台技術架構部署

小米內部有小米IoT開發者平台、小愛開放平台和小米生態雲開放平台,看似各自為陣,其實底層技術架構是互通的。

小米內部因為技術架構的需要,對外展示的是三大平台,但其實在本質上是“一個平台”。

有很多開發者找到小米IoT團隊,希望其設備在接入小米IoT平台的同時還想被小愛控制,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其實小米的“IoT”和“小愛”的底層技術平台是互通的,同時也有一個聯合項目組,在整個項目組中是資訊共享的。所以只要開發者的硬體設備接入小米IoT平台,也就同時具備了被小愛同學控制的能力。

針對軟體服務端,小米在IoT平台中定義了device和controler兩類身份。如果開發者的軟體是device類型,開發者軟體可以通過小米IoT平台提供的SDK接入平台,接入後也可以實現被小愛同學控制;如果開發者的軟體是controler類型,也可以基於小愛同學的開放協定將對應的軟體能力與小愛同學打通,實現基於小愛同學的語音控制。

平台接入及開放能力

小米生態鏈公司和第三方公司接入小米IoT平台的審核流程完全相同,但是新品上市時間因公司研發能力而異。

整個注冊流程一般只需1到3天,開發者在3天后可以拿到接入小米IoT平台所需開放協定的文檔,包括SDK、demo板、WiFi模組等。

研發過程和新品上市就完全因公司而異,因為不同的第三方公司在不同環節的研發實力有所差異。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我們做了這麽久,技術實力比較強的第三方公司最快在3個月左右接入小米IoT平台的新品就已經上市;技術能力差的,經過兩年多時間,產品還沒有做出來的也存在。”

內測進展與開放計劃

小米IoT平台雖然大部分能力已經對外開放,但是關鍵的語音控制和APP控制功能仍在內測中。

語音內測方面的情況,由於合作廠商的要求,彭川未能向雷鋒網透露具體進展,但是據雷鋒網了解,已經有4家與小米合作的公司的相關產品研發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很快能夠看到相關產品發布。

APP控制方面,小米IoT平台已經優先允許小米生態鏈公司,包括和小米合作比較緊密的石頭科技等幾家公司也都率先接入,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APP控制功能小米暫時不會開放給第三方。

由於涉及到APP的時候,會存在安全問題,我們首先會考慮在可控範圍內開放給我們熟悉的或與我們已經有過緊密合作的生態鏈公司。

開發者開放計劃

小米IoT平台現在只針對國內企業開放,並沒有對個人開發者開放,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不過據雷鋒網了解,在面向開發者開放方面,小米已有從高校、教育方面入手的計劃。

隨著各大高校的秋季招聘會的到來,小米的HR也開始奔波在各大高校,在校招過程中,小米工作人員發現隨著各大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學校的個人開發者越來越多,其中也有很多同學對小米IoT開發平台感興趣,甚至希望用小米IoT平台做畢業設計。

針對這樣的情況,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小米在對個人開發者開放方面,會首先面向教育、面向學校開放。

我們甚至可能會考慮跟其中的某一兩所學校聯合共建實驗室,這方面其實我們已經在和對應的、與我們聯繫比較緊密的幾所學校溝通。個人開發者方面,我們可能首先會向面向教育、面向學校的這一群體開放。

小米眼中的互聯網公司

小米究竟是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這一問題一直在業界爭論不休。小米一直以互聯網公司自居,而業界看到的卻是小米主要營收來源於硬體產品,因而給小米扣上了硬體公司的帽子。

就小米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來看,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營收為103.78億元,同比增長 104.3%,這部分營收已經佔據小米總營收的22.69%。如果業界參照這一數據來看的話,小米離互聯網公司可以說是又近一步。

其實,在彭川眼中,小米一直都是互聯網公司。

首先,我們覺得互聯網公司最主要的特徵是敏捷迭代、持續優化。

互聯網公司的定義有很多種,彭川認為互聯網公司最主要的特徵是敏捷迭代、持續優化,“這其實也是我們所有產品堅決貫徹的邏輯。MIUI做了八年,直到今天還是兩周更新一次自己的軟體。除此之外,路由器、智能電視,我們最慢也是1到2個月有一次OTA更新。互聯網公司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做產品,互聯網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敏捷迭代、持續優化。”

之後,小米又將對應的打法推行到每一款智能硬體中,“在我們進入智能硬體領域之前,很難想象冰箱買回家、電飯煲買回家、電扇買回家還能定期更新。”以電扇為例,傳統電扇在你買回家後,如果發現某一檔轉速太高,傳統公司無法通過軟體或韌體更新去改進你家中的電扇;但是現在的智能設備做到了,小米也做到了。

其次,只要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盈利模式自然會浮出水面。

另一個關鍵點則在用戶量和盈利模式上。互聯網公司對應的盈利模式很簡單,但是PE(Price earnings ratio,市盈利)倍數比一般公司高很多,而業界有時並不是通過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互聯網公司的,彭川認為“不論是通過薄利也好,不賺錢也好,互聯網模式本身就是先讓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後才會有對應的盈利模式浮出水面。”

小米架構調整帶來的商業模式思考

2017年5月3日,IoT業務被小米作為四大業務之一寫入招股書中。

2018年9月15日,成立八年的小米經歷了第一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在此次架構調整中,IoT平台部也成為新成立的十個業務部之一。

2018年9月17日,小米CEO雷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表了題為《AIoT引爆新時代》的主題演講,重點談到了人類進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時代,AI與IoT結合將形成AIoT(萬物智慧互聯),在這個領域未來將有著巨大的發展太空。

雷鋒網據此認為,IoT將會是小米下個階段的發力重點,就其戰略地位而言,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繼MIUI、智能手機、智能電視、路由器四大核心業務之後的第五大核心業務。而這就使得小米IoT團隊面臨商業模式的思考。

小米IoT部門是一個技術平台性團隊,先後成立了IoT平台技術研發中心、雲服務研發中心、大數據研發中心和產品研發中心,“其實我們前幾年120%的精力都放在了技術研發、平台研發和設備接入上,並沒有專人做產品運營、用戶運營和內容運營,相關運營工作都是由雲平台等其他部門提供支持的。”

直到2017年,小米IoT部門才開始有一個5到8人的團隊做商業運營相關事務,例如小米的攝影機雲服務已經有對應的付費服務,小米IoT相關團隊也開始做一些用戶數據分析等。

經過四年的發展,如今小米已經做到了全球最大的IoT平台,“其實我們從今年上半年已經開始尋找一個合理的、能夠平衡用戶體驗的商業模式,我們已經在做對應的嘗試和調整,同時我們也新成立了運營與商業化中心。”

經過此次組織架構調整後,新成立的小米IoT平台部也陸續在做調整,成立運營與商業化中心是其中的第一步。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我們整個IoT平台部後續會有專門的人來嘗試做商業化方面的探索,在這一塊我們已經有比較成功的手機、電視和路由器方面的智能硬體經驗,有對應的軟體變現、互聯網模式增值服務出現,接下來我們在這些經驗基礎上探索IoT領域可能會出現的商業模式自然會水到渠成。”

近期計劃

經歷組織架構調整後,對於首次成為小米獨立業務部的IoT團隊來說,今年無疑是他們的關鍵一年,也是他們證明自己的一年。

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其實從我們自身角度來講,還是希望可以踏踏實實做好今年已經有的一些規劃。我們首先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在整個IoT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希望未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體平台;在產品方面,我們的米家APP和小愛同學能夠控制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到明年年初會陸續有新功能發布,我們有蠻多東西已經在計劃中。”

正如雷軍在《AioT引爆新時代》演講中提到的萬物智聯的概念,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現在的影像識別、機器學習最終都需要落地到對應可供訓練和學習的智能硬體上,這樣才能夠奠定公司在AI方面領先的技術。這也是我們和AI團隊緊密配合的原因,是小米最大的優勢。”

雷鋒網小結

在眾人眼中不到一年的小米IoT平台,其實已經在該領域默默地耕耘了五年。從路由器分出的小團隊到現在佔小米總營收的20%以上,從備受質疑到官方宣傳對外開放,從面向企業開放到面向個人開發者開放(計劃中),從技術服務到思考商業模式。小米IoT平台借助自家小米生態鏈模式,卻不只是服務於小米生態鏈公司。總結小米做IoT平台的經驗,有以下幾點值得業界參考:

發展前期重視用戶量的積累,這一點沿襲了小米做手機時的打法;

重視用戶體驗,將“敏捷迭代、持續優化”作為發展策略之一,OTA更新速度快,這一點沿襲MIUI的打法;

IoT平台部與AI相關部門緊密結合,三大技術平台底層技術互通,簡化開發流程,接入IoT平台的設備均可快速被小愛同學控制;

兼容並包,“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這一點沿襲了小米生態鏈的打法;

技術支持到位,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小米IoT平台沿襲小米生態鏈的做法,會給予開發團隊支持,會把他們“扶上馬,陪著走一程”。

在IoT的商業模式還不清晰的現在,各大平台都在摸索商業模式的路上,作為技術“出身”的小米,真能像彭川所說那樣,借鑒小米自家路由器、智能電視的商業模式,迅速探索出屬於小米IoT的商業模式嗎?這確實是個問題。

不過此次組織架構調整為小米IoT平台團隊帶來了三方面的支持,除了之前提到的成立獨立的IoT平台部之外,在戰略決策和人才梯度的培養上也帶來了更大的幫助。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過去八年我們每個業務都跑得太快,其實有的團隊對應的人才梯隊的培養是滯後於業務本身發展的。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後,IoT平台有了一個獨立的編制;另外,在集團層面上會有組織部和參謀部幫大家整理戰略,同時也會幫大家解決整個人才梯隊的建設、選拔、培養的問題。從而真正轉向到一個2萬人級別公司應有的做事方式和組織結構上。”

下一個時代必然是屬於IoT的時代,那麽,下一個時代會是屬於小米的IoT時代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