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主持荒、邊緣化的訪談節目還折騰什麽?

導讀

面對訪談節目逐漸邊緣化的困境,製作方亦是使出渾身解數,從泛群像到精群體的焦點轉移,從單一場景到流動場景的模式進化,訪談節目這一碗如同放涼了的“白開水”,能否借此回溫?

來源:清娛(ID:fm-qingyu)

文/玖肆

在很多年前,魯豫夢想有自己的show:“要一張寬敞的沙發,一定要黃色的,嘉賓坐在一邊,自己坐在另一邊,聆聽故事講述感悟……”而後故事想必都知道了,2001年《魯豫有約》的面世,讓她如願以償。同年,以高端人物訪談為定位的《楊瀾訪談錄》也開播了,成為當年為數不多的訪談節目當中的兩大巨頭。

在這17年間,“黃沙發”早已承載不起訪談節目的多元發展,更多創新形態的訪談節目出現在觀眾面前。近期騰訊影片推出了華少主持的《今晚九點見》和畢嘯南主持的《理想者》這兩檔節目,而從節目模式和理念來看,騰訊影片的《今晚九點見》和搜狐影片的《送一百位女孩回家2》存在著某種聯繫。

這兩檔節目的共同之處在於,跳脫出了傳統訪談節目“泛群像”的思維定式,將被採訪者群體的類型精準化,隻局限於單向性別,這一創新之舉有何意義?能否扭轉相對低迷的訪談市場的局面?

泛群像到精群體

價值輸出垂直化

傳統的訪談節目大都是常規周播甚至日播的節目,主抓熱點,聚焦人群廣泛,大都是通過主持人和受訪者的對話,將受訪者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現出來,增加大眾對受訪者的了解度。甚至某種程度來說,主導採訪的主持人與節目品牌強力綁定,光環更為強大,個人IP價值凸顯,而受訪者只是展現時代群像的縮影,以泛群像描摹時代畫卷。

隨著季播節目的常態化,缺少了常規訪談節目的高曝光度,節目模式收網回縮、受訪群體特性垂直化成為了應變之道。比如前文提及的將《送一百位女孩回家2》《今晚九點見》群體縮小到單一性別之上,集中每期隻局限於採訪男/女性,試圖以受訪者為切點,以個人經歷、價值觀折射性別群體的當下生態,而在內容鋪陳和價值輸出上,承載了精準化傳輸的使命感。

《送一百位女孩回家2》跳脫出靠娛樂圈嘉賓導流的思維定式,有攝影師、演員、力工、企業高管等多個職業,以觀察者的視角呈現她們的生活和觀念,由小及大的描摹女性畫像,展示當代女性的多元價值觀念;而《今晚九點見》目前隻播出兩期,分赴青島和台灣會見了運動員張繼科和歌手蕭敬騰,內容呈現上更多的是通過重返與成長相關的環境,回顧當年故事以及當下的心境。

在筆者看來,《送一百位女孩回家2》是對女孩們當下生活的記錄,《今晚九點見》更多的是和觀眾分享男性視角下成長的感悟,在節目整體內容和價值輸出導向上更為垂直、精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藝恩數據顯示,《送一百位女孩回家2》的用戶畫像顯示,節目男性觀眾佔比59%,女性觀眾佔比41%。受訪者性別的垂直化或能集中聚攏大量異性目標觀眾,為異性群體洞察提供內容參照。

訪談形式外延

漸邊緣化的訪談節目如何破局?

在傳統的概念裡,訪談節目一般都是在一固定空間內採訪者和被採訪者進行面談,經典的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藝術人生》《魯豫有約》等1.0訪談節目均是如此。

訪談節目2.0的更新,在採訪形式上有所創新。已故主持人李詠主持的《詠樂匯》是以主持人李詠邀請朋友做客吃飯為形式的一場閑談,光線傳媒製作的《最佳現場》是以記者團舉證的形式進行訪談。這一階段的訪談節目依然是在單一場景下,採訪流程上增加新的元素,以此豐富內容,從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訪談人員分布上創新。

而如今訪談節目的3.0時代,新興節目大多跳脫了傳統的演播廳形式,實現了多場景化的更新。

1.整季節目一期一場景的流動化

在《星月私房話》這檔節目中,場景的選擇是根據嘉賓的個性特徵而定,比如文藝類的嘉賓會傾向於選擇一家有情調的咖啡館,或是展覽館等與其氣質相契合的地方,對吃有研究的嘉賓會選擇甜品店、餐廳等,根據嘉賓喜好進行量身定製,從環境營造上給嘉賓舒適感和親近感,從而在訪談過程中也能很自然地衍生相關的話題,進入訪談狀態,一定程度上保證節目內容的品質。

2.單期節目多場景流動化

就拿前文提及的《送一百位女孩回家2》這檔節目來舉例,節目的性質是陪伴式訪談,其訪談的場景視當天嘉賓的行程而定,比如,採訪《延禧攻略》中爾晴的扮演者蘇青,經歷了攝影棚—茶室—訓練房—家多個場景的轉變。多場景的轉變,以真人秀的視角記錄,會看到採訪者更多面。

環境往往是激發人內心真實情感的催化劑,從丁丁張和港版勞拉在海邊看夕陽時抒發對生活的感悟,到華少和張繼科深夜在船上討論未來的規劃,訪談環境氛圍給予雙方內心不一樣的感受,可為產出的內容加分,與此同時,多場景化為訪談內容維度劃分更加清晰的界限,整期節目版塊化、故事線更為明晰。

儘管如今訪談節目已然進入3.0時代,卻依然在龐大體量的綜藝市場中處於逐漸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職業化的訪談主持人逐漸減少,難以再出現楊瀾、魯豫、柴靜這類有著極高專業素養的職業採訪者,而這群個人IP極強的採訪者也面臨著難以突破瓶頸的局限性。

但跨界正當時,採訪者身份邊界拓寬,《十三邀》中許知遠是學者的身份,高曉松在其脫口秀《曉說》當中偶有採訪,比如近期有對話《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馬伯庸,電影《影》上映期間有對話導演張藝謀;並存在“去採訪者化”加強的趨勢,在微綜藝中明星訪談大都由編導以畫外音形式代替,比如《橘子辣訪》《入戲》等。但整體來看,在採訪者人員多元化的同時,依然不能解決訪談領域專業性人才斷層的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內容更偏向於娛樂性,力透紙背型的深度專訪漸少。無論是《非常靜距離》《魯豫有約》還是微綜藝式採訪,大多數採訪對象都是演藝圈人士,內容和基調也偏向於娛樂。

整體來看,無論是受訪群體的精準化,還是採訪主題的回縮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訪談類節目垂直化的創新趨勢。曾有製作人將訪談節目比作“白開水”,平淡且必須,如今新形式的訪談節目異軍突起,能否讓這碗“白開水”有所回溫,還需更多時間觀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