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鄭和下西洋與中醫藥文化傳播

古往今來,將中醫藥文化向世界各國傳播的歷史人物不計其數,鄭和作為中國航海第一人,奉命七下西洋,其船隊沿航海路線遠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途經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既顯示了當時國力之強盛,也促進了與各個國家文化、醫學、經濟等多方面的交流。在鄭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中,中醫藥作為中國文化瑰寶,得以對外傳播,為保障途經各地居民的健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我國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醫藥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承擔著不可小視的文化責任。如何把握機遇,進行有力傳播,成為當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著重探尋鄭和下西洋對外的醫學交流內容,對其在文化交流中促進醫藥傳播的具體過程進行梳理,以期借鑒鄭和下西洋過程中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方式,促進中醫文化國際傳播基礎理論的研究。

一、鄭和下西洋隨行醫藥資源

明代馬歡因通曉多種語言,曾三次隨鄭和下西洋,擔任外文翻譯工作,航海結束後,馬歡將航海期間經歷的二十多個國家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記錄下來,著書《瀛涯勝覽》,書中提到:「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洪濤浩浩湧瓊波,群山隱隱浮青螺。」可見航海途中路程遙遠,環境險惡,對船員身體、精神均是一種挑戰。長期航海,船隻航行多日,海面濕氣重,船員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船艙空間有限,士兵們活動範圍小,鍛煉有限,免疫力下降;船員遠離家鄉,來到異國,語言、風俗、飲食等地域差異常導致精神壓抑;長期航海生活,新鮮蔬菜水果攝入減少,體內維生素C缺乏,易導致牙齦出血、睏倦乏力、骨骼病變等「壞血病」癥狀的出現。

據歷史記載,在距鄭和下西洋約一百年後的1521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帶領200多名船員開始環球旅行,除去部分船員內部自相殘殺外,其餘船員多死於壞血病,最後僅有18人存活。航行船隻經過熱帶國家時,因氣候炎熱、水源不潔、醫療體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下船船員易感染黃熱病、瘧疾等高危性傳染病等。航行風險巨大,若稍有不慎,將會造成嚴重的疾病隱患,後果不堪設想。但在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文獻中,卻沒有船員大量死亡的記載,這與鄭和背後強大的醫學團隊和醫療技術支撐有著緊密的關係,如隨船出發的醫官及接生婆、攜帶的中草藥及醫書等,在保障船員生命安全的同時,也為對外展開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一)隨行醫護人員

據《鄭和家譜》記載,航海家鄭和率領63號船舶27 000餘人,其中醫官醫士180人、陰陽官1人、陰陽生4人。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在隨後數次航海過程中,途經三十多個國家、地區,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七次下西洋,完成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船隊所帶醫官數量眾多,是先前其他國家航海醫療隊無法比擬的,且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醫官大多由鄭和親自挑選,不問出身,只看醫術是否高明,有匡愚(江蘇常熟人)、彭正(安徽太平府人)、陳以誠(上海金山楓涇人)等隨從醫官。醫護人員籍貫不同,針對不同地域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療經驗。如上海人陳常,「常傳外氏邵艾庵醫,即有名」;華亭人吳仲德,出身中醫世家,得家傳秘訣,能單獨提煉藥物。眾多醫官各有其專長,能夠應對不同狀況。

東南亞國家以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與我國降水充沛,物種繁多,氣候濕熱的南方地區相似,易發生急性傳染病,如瘴氣與瘟疫,均屬於溫病類。

?明代張景嶽所著《景嶽全書》對瘴氣(溫病的一種)進行詳細的記載:「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蓋嶺南地氣卑濕。」

?明代費信《星槎勝覽》記載之「吉裡地悶」亦有「其地瘴氣」「人多染疾病」的記載。明朝的醫學史書中,曾有過傳染病高發的記載,明朝醫學大家在金元四大家鋪墊的醫學道路上不斷突破創新、因地製宜,推動了明代醫學尤其是溫病學的發展。

?明朝醫生在宋、金、元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創作了以《瘟疫論》為代表的醫學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疫病的預防、治療等方法。例如,吳有性在書中指出疾病傳染途徑,通過空氣接觸、口鼻呼吸得病,他發明了達原飲來治療疫病,而達原飲則是由檳榔、厚樸、草果等 7味中草藥組成,其中檳榔能預防瘴氣、強身健體。鄭和隨從的醫生大多出身南方,均具備較好的治療溫病的臨床經驗,多次陪同鄭和下西洋,為船隊順利航行提供醫療保障。

除此之外,鄭和船隊出海時還同時攜帶了幾名穩婆。按照古代運兵運貨船隻的規定,女性是不能夠上船的,然而鄭和卻無視這種慣例,攜帶穩婆航行。明朝國力強盛、人口眾多,當時在世界各國人口排名中屬於前列。人口的持續增加是明朝中醫婦產醫學系統發展完善的有力證明。因東南亞國家在當時醫學發展水準還處於較落後的狀態,如當地婦女生產孩子,常用鋒利的碎石割破臍帶,但碎石上常帶有細菌,因而容易引起破傷風等疾病,導致死亡。鄭和船隊在到達目的地後,讓穩婆為當地人傳授接生經驗,提高當地醫療水準,促進了中醫婦產醫學在世界的發展。

(二)中草藥及醫書

鄭和航海前,除精心挑選醫術高明的醫生外,還隨船攜帶了大量的中草藥及醫書自用或與他國進行貿易,它們的醫藥功效對於中南亞國家的氣候來說頗具針對性。如顏夏梅提出:「鄭和船隊出航時帶有藥物300多種,包括藿香、黃連、大黃、黃芩、龍膽草、巴豆粉、滇漆、血竭、麻黃、常山、諸葛行軍散、開關散、黃土丸、臥龍丹、曲煥章白葯等,其中有的藥物如人蔘、大黃、茯苓、肉桂等數量較大。」以上藥物中,大多有除濕殺蟲、清熱瀉火、化瘀止血、利水消腫、清熱抗瘧的功能。而東南亞地區氣候潮熱、物種豐富,疾病傳播途徑多,人易被蚊蟲叮咬,患瘧疾等急性疾病,加上當地衛生條件不完備,使民眾常遭受疾病的痛苦。

?明代費信編寫的《星槎勝覽》一書中多次提到中國的藥物作為商品為東南亞國家人民所喜愛,此舉豐富了東南亞國家藥物的種類,對當地的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促進了當地醫藥事業的發展。

?此外,明代我國醫學發展較為成熟,有較多的醫學著作問世,如李時珍《本草綱目》、高武《針灸聚英》等。鄭和下西洋過程中,隨身攜帶醫書,除方便醫官學習鑽研、提高自身醫術外,出使各國時還將這些醫書贈予當地人,促進中醫藥文化的交流,間接完善東南亞國家的醫學理論體系。

?如明代嚴從簡《殊城周谘錄》記載:「若其天文、地理……醫學諸書……並有之。」陳存仁《被誤讀的遠行》提到鄭和下西洋途中,船只上攜帶藥方,如果醫生人手不夠,可以按方來醫治病人,如途經越南,所到船員多數易患瘧疾、腸胃病等,軍隊中有相應疾病的手抄本藥方,按方醫治病人,極大提高了醫療效率,保障了船員的生命安全。

二、對途經國家與地區醫學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先後到達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當時的亞非國家政治經濟、醫療衛生等相對落後,鄭和航海前攜帶醫官、藥物、醫學書籍等為船員本身健康需求提供保障外,航行過程中鄭和傳授中醫知識、促進藥材交流等方面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醫學發展。

(一)施藥治病,傳授中醫知識

隨船醫官臨床經驗豐富,所到之處用傳統中醫藥為當地百姓治療疾病,傳授了中醫知識,刺激了當地醫學發展。如我國寶島台灣鳳山縣,有一種薑名叫「三寶薑」,相傳為明初鄭和下西洋途中經過此處所種植,因當地居民高山族居住在高山水冷的環境中,易生瘟疫病,三寶薑可作為藥物,驅寒除濕。

東南亞地區常年溫度較高,物種繁多,水源豐富,急性傳染病很有可能通過水源傳播,危害百姓生命。鄭和船隻沿岸航行,在方便兩國進行貿易交往的同時,也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水源分布情況,因地製宜,救治病人。

?清代陳倫炯《南洋記》記載:「暹羅番病,每向三寶求葯,無以濟施,葯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澆水為治病。」

?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中,多次提到鄭和航行經過東南亞國家時,在所到處掘井,傳授當地人挖井技術,並向水中撒有藥物,使患有疾病的居民用此水清潔傷口,隨後身體痊癒。如滿刺加有一口井,名叫「三寶井」,是鄭和巡視南洋路過馬六甲所掘,井水清冽甘美,飲之除病延年;有些地方居民於十月十五日取水,據說鄭和每此日下藥於江河,若在此汲水,久藏不壞。「吉令」(印度僑民)生病時,常向鄭和船隊醫官求醫治,鄭和讓他們把牛尿塗滿全身,隨後在太陽底下暴曬,身體便會康復,即使現在醫學如此發達,當地居民還仍然堅持使用此方法。除此之外,東南亞國家還流傳鄭和用榴槤為當地居民治病的傳說。

在非洲地區,鄭和船隻經過肯亞,海醫根據當地醫學發展水準、民眾對中醫技術可接受程度來傳授中醫傳統醫術,如中醫推拿、拔火罐、薑片泡茶治療腹瀉等。迄今為止,帕泰島上的中國村、上加村仍保留這種醫術,在帕泰島的西遊村有「杏林」世家,家族祖傳醫術是從鄭和船隊攜帶的海醫學到的;當地居民從先前中國人那裡學習中醫,再結合當地本土的醫術,創造出非洲式拔火罐;當地「中國醫生」用中醫傳統方法治療骨折。除此之外鄭和船隊將中醫藥文化傳入非洲,傳統中草藥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歡迎,融入當地醫學實踐中,使之得到傳播與發展,擺脫了原來醫學落後的狀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推動中醫藥走出國門,中非兩國醫學交流日益頻繁,截至2018年8月18日,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我國向非洲先後輸出中醫醫生多達2 000餘人,為治療當地瘧疾等嚴重傳染病、提升居民醫療水準方面做出卓越貢獻。

綜上所述,鄭和船隻攜帶大量醫護人員、中草藥前後七次航行,途經眾多地區,面對諸多疾病,鄭和隊員入鄉隨俗,根據病因癥狀、傳播途徑、當地環境、居民對醫學的接受程度,來分析治療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幫助醫療水準落後的地區,樹立極高威望,推動了當地醫學發展。因此,到現在很多國家還保存著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文化遺址。

(二)促進中外藥材交流

鄭和遠洋醫療隊儲存中醫藥材多達300種,其中人蔘、茯苓、肉桂、黃連等數目較多,除自身需要外,還與他國進行藥物交換。據記載,用來組成香料的藥物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如藿香、白芷、麝香、木香、金銀香、檀香、丁香等。攜帶的藥物中,大多有清熱抗瘧、除濕殺蟲、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功能,針對東南亞特定的氣候環境,鄭和船隻攜帶的藥物,如生薑、麝香、樟腦等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常用來進行貿易交換。

?如明代馬歡《瀛涯勝覽》記載:「爪哇國: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磁器,並麝香、銷金紵絲、燒珠之類,則用銅錢買易。」「裸形國:中國麝香、紵絲、色絹、靑磁碟碗、銅錢、樟腦,甚喜。」

?明代費信《星槎勝覽》詳細記載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中醫藥貿易活動。如:「小葛蘭國:貨用丁香、豆蔻、蘇木、色段、麝香、金銀銅器、鐵線、黑鉛之屬;忽魯謨斯國:貨用金銀、青白花磁器、五色段絹、木香、金銀香、檀香、胡椒之屬;榜葛剌國:貨用金銀、布段、色絹、青白花磁器、銅錢、麝香、銀硃、水銀、草席、胡椒之屬。」

東南亞地處熱帶,終年高溫多雨,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同時,當地人民易患風濕性關節炎、易感染由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等,在以上交換的藥物中,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用以治療瘡瘍腫毒、風寒濕痰;樟腦除濕殺蟲、通竅醒神、辟穢利氣,主治熱病神昏、疥癬瘙癢、跌打傷痛等;這些對當地氣候有較強的針對性的藥物,緩解了疾病帶來的痛苦,因此很受歡迎。

鄭和下西洋期間有明確記載交易的醫藥有16種:雄黃、硫磺、焰硝、白芷、麝香、樟腦、水銀、丁香、豆蔻、蘇木、木香、檀香、胡椒、銀硃、金銀香、黑鉛,此外作為研磨藥物的器具,如鐵銚,也是商品之一,這些藥物融入到西洋各國醫學領域治療當地疾病。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醫藥文化的碰撞時是相互的,據史書記載,在航行過程中,鄭和船隊將西洋各國珍貴的藥材引入中國,經過種植與栽培,其中大部分被後來醫者廣泛運用於醫療實踐中,如白檀香、黃熟香、沉香、犀角、象牙、紫梗、燕窩等,此次舉動豐富了雙方藥物種類,有利於彼此醫學事業的發展。

(三)促進東南亞國家醫藥事業的發展

禦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鄭和四下西洋順利歸來下令建立,在妃宮碑文中,提出「恆遣使敷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在七次的航海旅途中,鄭和謹遵旨意,除了三次突發性的戰鬥外,均與西洋各國展開友好合作,加強文化交流與互動。

明朝鄭和奉命七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同時,中醫藥在保障鄭和船員生命安全、助力船隻順利完成任務的同時,減少流行性疾病帶給途徑國家居民的痛苦,促進當地醫療水準的發展,加速了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除與當時的爪哇國、小葛蘭國、忽魯謨斯國等進行醫藥互動外,鄭和下西洋也間接推動了東南亞其他國家醫學的發展。如馬來西亞中醫藥的發展,早在東漢時期,班固《漢書》中就已提到中國商人曾來到這裡,與馬來西亞、印度各國進行貿易活動,到公元7世紀左右,隨著唐代的部分民眾以華人的身份移居到馬來西亞時,中醫藥也開始頻繁地傳入到這裡。到鄭和七次下西洋時期,明朝國力昌盛,鄭和謹守和平外交政策,曾為馬來西亞人民帶去大量的生薑、肉桂、茯苓等中藥,成為治病的首選,深受當地居民歡迎。

1796年,華僑在當地的檳城建立仁愛堂,是馬來西亞第一所中藥材店,之後又建立了中醫診所、中醫研究所。隨著經濟全球的發展,如今在東南亞各國中,可以見到售賣中國藥材的中藥店,且大多與慈善機構合作,為當地貧困居民服務,為社會造福;又如新加坡於1929年建立東南亞最早的中醫中藥聯合會,其後出版中醫書刊有《醫藥月刊》《航醫》;各國中醫藥組織成立後,積極創辦中醫藥教育事業、加入社會救災活動等擴大其影響力。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各國代表團常來中國進行學術訪問等活動,一起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做貢獻。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直接或間接促進東南亞醫學事業的發展,為東南亞人民健康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提高了各國的醫療水準,保障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鄭和下西洋對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貢獻

鄭和七次下西洋,順利完成航海使命,創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奇蹟,其背後強大的醫學團隊、醫藥儲備、預防意識等為途徑安全及與各國文化交流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中把西漢時期開通的以絲綢為媒介的路線,第一次命名為「絲綢之路」,它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不僅交換絲綢、瓷器等物質,而且形成了兼容並存、友好合作的交流精神。隨著造船業的發展,陸地絲綢之路延伸到海上絲綢之路,在鄭和時代,明朝處於鼎盛時期,海上航行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洋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鄭和下西洋把中醫藥文化傳播到了所經國家和地區,擴大了中醫藥在國外的影響力。

通過梳理鄭和七下西洋與中醫藥文化的傳播相關的記載,筆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對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貢獻主要有:

?(1)明代中醫溫病學及中醫婦產醫學學術發展完善,隨鄭和下西洋的醫官多達180名,多出身南方,精通醫術,具備治療溫病的豐富臨床經驗,除保障船隊人員的生命安全外,還針對東南亞地區的氣候為當地人治療熱帶傳染疾病,向他們傳授常用中醫知識;還攜帶數名穩婆,為醫學落後的國家傳授接生經驗。隨行醫護人員對提升當地醫療水準,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做出了貢獻。

?(2)為提高航海安全意識,鄭和船隻曾去日本周圍海域進行航海模擬,反思準備期間不足與過失,針對東南亞各國氣候條件,船隻攜帶大量中草藥與醫書,其中中草藥除了本身的需求外,還作為貿易品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易,或贈予當地人,為他們緩解由疾病帶來的痛苦。此舉豐富了東南亞各國醫藥種類,有助於建構完整的醫療體系。

?(3)隨著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古中國陸地絲綢之路大門,中醫藥文化已逐漸被外國地區所熟悉。

?(4)到鄭和時代,國力強盛、國內溫病學研究不斷取得突破,使鄭和船隻攜帶強大的醫療團隊進一步地帶動東南亞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傳播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走出國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少數突發性戰鬥外,謹遵聖旨,與西洋各國進行和平友好經濟文化交往,為當地人傳授中醫藥保健知識,促進了落後的國家與地區醫療衛生的發展,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保障了生命安全。

在我國推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時代背景下,筆者對鄭和下西洋的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傳播方式等進行梳理,以期為中醫藥服務「一帶一路」經濟文化領域提供歷史借鑒。

摘自2019《中醫藥文化》雜誌第二期

編輯:長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