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政策頂——解讀419政治局會議精神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 羅志恆

  相比過去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在思路上主要有兩大轉變:一是夯實城市主體責任,調控主體由中央變為地方,地方政府擁有更大的調控自主權,二是強調因城施策,從過去“一刀切”式的調控轉變為一城一策。

  事件

  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一季度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經濟工作。

  解讀

  1、總體判斷:經濟見底,政策見頂

  政治局每個季度開一次會議(4月末、7月末、10月末、12月末),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定調宏觀調控方向,布置下一步改革發展任務。

  2018年的1031三季度政治局會議首次強調“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強調六個“穩”,沒有再提“去杠杆”,表明宏觀調控政策轉向,由緊變松,隨後一系列寬鬆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頒布。是“政策底”。419的一季度政治局會議認為一季度經濟“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不再提“六穩”,重提“結構性去杠杆”(此前4月12日央行一季度例會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表明短期穩增長政策將逐步讓位於長期的改革開放,貨幣政策從寬鬆期步入觀察期。是“政策頂”。

  我們在4月17日《穩了!——全面解讀3月經濟金融數據》判斷,當前形勢可以概括為:經濟初現企穩跡象,但基礎還不牢固;政策還需發力,但不要用力過猛;利用好時間窗口,推出一系列具有長期性的改革開放措施。財政貨幣政策初顯成效,內需回暖、價格回升、寬貨幣到寬信用傳導逐步見效,由於不是大水漫灌,屬溫和回升;從經濟周期運行看,主動去庫存漸入尾聲,轉入被動去庫存的周期復甦早期。2019年地產補庫存、基建政策發力和製造業產能新周期,短期固定資產投資較強,豬價、油價上行推升通脹預期,我們預計貨幣政策開始進入觀察期,進一步放鬆和收緊的概率都不大。

  我們對今年“經濟年中觸底、市場否極泰來”的預測全部驗證,對貨幣政策將從寬鬆期轉向觀察期進行了前瞻性預測,也開始驗證。

2、政治局會議認為一季度經濟“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

  2、政治局會議認為一季度經濟“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 

  2019年一季度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是:“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與之對比,2018年三季度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2018年四季度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增強憂患意識”;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從宏觀數據看,社融、M2、生產、投資、消費等增速均觸底回升,經濟初現企穩跡象。一季度GDP同比6.4%,與去年四季度持平,止住下滑首次企穩。3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2.86兆元,同比多增1.28兆元;3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69兆元,同比多增5700億;M2同比增速8.6%,比2月環比上升0.6個百分點,社融和M2企穩回升,實體經濟融資環境改善。3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較1-2月上升3.2個百分點,創四年半以來新高。1-3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3%,較1-2月加快0.2個百分點。3月以來,一二線城市地產銷售回暖。3月社零售消費名義增速8.7%,較1-2月上升0.5個百分點。

  從微觀數據看,3月鋼材、水泥生產同比大幅上升,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產銷及開工小時大幅回升,均佐證經濟短期見底企穩。

  今年一季度經濟企穩主要源於:1)前期寬貨幣、寬信用政策逐步見效,積極的財政政策尤其是基建加大力度開始見效,但由於不是大水漫灌,屬溫和回升;2)總書記民營經濟座談會講話、兩會公布減稅計劃及務實的政策糾偏、科創板注冊製改革等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糾正了去年“離場論”“消滅私有製”“洗洗睡”一些錯誤言論及相關做法;3)從經濟周期運行看,主動去庫存漸入尾聲,轉入被動去庫存的周期復甦早期。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企穩基礎並不牢固:美國歐洲經濟見頂回落、美國下半年大選引發中美關係可能再度趨緊、金融杠杆仍在高位、深層次問題仍未解決民營企業觀望情緒仍濃、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仍有待於新一輪改革開放化解等。

  3、政治局會議強調“經濟下行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因素”

  政治局會議強調:“經濟運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引發宏觀界大論戰,主要是兩派:一派認為經濟下行主要是周期性和外部性因素,應加大貨幣刺激;另一派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應加大改革開放。

  作者長期以來力主當前經濟下行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呼籲新一輪改革開放:在2010年參與研究提出“增速換擋”,2014年提出“新5%比舊8%好”,2015年提出“經濟L型”。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結構性矛盾”,其後,2015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首提“體制性”因素,預計後續的改革力度將加大。

  4、政治局會議不再提“六穩”,短期穩增長政策將逐步讓位於長期的改革開放

  “六穩”自去年731政治局會議提出以來,連續三個季度被提及,419政治局會議不再提及,反映中央對短期形勢的擔心下降,短期的穩增長讓位於長期的改革開放。

  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要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增長的重要依托,引導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新興產業。”“宏觀政策要立足於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質的提升,更加注重激發市場活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

  一季度政治局會議提出“用供給側改革的辦法穩需求”,意味著不走大水漫灌的刺激老路,短期的逆周期調節政策邊際上難以再加強。按照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財政政策落實減稅降費,貨幣政策鬆緊適度。

  5、政治局會議重提“結構性去杠杆”,央行一季度例會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均表明貨幣政策從寬鬆期步入觀察期

  我們此前判斷,考慮到經濟企穩、通脹預期上升、股市大漲、房市回暖,貨幣政策進入觀察期,短期進一步放鬆和收緊的概率都不大。預計未來貨幣政策將從寬鬆回歸實質性的鬆緊適度,即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大體上和名義GDP的增速保持一致。

  回顧這一輪貨幣政策周期,2016年下半年-2018年上半年,主要任務是金融去杠杆防風險,貨幣金融形勢較緊;2018年下半年受內外需雙降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放鬆,下半年兩次結構性降準每次釋放8000億左右基礎貨幣(上半年兩次結構性降準每次釋放4000億左右基礎貨幣),2019年1月全面降準釋放1.5兆基礎貨幣,同時金融去杠杆暫緩,寬貨幣寬信用政策持續推出,2019年一季度累計投放貸款5.8兆,社融新增8.2兆,融資環境大幅改善。

  在連續兩次政治局會議未提及去杠杆後,一季度政治局會議重提結構性去杠杆,“堅持結構性去杠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意味著要控制國企、地方政府、房地產等三大部門債務,重點支持民企、中小企業和高端製造。2018年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提出金融去杠杆進入新階段,在頂層設計層面首次提出了“結構性去杠杆”。2018年7月31日政治局會議提出“堅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在連續兩次政治局會議未提及去杠杆後重提結構性去杠杆。2018年我國整體杠杆率略有下降,實現了穩杠杆,但是地方政府、國企和房地產部門杠杆依然偏高,而民企、中小企業和高端製造業部門融資不足。

  6、政治局會議強調供給側改革升級版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支持民企、中小企業和高端製造

  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細化‘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實舉措,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9年的兩會提出,供給側改革更注重市場化、法治化,對去年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做法予以糾偏,內涵升級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即鞏固前期“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尤其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對的良性循環。

  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要調整市場結構,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深化銀行等金融機構改革,推動銀行業混合所有製改革;要完善金融產品體系,開發差異化金融產品,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7、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的長效調控機制”

  一季度政治局會議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對房地產調控的基本思路,即因城施策和夯實城市主體責任。中央多次強調,當前房地產政策重點是實施長效機制,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健全地方稅體系,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長效機制是我國房地產調控思路的重大改革,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政策設計。由地方政府確定適合本地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目標和政策組合,中央加強對地方房地產市場的監測和考核,“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相比過去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在思路上主要有兩大轉變:一是夯實城市主體責任,調控主體由中央變為地方,地方政府擁有更大的調控自主權,可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在調控政策工具箱中自主地選擇合適的調控政策組合,因地製宜、精準施策。中央則由調控主體轉變為監督考核者,加強對各地房地產市場監測預警和考核評價。二是強調因城施策,從過去“一刀切”式的調控轉變為一城一策。

  房地產調控將從以行政措施為主向綜合施策轉變,包括金融、土地、財稅、住房保障、市場管理等一攬子政策工具。

  房地產稅從2018年的“穩妥推進”到2019年的“穩步推進”,3月8日栗戰書表示要集中力量落實好黨中央確定的重大立法事項,其中包括房地產稅法,要加快立法調研、起草,都要加緊工作,確保如期完成。3月12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審議預算草案時表示:盡快提出房地產稅法等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時間安排,按時提交審議,確保完成黨中央確定的2020年實現稅收法定的任務。為健全地方稅體系,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適應未來存量房時代新形勢,房地產稅改革勢在必行。房地產稅的立法和實施將通過影響預期和持有成本,進而改變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係。房地產稅推進需要遵循“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

  8、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關鍵制度創新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科創板要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注冊製。”

  中央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不斷提升其地位。2018年1031政治局會強調“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強制度建設,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推動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製盡快落地。”今年419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關鍵制度創新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科創板要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注冊製。”

  注冊製對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具有重大深遠影響,是監管重心的後移和監管制度的升級,是一場觸及靈魂深處的改革一方面發行門檻降低、放權於市場,但另一方面,如果僅僅門檻降低,沒有對公司治理的要求、沒有對證券欺詐的重罰、沒有嚴格的退市機制,將淪為“偽注冊製”,會釀成危險後果。注冊製改革一定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變革、一系列的法律的修訂,不是簡單換個名字,是一場觸及資本市場靈魂深處的系統性制度改革。好的注冊製需要兩大外部條件和三大內部支柱,外部條件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環境、懲處與投資者保護環境,內部支柱包括事前公平的準入制度、事中完善的信披制度、事後嚴格的退市制度。

  參考美國資本市場經驗,我們建議要站在頂層設計高度審視注冊製及配套制度。第一,構建規則清晰的法律法規環境。第二,發行制度放權於市場,讓市場逐步選擇真正具有價值的企業。第三,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體系,從事前監管轉變為事中事後監管,注重發揮自律組織和社會輿論監督力量。第四,退市標準的重心從財務類轉向交易類,簡化退市流程。第五,加大處罰力度,完善民事賠償責任追究制度。

  9、政治局會議強調“以高水準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以中美貿易摩擦為契機,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

  中美貿易摩擦已經歷九輪高級別磋商,目前已達成大部分共識,雙方同意設立“執行辦公室”。自2018年7月6日中美貿易摩擦正式加征關稅以來,美方對華加征關稅的商品規模不斷擴大,並逐步升級至投資限制、技術封鎖、人才交流中斷、孤立中國等方面。2018年以來,中美已進行了九輪經貿高級別磋商,雙方已圍繞協議文本開展談判,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以及匯率等大部分問題上達成共識。近日雙方已同意在中美兩國就監督協議執行設立對等、公平的“執行辦公室”。4月底美方代表將赴華參加第十輪、5月初中方代表將赴美舉行第十一輪磋商,預計中美兩國元首可能在6月底G20大阪峰會簽署協議。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近來中國對外開放進程加快。2018年4月總書記博鼇講話,宣布金融、汽車等行業放開,大幅降低關稅,保護知識產權。2019年3月總理博鼇講話,宣布加快制定《外商投資法》相關配套法規,擴大增值電信、醫療機構、教育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領域對外開放,繼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政治局再次強調“要以高水準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

  我們建議中方主動提出與美方積極推動建立中美自貿區,雙方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自由貿易有利於促進國際分工、發揮中美兩國各自的要素稟賦、實現雙贏,而且天然有利於製造業大國,這在歐元區、各自貿區以及全球化進程中均表現明顯,中國是過去四十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歐洲經濟同盟的最大受益者。從理論上也成立,中國勞動要素整體低於美國而且製造業產業鏈更完整,中美自貿區能夠實現雙贏而且中國將是最大受益者,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中美自貿區將有助於化解中美貿易摩擦,化乾戈為玉帛。繼80年代設立特區、2001年加入WTO之後,建立中美自貿區將開啟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高潮,助力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走向製造業強國。

  10、政策建議

  第一,未來宏觀政策既要防止對衝不及時、力度不夠,也要防止力度過大、重走老路。

  第二,繼續適度降準,置換MLF,穩定銀行負債、降低成本。

  第三,2019年貨幣政策重心應是從寬貨幣到寬信用,采取結構性貨幣政策,定向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支持實體經濟。我們從打通信貸渠道、利率渠道、資產價格渠道以及預期渠道的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建議:1)信貸渠道:貨幣政策總量適度放鬆,加大結構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加大對中小、民營和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匹配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適度恢復表外融資;緩釋銀行不良債權風險,提升風險偏好;創新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提升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完善融資增信機制,提升銀行信貸投放意願;2)利率渠道:推動官定利率向市場利率並軌,尤其是貸款利率並軌,發揮利率渠道與信貸渠道的聯動效應;3)資產價格渠道:深化注冊製改革,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繁榮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新經濟融資需求;4)資產價格渠道: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建立居住導向的住房制度和長效機制;5)預期渠道:繼續保持央行與市場積極深入的溝通,強化信任,加強對貨幣政策傳導的積極引導作用;6)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繼續加大力度支持減稅和基建,且減稅優於基建,緩解貨幣政策對衝乏力。

  第四,未來應以六大改革未突破口,調動各方面積極性:1)建立高質量發展的考核體系,鼓勵地方試點,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2)全面放開汽車、金融、石油、電力等行業管制,競爭中性,調動企業家積極性;3)以中美貿易摩擦為契機,降低關稅、放開行業投資限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動建立中美自貿區,調動外資積極性;4)大規模減稅降費,從碎片化、特惠式減稅轉向一攬子、普惠式減稅,全面降低企業所得稅、製造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同時,通過簡政放權和機構改革,壓縮冗餘人員及支出,調動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5)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減少行政乾預的同時加強法治監管,鼓勵並購重組,推動以信息披露、嚴懲重罰、退市制度等為核心的注冊製,調動新經濟和PEVC風投的積極性;6)建立居住導向的住房制度和長效機制,關鍵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健。盡快改變過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城鎮化思路,確立以大城市為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城市規劃區域規劃戰略,要促進人口、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動,調動各區域積極性。

  11否極泰來——2019年宏觀展望預測全部驗證

  我們在2018年下半年提出“2019年中經濟二次觸底”,3月M2、社融、PMI、出口、物價、生產、投資、消費增速均觸底回升,經濟企穩跡象顯現。

  我們在2018年下半年提出“當前A股很多都很便宜”“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2019年初提出“否極泰來”,A股隨後大漲走牛。

  我們在2019年初提出“債市、股市、房市、商品將先後轉好”,3月份以來,房市、商品也相繼回暖。

  現重發年初的《否極泰來——2019年宏觀展望》觀點,大家拭目以待:

  2019年宏觀形勢主要判斷:經濟年中觸底,資本市場否極泰來

  1)上半年中國經濟還將慣性下滑,隨著主動去庫存周期結束、產能新周期和貨幣財政政策效應顯現,年中經濟將觸底,下半年企穩,全年前低後穩,經濟失速風險緩解。

  經濟有自身運行規律,關注世界經濟、金融、庫存、產能、房地產、政治等六大周期。

  2)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觸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場底(2019年1季度)、經濟底(2019年中)將先後出現。

  3)貨幣寬鬆和周期輪動,債市、股市、房市、商品將先後轉好。

  4)未來宏觀政策既要防止對衝不及時、力度不夠,也要防止力度過大、重走老路。

  5)中國“增速換擋”步入“經濟L型”觸底期,有三次觸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6)當前三大挑戰: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嚴峻性;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