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訊販子的套路:李鬼冒充李逵 叫賣也要傍大款

  資訊販子的套路:李鬼冒充李逵,叫賣也要傍大款

  來源:懂懂筆記 

  “那一刻真的有點兒衝動想去買。”

  前不久,華住集團疑似5億條用戶資訊外泄,在網上以37萬元左右的價格兜售,讓在某金融機構任理財產品銷售總監的張傑(化名)食指大動。

  儘管華住官方在日前公布,兜售該數據的嫌疑人已經被警察部門抓捕,但他對類似的海量用戶數據還是念念不忘。張傑坦言,類似的用戶資訊對於做銷售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業務線索。平時他和同事也會經常在網上尋找甚至購買類似的用戶資料,用於業務推銷。

  “華住這個不算貴,網上有些號稱鏈家、前程無憂、餓了麽(用戶資訊)的一萬條也要十幾塊錢呢。”張傑表示,儘管一些用戶資料準確率不高,但也能夠找到些許價值客戶,性價比還算不錯。

  他核算下來,每一條所謂的客戶線索,價值也才人民幣一厘五左右,這麽多數據能撞上幾個肯花錢的,就“值回了票價”。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在網上很容易就可以買到的“廉價”用戶資訊,究竟是真的泄露於行業巨頭,還是另有蹊蹺?

  號稱企業外泄數據,卻很難對上號

  “前邊的用戶資訊還好,後面就完全對不上號了。”

  從事二手出銷售工作的鄒亮,前幾天通過微信群購買了一套號稱來自“途虎養車”內部的用戶資訊。一共50萬條車主的詳細資料,他僅僅花了800元。

  他告訴懂懂筆記,為了避免被無良資訊販子忽悠,他還十分謹慎地索要了一些用戶資訊進行測試。在致電發現資訊大致對得上之後,才分兩期將款項支付給對方。

  “這些資料中,好些用戶的車輛年限都比較久了。”這讓鄒亮感到有些喜出望外。然而,隨著電話拜訪的持續進行,他漸漸發現越靠後的用戶資料準確度越低。

  有部分號碼機主姓氏、性別對不上,更不是所謂的途虎用戶,有的甚至連私家車都沒有,更有一些手機號碼直接就是打不通的空號。這讓急於成單的他,開始感到鬱悶。

  “再次找到賣家,她竟然說我買的資料有點陳舊了。”如果想要得到最新活躍的用戶資訊,需要再加錢買新數據。鄒亮表示,考慮到只需再加兩百元就能獲得一批新用戶資料,他想都沒想,就直接給對方轉账了。

  然而,這一批新資料卻依舊讓他十分失望。除了一開始幾百個用戶資料能夠對上號,其他的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不少手機號碼還出現了“缺碼”的現象,根本無法撥打。

  “真假且不論,光是資料整理就太不走心了。”當鄒亮再次找到賣家時,卻發現自己已經被對方拉黑,聯繫電話也欠費停機。此時他才確信,自己被“李鬼”販子給耍了。

  他告訴懂懂筆記,在與一些同行交流之後發現,通過淘寶、閑魚、微信兜售所謂用戶數據資訊的賣家並不少。有的說是順豐內部資訊,有的說是鏈家客戶資料,更有的號稱是淘寶流出的買家账號。每套售價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價格都挺低廉的。

  “但幾乎都是對不上號,受騙的人也不在少數。”有的同行已經被騙了好幾回,卻依舊不停在尋找新的、“靠譜”的用戶資料,令他們哭笑不得。

  不能否認的是,鄒亮所購買的用戶資料,有部分內容是屬實的,但有用資訊卻並不多,更與途虎養車等企業扯不上任何關係。但作為違法買賣個人隱私資訊過程中的買方,他也不敢聲張,更不可能維權,只能默默吸取被騙的經驗教訓。

  用戶資料傍上“大企業”,只為賣得快

  “和大企業扯上點關係,只是為了賣個好價錢。”

  曾經從事過資訊灰產交易的王浩宇(化名)告訴懂懂筆記,儘管用戶資料泄露的事件層出不窮,但銷售途徑卻十分隱蔽,普通人是比較難以接觸到的。

  而在一些電商平台、二手平台上兜售所謂用戶資料的資訊販子,一般都沒有一手數據,大部分都是二手三手,甚至好幾手的陳舊數據,內容的年限也比較長。

  “如果隱私數據真那麽唾手可得,也就不神秘了。”王浩宇笑著說,有部分資訊販子,為了讓陳舊數據也能賣個好價錢,常常宣稱這些資料是來自某某大企業內部。

  兜售之前,他們還會提供部分資訊供買家進行測試。而這些所謂的測試資訊,一般都是販子自導自演的一場戲,接聽電話的“用戶”,也大多是同夥、熟人扮演的。

  “這樣不管買的人怎麽問,內容都絕對都對得上。”他表示,在連續測試了好幾條資訊均沒有問題之後,不少缺乏相關經驗的資訊買家就會掏錢了。

  一旦交易完成,買家就會發現幾乎大多數用戶資訊根本不是來自“行業巨頭”內部,不少用戶甚至是子虛烏有。

  “這些銷售陳舊資料的販子,還算有點業界良心。”王浩宇告訴懂懂筆記,有一些資訊販子甚至不找舊資料進行“包裝”,而是直接採用一些軟體隨機生成的用戶資訊糊弄買家。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鄒亮所購買的資料中,常常出現電話號碼缺碼的現象。這些都是軟體隨機生成,有時甚至還會出現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用戶姓名。

  據他透露,那些被倒賣了好幾手,內容出現偏差的陳舊資料,如今幾乎都賣不出價錢。只有被冠以某某企業內部外泄資訊等名義,才會有買家願意搜索、關注並購買。

  如今資訊販子也學會了蹭熱點,尤其新聞爆出某企業用戶資訊外泄等新聞時,資訊販子們就會借機“傍大腿”。近期就有一些資訊販子在微信群、QQ群上兜售所謂的“華住集團40GB”用戶資訊,要價幾百元至上萬元不等。

  說白了,這些關乎企業資訊泄露的新聞,對於資訊販子來說,只是“生意上”的噱頭罷了。

  “能夠花這點兒錢就買到手的資訊,想想都知道不是真的了。”但讓王浩宇感到費解的是,有一些買家即使知道這些廉價的資料可能是假的,卻依舊不厭其煩地尋找和購買。

  這又是怎麽玩的哪一出?

  銷售購買資訊成“病態” 錢多閑的?

  “每個月花在買用戶資訊上的錢,少說也一兩千。”

  從事貸款業務的胡俐(化名)告訴懂懂筆記,她每個月都要完成公司制定的銷售目標,但公司並沒有提供任何潛在用戶的資訊或資料。因此,她只能自行挖掘新客戶的資訊。

  “同事都在買(資料),肯定不止我一個,不過這些數據也越來越水了。”這半年多來,胡俐發現在網上購買的用戶資料品質大不如前,能夠打通電話的更是寥寥無幾。

  早在坊間爆出順豐用戶資訊泄露的謠言時,她就在網上購買到了一套售價300元,號稱是從順豐內部流出來的用戶資料。但在驗證之後發現,資料幾乎都是假的,自己徹底讓資訊販子給擺了一道。

  但這並未讓胡俐得到教訓,而是繼續尋找新的賣家,每次都更加謹慎地驗證其兜售的資料。她坦言,做銷售的購買這些用戶資料已經成了一種慣性,更是一種“心病”

  “資料品質差點,起碼還有機會可以挖掘。但要是沒有資料,就什麽也做不了。”胡俐無奈表示,隨著用戶越來越重視隱私資訊,如今跑業務的想要在互聯網上搜尋免費的用戶資料,幾乎不可能。因此,做業務的人只能通過購買泄露的用戶資料等“特殊”途徑,逐一去嘗試。

  而她每個月在購買用戶資料上的開銷,還不算是最多的。她了解到有的同事甚至每個月會搭進去近一半月薪,但換來的有效線索依然寥寥無幾。或許,這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增加業績考核的“安全感”罷了。

  據王浩宇透露,有些資訊灰產,來來回回就只有那兩三套百萬數量級的用戶資訊,而且內容已經十分陳舊,近乎失效。但每個月卻能反覆忽悠很多從事銷售工作的買家,獲利高達數萬元。

  “這實際上就是赤裸裸的欺詐,利用這些買家的僥幸心理。”他表示即便買家發現被騙,也不敢聲張。再加上交易所涉及的金額並不大,取證維權成本更高,這些“李鬼”販子才敢如此肆無忌憚。

  沒有需求就沒有“傷害”。龐大的資訊灰產背後,是不少職業群體對於用戶隱私的渴求。也正是這種近乎病態的需求,讓資訊販子、資訊騙子有機可乘,進而斂財無數。

  如今,企業內部資訊的“安全隱患”,加之資訊販售市場的活躍,造就了一種資訊交易“頑疾”。在線上獲客更為艱難的當下,這種頑疾如何破解,也成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共同難題。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