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江汙染治理風暴:如何斬斷跨省轉移背後的利益鏈條?

  長江固廢汙染治理風暴: 如何斬斷跨省轉移背後的利益鏈條?

  本報記者 盧常樂 上海報導

  導讀

  在固廢處理的黑色產業鏈中,往往下遊地區正規管道的處理費用每噸需要花費6000至8000元不等,而通過非法處置的“黑市”每噸則不過幾百元錢。兩者間有著巨大的利差,而通常後者所采取的處理方式也多為非法偷埋、轉移傾倒與焚燒等方式。

  立夏剛過不久,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祝橋鎮內的六灶港支流本應正是水草豐茂的時節,但卻因廢鋁渣的“侵襲”,難覓綠水。

  “罪魁禍首”是河道旁長期存在的一處非法冶煉廢舊鋁作坊堆放的500噸左右廢鋁渣,部分已經沒入河道。該廢渣堆存點正是近期生態環境部“清廢行動2018”摸排發現的存在問題的堆存點之一。在全國,目前這樣的堆存點已經發現了1011個。

  5月9日至15日期間,生態環境部抽調3000人,組成150個督查組,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開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亮劍徹底排查固體廢棄垃圾(以下簡稱“固廢垃圾”)跨省傾倒情況。

  這一利劍行動正是源於當前愈演愈烈的長江固廢垃圾異地傾倒事件頻發。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固廢垃圾跨省傾倒長江的案例長期存在,且從下遊地區向上遊地區轉移傾倒的跡象明顯。與此同時,固廢跨省轉移背後牽扯出的“黑色”利益鏈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受訪專家表示,固廢垃圾跨省傾倒的現象一方面暴露出當前下遊地區固廢垃圾處理能級和政策引導的不足,無法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上遊地區監管審查力度不足,造成企業與個人違法傾倒固廢垃圾的成本低的現狀,這成為當前固廢跨省轉移背後“黑色”利益鏈的滋生土壤。

  跨省轉移背後的利益鏈條

  實際上,長江固廢跨省傾倒早已長期存在。2016年7月,2萬噸上海垃圾轉移傾倒蘇州太湖;2017年10月,長江安徽銅陵段被傾倒大量工業固廢;2018年4月18日,安徽蕪湖再現4000噸工業垃圾沿長江跨省非法傾倒的案件……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諸多圍繞長江固廢跨省傾倒的亂象存在著:一方面,在固廢跨省轉移中,部分內陸有處理資質的企業,超範圍承接固廢垃圾處理業務;另一方面,經濟發達的下遊地區日益擴大的固廢垃圾處理市場需求,也滋生出各類“黑色”產業鏈條。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固廢處理的黑色產業鏈中,往往下遊地區正規管道的處理費用每噸需要花費6000至8000元不等,而通過非法處置的“黑市”每噸則不過幾百元錢。兩者間有著巨大的利差,而通常後者所采取的處理方式也多為非法偷埋、轉移傾倒與焚燒等方式。

  除此之外,在一些城市工業區中很多“收垃圾”的生意人也是這條黑色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了解到,他們有的人一邊做著廢舊物品回收的買賣,一邊幫助部分工業企業介紹廢固垃圾處理的業務,從中謀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費用。

  隻不過,在記者的接觸過程中,這些人相當謹慎,他們也隻做“熟人”的生意。

  “對於部分企業來說,不管用什麽處理方法,只要價格合適就行。”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條“黑色”產業鏈中,追求低成本成為當前固廢跨省處理鏈條形成的關鍵因素。

  而除了“黑色”利益鏈中粗放處理模式,正規管道的固廢跨省轉移處理同樣也處在一定問題。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長江上遊地區部分有處理固廢資質的企業存在著超範圍處理工業固廢垃圾的情況發生,甚至一些企業打相關產業的“擦邊球”無相關證件處理固廢垃圾等。

  在上海遠郊區一座廢舊物品處理廠門口,記者撥打了牆上印有的垃圾處理電話,對方向記者介紹稱內陸省份的一家電子固廢垃圾處理廠可提供其他工業固廢垃圾的處理服務,“價格可進行商談”。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當前,長江固廢跨省傾倒,正呈現出長江下遊地區轉移至上遊地區堆放、傾倒處理的特徵。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發達地區處理固廢垃圾的成本更加高,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固廢垃圾被運往欠發達地區處理體現的正是企業追求利潤的本性。而從監管的角度來說,也說明被轉移處理地的市場監管存在嚴重不足,執法不到位的情況,使得當地的違法處理成本低。

  “值得關注的是,現在還有一種方式是以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跨省處理。”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同此前很多產生固廢多的外資企業轉移至中國一樣,當前階段,很多產生固廢垃圾量多、能源消耗大的工業企業正以產業轉移的方式向欠發達的、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布局,這種固廢跨省轉移的方式更加不明顯,但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如何斬斷利益鏈條?

  近日,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去年以來,廣西、河南與安徽等地固廢傾倒案件頻發,使得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要加大力度嚴厲打擊的階段。

  在此基礎上,此次生態環境部正在推進中的“清廢行動2018”也正是為這一根本目標而來,劍指斬斷其背後的產業鏈迷局。

  4月9日,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聚焦長江經濟帶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堅決遏製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工作方案》,要求以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為重點區域,排查沿江沿岸固體廢物,嚴格追究固體廢物產生企業和所在地政府責任,督促建立健全廢物處置機制,切實消除環境隱患。

  據了解,5月9日至13日期間,“清廢行動2018”各督查組共摸排核實了2097個固體廢物堆存點,發現1011個堆存點存在問題。

  而在此次生態環境部清廢專項行動開展之前和過程中,各地也相繼推動長江清廢行動的風暴潮。

  公開資料顯示,3月12日,江蘇省警察廳、環境保護廳等6部門共同下發行動方案,決定從即日起至今年底,在沿江八市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江蘇段汙染環境違法犯罪集中打擊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向長江水體非法排汙、非法傾倒固體廢物等犯罪行為。

  兩周之後的3月28日,重慶海事局長壽海事處、長江航道部門、長航警察等部門在轄區水域聯合開展了長江乾線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整治工作。

  4月4日,安徽省召開長江安徽段環境汙染突出問題專項整改推進會,連夜制定了《安徽省皖江固體廢物環境汙染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督查工作方案》。排查出貴池前江工業園19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工業園管委會主任被免職。

  但記者也同時注意到,生態環境部與各地方“刮起”的監管風暴更多的還是從“堵”的末端治理層面來斬斷固廢異地處理的利益鏈條,而如何從前端治理層面就介入更是當前需要著重思考解決的關鍵。

  國研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眾多的非法傾倒事件的原因,既有利益驅使下的僥幸心理,也有監管不到位帶來的執法漏洞,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固廢垃圾處置能力不足的現象。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這種處理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足夠的處理力量。以上海為例,全市僅有12家有資質的固廢垃圾處理企業,處理能力捉襟見肘,市場供需的矛盾突出。

  記者實地走訪了上海郊區的一家電子固廢垃圾處理企業,臨近下班時間,記者看到門口仍有4-5輛裝滿冰箱、電視機的卡車在焦急地排隊等待進廠。工廠門口處,一位司機司機向記者抱怨道,中午他的車就到這裡排隊了,但倉庫一時半會無法騰出足夠的太空卸貨,不知道還要等多長時間。

  此外,固廢處理的科技含量仍不高,限制了固廢處理產能的提升。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絕大多數的固廢垃圾處理方式還是以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為主,在上海目前這兩種處理方式佔比就達到了80%。

  曾剛則表示,雖然當前處理固廢垃圾的手段還處在初步階段,但實際上目前國內在處理技術上已不斷有所突破,如再生利用、乾化技術等相對簡單的領域都有新技術產生,但關鍵阻礙是從事相關領域的市場成本太高,導致有新技術處理能力的企業無法“活下去”。

  “光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多方力量的推動才行。”曾剛表示,要避免固廢垃圾跨省轉移處理,需要從當前的監管治理的末端開始,沿著鏈條向生產減量的前端環節推進,來實現“治標更治本”的目標。

  為此,他建議一方面要加大長江經濟帶上對垃圾處理技術的投資,進行技術突破;另一方面,也要從政策層面上,在企業生產源頭就將產品的回收成本納入到整體的成本中去,讓企業的產品投入市場前就承擔相應的回收成本,將生態理念深入工業生產的鏈條前端,來實現廢固垃圾的生產減量。

  另外,李佐軍也認為,要斬斷固廢垃圾異地處理的鏈條,當前階段上遊地區的被轉移地除了要加強監督管理外,還需要提高固廢垃圾的準入、堆放門檻,並為此制定非常嚴格的地方規劃與實施辦法。

  “門檻提高,政策趨嚴,違法成本自然也高。”李佐軍指出,這需要後期各地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各方力量的監督。

  (編輯:陳潔,如有建議意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