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漸行漸近的人口收縮時代:當生育不再需要計劃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振鑫 李暢

  人口是一個慢變量。活在當下,你很難感受到人口的變化,但當跳脫出來,你會發現人口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

  追溯到千年前,中國古代的人口增長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但總的來說一直在保持波動增長,且增長速度在加快。古代史籍儘管留下了許多關於人口的記載,但與現代人口普查標準還是有一定差距。根據歷史學家對於各朝代人口情況的複原,先秦的人口峰值出現在戰國時期,比較低的估計是2600萬,比較高的估計在4000-4500萬之間。兩漢時期的人口峰值在6000萬以上。但是從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到三國初期的混戰,使人口在幾十年裡從6000萬下降到3000萬左右。之後人口又開始上升,到唐朝的人口峰值估計在6000萬-9000萬。宋朝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點,人口首次突破1億。但是元代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又損失了接近5000萬的人口,直到明代中後期,人口才超越了之前的峰值,估計在1.5億左右。清代人口持續增長,乾隆年間突破2億、3億、道光年間突破4億,在太平天國運動前夕可能已經達到4.3億。民國到新中國建立期間,由於戰亂頻發,人口增速緩慢下來,到1949年建國時統計數據為5.4億。

  圖表1:明清時期開始中國人口出現爆發式增長

  數據來源:《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增長》,豆建春

  結合人口史可以發現,人口波動有兩個特徵,一是人口翻倍所需的時間在縮短。從6000萬到1.2億,經歷了1200年-1300年,從1.2億增長到2.4億,經歷了不到300年。1850年前後總人口達到4.3億,也就不到100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口在30多年時間裡就從5億多增長到了10億以上。二是人口出現下降多為長期戰亂和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結果,如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長達數十年的混戰,隋末唐初的戰亂,蒙元滅亡藩鎮統一中國的戰爭等等,都使中國人口下降了50%左右。一旦政治秩序恢復,經濟處於上升期的階段,人口就會重新開始快速增長。總的來說,人口雖有波動,但始終處於上行的長期趨勢中。

  歷史上的橫向比較能夠給我們更直觀的認識人口變化。在明清之前,人口雖在增長,但多有起伏,在世界上還沒有絕對的人口優勢。在羅馬帝國全盛時,人口能達到7000萬,同時期的東漢人口數量峰值在6000萬以上,東西方相差無幾。當然羅馬帝國橫跨亞非拉,歐洲部分人口可能並沒有那麽多。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的人口便長期小於中國了。7世紀初,歐洲人口在2600萬左右,到14世紀初達到8000萬,但是直到17世紀才突破1億,同期中國的人口正從1.5億向2億邁進。另一個人口稠密的大國印度也曾與中國不相上下,人口在16世紀中旬便超過1億。但在明中期之後,中國一舉奠定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不斷拉大,人口數量持續領先,在此後6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無法被撼動。

  圖表2:中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新中國成立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雖未改變,但關鍵詞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1960年,中國人口6.6億。政策轉變初現端倪,從鼓勵生育到節製生育。

  1970年,中國人口8.3億。關鍵詞是晚稀少,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

  1980年,中國人口9.87億。計劃生育成為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1990年,中國人口11.4億。獨生子女成為一種主流。

  2000年,中國人口12.7億。千禧一代,民工進城

  2010年,中國人口13.4億。單獨二胎,全面二胎。

  2019年,中國人口14億。鼓勵生育,生育基金,二胎低於預期。

  可以看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習慣於控制人口、計劃生育,但慢慢的我們發現,人口的增長越來越緩慢。一些人口變動的信號開始顯現:地方政府不再擔心農民工返鄉了,因為農民工似乎沒有原來那麽多了;身邊的超生遊擊隊越來越少,反而是少生甚至丁克的家庭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還在擴招的帶動中持續增加,但高中畢業生已經開始下降;衛生計生委改名成了衛生健康委,單獨二孩變成了全面二孩,計劃生育在放鬆,甚至已經有人呼籲建立生育基金鼓勵生育。

  所有模糊的信號都反應了一個明確的趨勢:長達數千年的人口增長趨勢即將終結,人口下降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中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稱號即將成為歷史。慢變量不容易被感知,但卻容易做預測,人口也是如此。雖然精確的預測人口很難,但粗略判斷人口的趨勢只需要我們回歸最簡單的邏輯:人口增長=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中國2018年的出生人口是1523萬,死亡人口993萬人,所以我們的人口還在增長。但如果未來出生人口下降到死亡人口之下,人口增長的趨勢就會逆轉,使總人口開始負增長。而從目前的人口結構和趨勢來看,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快到來。

  圖表3:出生人數重新回落,死亡人口有所上升

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圖表4: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重不斷下滑

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一、死亡人口預測: 

  短期保持穩中有升,長期上升速度加快

  死亡人口是出水口,出水的速度近十年來在加快。建國後,在戰後和平、城市農村基礎衛生保健得到很大進步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死亡率下降的很快。從1952年的17‰,迅速下降到1970年7.6‰,此後長期保持7‰以下,在2003年達到最低點6.4‰。從2004年開始死亡率小幅回升,至2018年回升到7.1‰左右,這與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有一定關係。死亡人口的變動趨勢可以從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兩方面來看。

  1、自然死亡:基數增加,長期自然死亡人數加速上升

  自然死亡人數可以視作達到預期壽命的老年人口數和各年齡段死亡率的乘積。一方面,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繼續提高的速度趨緩。2019年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6.6歲,其中男性74.5歲,女性79歲。而世界平均水準為72.3歲。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準,預計到2030年能提高到80歲,雖然平均預期壽命仍在延長,但繼續提高的速度會變的緩慢。達到預期壽命老年人口基數快速增加。50後、60後作為新中國第一、第二輪嬰兒潮出生人口,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階段。2019年50後已經全部進入60歲至69歲,十年間這一年齡段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比例從6.9%上升到10.6%。再過20年,50、60後出生人口都會邁進70+、80+,由於這兩個時間段出生人口均處於高位,達到預期壽命(設為75歲)老年人數量佔比將會加快上升。根據聯合國預測,我國7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於2030年達到7.7%,2050年達到14%。另一方面,隨著醫療衛生水準的提高,各年齡段的死亡率會下降,但下降的速度會趨緩。根據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75歲以上人口平均死亡率從204‰下降到187‰,年齡越大,死亡率下降越明顯,短期內能夠對衝老年人口數量增加的部分影響。但死亡率不會無限的下降,在達到一個較低的水準後會趨穩。屆時隨著達到預期壽命人口基數不斷增加,自然死亡人數也會呈上升趨勢。

  圖表 5:我國老年人口佔比不斷提高

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

  2、非自然死亡:短期基本穩定,長期小幅上升

  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天災人禍造成的各種意外雖然沒有官方的各項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假設沒有達到預期壽命的死亡人口均為非自然死亡。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中,70歲以前死亡的人口(2000年平均預期壽命71歲)近380萬,第六次人口普查中,75歲以前死亡的人口(2010年平均預期壽命75歲)大概在410萬左右,因此可以預計非自然死亡人口長期看會有緩慢的增長。總的來說,短期死亡人口仍將比較穩定,會有小幅的上升,長期隨著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齡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提高,預期壽命延長速度和死亡率下降速度放緩,使死亡人口上升加快。

  二、出生人口預測:

  短期持續下行,長期下滑速度加快

  出生人口是進水口,隨著二胎政策影響的消退,預計進水的速度還會繼續下滑。2018年出生人口雖然沒有如預期一樣跌破1500萬,但也已經創下建國以來除特殊困難時期以外的新低。人口出生率僅為10.94‰,甚至低於雙獨二胎政策放寬之前的低點11.90‰。同時,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50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下降了0.61 %。

  1949年以來,中國共出現三輪嬰兒潮和三次出生人口滑坡,生育政策的轉變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直到2000年以來,低出生率已經成為常態。計劃生育政策成效顯著,但政策對生育率的影響隨時間的推移邊際遞減,社會經濟因素開始佔主導,使生育率穩定在較低水準。具體表現在全面二胎政策放開後,雖然2016、2017年二胎生育意願集中釋放,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但2018年又出現下滑,實際出生人數仍大幅不及預期。國家衛計委《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人口變動測算研究》一書中,低方案預測值為全面二孩實施後,2017年出生人口2023萬人,2018年出生人口2082萬人,但實際上分別隻出生了1723萬人和1523萬人。說明即使保守預測也過高估計了政策對出生人數的影響。出生人口存在下滑的慣性和勢能,一是沒人生,二是不願意生,這與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口及生育情況比較類似。

  1、育齡人口下降:育齡婦女持續減少,生育基數持續萎縮

  育齡婦女數量見頂回落使可生育人數持續減少,是導致出生人口下降最重要的原因。從統計口徑來看,15-49歲育齡婦女人口規模於2011年達到3.8億的高峰,然後開始下滑,2017年下降到3.5億。從實際生育情況來看,20-34歲女性生育率最高,可視為主力育齡階段。主力育齡婦女規模在1995年左右達到1.74億的峰值,到2017年下降到1.6億。按中方案預測,到2030年,主力育齡婦女數量下降到1.1億。到2050年,主力育齡婦女數量繼續下降到1億。屆時主力育齡婦女數量降幅將超過35%。

  圖表6:育齡女性人口數量見頂回落

  數據來源:統計局,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

  育齡婦女數量的見頂回落與出生人口的階梯下滑和性別比失衡有關。一方面,十年前主力育齡主要是80後,現在主要是90後,再過十年主要是00後。由於80後是出生人口的最後一個高峰,90後、00後出生人口數量依次下台階,導致每一輪補充進來的主力育齡人口數量均少於退出的數量。另一方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上升,一般來說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值為1.02-1.07,而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從90年代後期一直到2008年長期保持在1.2的高位。90後、00後正好是出生人口性別比最高的時間,因此女性人數相對較少。

  2、收入水準提高:養兒防老需求下降,生育機會成本上升

  在農業文明時期,經濟發展水準低下,居民可支配收入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養兒防老成為農民的唯一依靠,人丁興旺的家族也會有較高的社會生產力抵禦風險,因此人們傾向於多生育。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準提升,社會保險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制度養老成為主流。截止2018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42億人,覆蓋範圍較上年同期9.15億人進一步擴大,距離全民參保計劃目標更進一步,通過多生育抵禦養老風險的需求在下降。因此人們會重新考慮生育決策的收益和成本,如果成本高於收益,那麽便傾向於少生或不生育。

  機會成本是指選擇生育帶來的收入損失、職業發展損失以及其他物質情感需求損失的成本。女性接受教育水準比重繼續上升,就業率改善明顯,增加生育的機會成本。根據統計局測算,2017年女性就業人員佔全社會比重43.5%,始終超過《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規劃40%的目標。其中女性專業技術人員持續增加,2017年公有製事業部門中女性專業技術人員佔比48.6%,比2010年增加260.3萬人。更多女性進入職場,也擁有獲得更高收入的可能。當收入增加時,生育的機會成本也在增加,很顯然,月薪3萬時選擇生育的機會成本要遠高於月薪3000元的機會成本,所以很多職業女性在職業上升期和高收入時期選擇不生育或者推遲生育。同時,職業女性可能還會在工作中獲得榮譽、地位、成就感、滿足感等綜合收益,如果職業發展帶來的收益大於生育帶來的收益,也會選擇不生育。就業競爭愈發激烈也使女性在工作中更容易受到因生育遭受性別歧視,生育可能會造成職業發展上的損失。再加上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使人們投入家庭生活的時間減少,會使家庭傾向於減少生育決策以適應緊張的現代生活。

  隨著就業率的上升和收入的增加,女性的生活空間從家庭生活擴展到更豐富的社會經濟生活,不僅包括職業追求,也包括休閑、娛樂、學習、自我提升等等,這些都是生育的機會成本。發達國家對於休閑的需求還要更高一些,德國媒體針對2066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可以選擇為什麽不願成家、生孩子,結果顯示除了擔心經濟負擔過重外,原因排名第二的就是擔心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有61%的人選擇了這一項。美國《紐約時報》的一項民意調查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除了撫養孩子的費用高外,不生、少生孩子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希望有額外的休閑時間”。日本2016年國情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5186萬戶家庭,其中獨自成家的戶數多於夫婦與孩子共同成家的戶數。很多年輕人認為結婚麻煩、費錢,不願在上面浪費精力。可見,當生育使得休閑減少的機會成本上升時,人們也會做出減少生育的決策。

  3、養育成本上升:生產費用不斷增加,生活成本逐漸攀升

  養育成本也是生育的直接成本,包括懷孕、分娩費用的增加,以及住房、醫療、教育等生活成本的攀升。我國的住院分娩率不斷提高,從1996年的58.7%上升至2015年的99.7%,農村快於城市,城鄉差距逐年縮小。現在幾乎所有產婦都會選擇醫院分娩,同時也更加注重產後恢復的問題,會增加在懷孕、分娩過程中的花費。生活成本的提高也會擠壓生育行為,少生優生往往成為最優決策。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很多家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去養育孩子,更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條件,往往會選擇集中資金和精力培養好一個孩子。

  一是房價快速攀升,居民負債率提高。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顯著特徵是漲多跌少,從2008年至今十年間全國平均房價累計漲幅超過60%,一線城市房價普遍漲了4-5倍。房貸也給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債務負擔。從2006年到2019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2.3兆元上升到26.9兆元,房貸收入比從17%上升到47%。,在房貸壓力下,結婚購房和撫養孩子的成本迅速提升。

  圖表7:房貸收入比不斷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大

  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二是教育成本攀升,撫育壓力增大。公立幼兒園數量減少,私立幼兒園學費很貴。從2001年起,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導致公立幼兒園數量從1997年的18.2萬所減少到2010年的4.8萬所。雖然2010年頒布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使公辦園數量在2017年回升至9.5萬所,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始終處於下降趨勢,從95%一路下降到47%。許多家庭不得不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一年學費往往上萬甚至是十幾萬不等。高昂的學前費用使許多年輕家庭望而卻步。

  圖表8:公立幼兒園入園人數佔比始終處於下降趨勢

數據來源:教育部,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教育部,如是金融研究院

  三是醫療費用持續上升,看病難,看病貴。由於環境汙染、生活壓力大、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居民患病率逐年上升,病症也越來越複雜。從2000年到2017年,總診療人次從21.23億上升到81.8億,漲幅近4倍,住院人數從1.33億上升到2.45億,漲幅84%。醫院就診費用也在逐年上升,2017年醫院人均門診費用為257元,人均住院費用8891元,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2005年的6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777元,是消費類各項支出中增長幅度最快的。

  圖表9:總診療人次和醫療保健支出都在快速上升

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四是家庭小型化加劇撫養負擔。平均家庭戶規模從上世紀80年代的4.41下降到2017年的3.03,獨生子女一代面臨著“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即一對夫婦要照顧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家庭撫養負擔的加重,會使生育二孩的意願顯著下降。

  4、婚姻模式變化:婚育年齡推遲,單身、離婚、丁克普遍

  現代婚姻模式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水準比重上升使完成學業的時間拉長,婚育年齡推遲。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本專科女生人數為1447萬人,佔全部本專科比例52.5%,較2010年提高4.7%,研究生女生人數為127.8萬人,佔比48.4%,較2010年提高0.6%。再加上女性在職業上升期也多選擇推遲婚育時間,晚婚晚育成為普遍現象。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05-2017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從47%下降到22.9%,2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則從53%上升到77.1%。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歲推遲到25.7歲,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包括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到28歲。在經濟水準較發達的城市晚婚晚育表現得更加明顯,比如2015年上海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3歲,女性為28.4歲,比2010年分別提高了1.5歲和1.9歲。女性平均初育年齡為29歲,已高於美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

  圖表10:登記結婚的人群中24歲以下佔比迅速下降

數據來源:民政部,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民政部,如是金融研究院

  單身主義開始流行,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粗結婚率(每1000人中結婚的數目)於2013年見頂回落,從9.9‰下降到2017年的7.7‰。粗離婚率(每1000人中離婚的數目)卻在不斷攀升,從2000年不到1‰,上升到2017年的3.2‰。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加,粗略統計2018年全國約有60萬戶丁克家庭,北京家庭佔10%,上海家庭佔13%,深圳家庭佔12%。

  圖表11:結婚率於2013年見頂回落,離婚率不斷攀升

數據來源:民政部,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民政部,如是金融研究院

  三、未來人口判斷:

  2027年被印度趕超,2031年達到峰值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已進入低生育率國家的行列。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平均總和生育率(育齡期間每名婦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數)水準從1990年的3.2下降到2019年的2.5,到2050年預計將下降到2.2。總和生育率高於2.1世代更替水準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亞撒哈拉地區(4.6)、大洋洲不含澳大利亞和紐西蘭(3.4)、北非和西亞(2.9)、中亞和南非(2.4)。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準,也顯著低於世代更替水準。聯合國數據顯示,從1950年至今中國總和生育率從6.11下降到1.69(期間最低值1.61),同期美國從3.31下降到1.78,英國從2.18下降到1.75,加拿大從3.65下降到1.53,日本從2.96下降到1.37,印度從5.90下降到2.24,均不及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速度之快。2015年以來由於二胎政策的放開,中國總和生育率回升比預期稍快,目前已經高於高收入國家1.67的平均水準。但仍低於美國(1.78)、英國(1.75)、澳大利亞(1.83)、法國(1.85)、紐西蘭(1.90)等發達國家,也低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1.74)、俄羅斯(1.82)、印度(2.24)、南非(2.5)。更低於亞非拉其他發展中國家,如越南(2.06)、菲律賓(2.58)、尼日利亞(5.42)等等。

  圖表12:世界部分國家總和生育率變化趨勢及預測

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鼓勵生育政策關注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在政策體系完整的條件下才會有效果,很難在短期內扭轉低生育率。對於文化不同的國家、經濟發展水準不同的國家和不同階級的人群,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發達國家一般以GDP的2%-5%來補貼家庭撫養兒童,法國從1939年開始就頒布了鼓勵生育的政策,但到1995年,總和生育率一度下降到了1.71,之後伴隨著大幅增加現金補貼、增加產假和假期、以及兒童照料公共服務的完善,生育率才開始回升至1.98的水準。法國可以說是歐洲在鼓勵生育上最成功的一個,但從政策實施到生育率穩定提高用了近60年時間,而且從2015年開始又有下降趨勢。德國同樣為鼓勵生育做出了大量的投入,包括每個兒童可以為家庭帶來7428歐/年的免稅額或接近200歐/月的兒童金,直到兒童18歲成年。育兒假期作為父母共同的福利,父母雙方都可以申請最長3年的育兒假期,之後再回到崗位上,同時也在大力興建托兒所,免除父母的後顧之憂。但是鼓勵生育政策並未起到很大的效果,德國總和生育率的低點在2005年達到1.3,到2015年也只有1.41,仍大幅低於世代更替水準。

  部分國家為了保持生育率穩定,不得不依靠移民。在美國,生育政策交給各州決定,不盡相同,但移民政策始終是美國人口政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和生育率最高的是拉美裔,能夠達到2.1左右,其次是非洲裔,總和生育率在1.9左右,白人總和生育率在1.7左右,不及美國總體水準,亞裔生育率會更低一些。新加坡在21世紀初也面臨生育成本上升和女性職業家庭難以兼顧的問題,為此頒布了鼓勵婚姻和生育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幫助單身人士尋找伴侶、育兒優先配屋計劃、育兒現金獎勵、完善產假制度等等。但是同樣沒有挽回生育率下降的趨勢,2000年新加坡總和生育率已經低至1.35,到2019年進一步下降到1.21,已經是全球倒數第二。政府在公開報告中指出,如果不引進新移民的話,很可能面臨人口急速老齡化、勞動人口縮減等一系列問題。

  進水的速度越來越慢,出水的速度卻越來越快,人口負增長時代會比想象的更早到來。聯合國預測中國人口在2031年左右達到峰值,後出現負增長。由於總和生育率的設定條件不同,因此推算出的人口峰值出現時間有些微差異,現有研究基本認同的結論是十年後會出現人口負增長。按聯合國中方案設定,如果總和生育率回升至1.7以上,中國人口將在2031年達到峰值14.6億,隨後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2050年減少到14億,2070年減少到12.58億,即縮減到1996年的規模。2100年減少到10.65億。社科院於2019年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指出,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準,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2065年人口減少到11.72億,相當於1990年的規模。還有一些學者提出,按照1.5的總和生育率,中國人口峰值將在2024前後到來,如果總和生育率回升到1.65、1.8,中國人口峰值會延遲到2027年、2031年到來,峰值規模不超過14.4億。

  圖表13:聯合國預計總人口約在十年後出現負增長

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

  隨著總人口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中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地位或於2027年被印度取代。根據聯合國發布《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目前全球人口為77億人,預計到2030年增加到85億,到2050年增加到97億,到2100年,全球人口或接近108億。各國人口增長情況出現明顯分化,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最多,預計未來30年全球人口前十名分別為:印度、中國、尼日利亞、美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巴西、埃塞俄比亞、剛果(金)、孟加拉國。按中方案預測值,到2027年印度人口將達到14.69億,超過中國14.61億人,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到2060年,印度的人口峰值將達到16.5億。歐洲人口負增長時間比中國提前一些,預計2022年左右達到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到2050年下降到7.1億,到2100年下降到6.3億。美國人口則一直維持緩慢增長的趨勢,到2050年達到3.6億,到2100年達到4.3億。位於非洲的尼日利亞則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預計將於2047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到2050年,人口或達到4億。本世紀內中國人口佔全球比重從19%降到9%,亞撒哈拉地區、東南亞和拉丁美洲人口佔全球比重快速上升,到本世紀末三個地區人口佔全球人口比重從30%上升到56%。

  圖表14:預測2027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人口

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

  圖表15:本世紀末中國人口佔全球比重將從19%下降到9%

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數據來源:聯合國,如是金融研究院

  人口水位的下降使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減弱,人口紅利進入後半期,社會養老負擔加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中存在一些結構性機會,例如倒逼創新發展,推動醫療保健事業進步,發展單身經濟與婚戀行業等等。面對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會,我們一方面需要加大社會福利保障,另一方面要增加對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投入,促進技術進步,使人口規模和人力資本在新的層面實現動態均衡。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執行總裁、如是資本創始合夥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